陳茂存
(芒市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芒市 678400)
豬瘟(CSF)于1833年首先發現于美國的俄亥俄州,其病原為豬瘟病毒(CSFV)。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傳染性疾病。非洲豬瘟在我國首次確診時間為2018年8月3日。自此以后,全國各地都有突發性非洲豬瘟。所以,豬瘟與非洲豬瘟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本文是要對豬瘟病的流行特點與防制對策的探討,而不探討非洲豬瘟。
1.1 散發病例、非典型病例增多。近年來病例多為散發,各種豬只均可發病,而發病趨于幼齡化,仔豬病死率較高;在流行過程中,其毒力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各種消毒、免疫等防控措施也對毒力有很大影響,這些弱毒力豬瘟病毒進入豬體內造成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呈現非典型性。
1.2 廣泛傳播,感染途徑多。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豬瘟主要的感染途徑。患病豬的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及外界環境中攜帶的病毒可以通過易感豬只的攝食或者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等處的傷口使豬只感染發病。病毒也能通過胎盤傳染引起胎兒死亡或使仔豬患病。
1.3 混合感染增多。近年來,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現象。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與病毒、細菌與細菌、細菌與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細菌或病毒與寄生蟲混合感染的現象。此外環境中的條件性致病菌,使生豬在體質差時受到感染,造成復合性疫病。
1.4 持續感染,難以根除。雖然多年來我國的豬瘟兔化弱毒苗對預防和控制豬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年來一些豬場經疫苗大劑量多次免疫后仍有零星發生。
通過分析我市豬瘟流行特點可知,溫和型、非典型表現是豬瘟主要流行特點之一,相較于典型性豬瘟的診斷,溫和型、非典型豬瘟病例臨床癥狀表現與剖檢病變不典型,因此簡單通過臨床發病特點、流行病學和解剖病變加以診斷,無法具體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來判定溫和型、非典型豬瘟。診斷豬瘟病毒的常用實驗室方法主要包括下述幾種:病毒分離與鑒定、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以及反轉錄-復合巢式聚合酶鏈式反應(RT-nPCR)、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豬瘟病毒抗原(Ag)膠體金檢測試紙條、膠體金免疫技術(GICA),其中診斷溫和型、非典型豬瘟主要運用轉錄-復合巢式聚合酶鏈式反應(RT-nPCR)。
嚴禁使用霉變飼料飼喂豬群。養殖場(戶)要給豬群營建一個適宜生長的良好環境,不僅在豬舍溫濕度、光照和通風方面采取優化措施,而且也需要控制飼養密度、確保飼料質量,確保飼料營養均衡、提供豬群潔凈的飲水,同時秉持自繁自養飼養模式,如需引種,必須嚴格檢疫,引購種豬要隔離觀察一個月以上,保證無病才能進群;注重豬場生物安全防控,定期采取消毒措施,切斷病原傳播;此外,鑒于飼料發霉變質后,原料中會產生多樣的霉菌毒素,會對豬只機體構成嚴重的危害,為此,杜絕飼喂豬只霉變飼料,確保飼料和原料質量,能夠最大程度上提高豬只機體健康,增強其抵抗力,有效防控疾病的發生。
一方面要在做好抗體水平監測的基礎上,根據豬場實際以及本地疾病流行狀況對免疫程序加以合理制定,并且注意免疫時間的選擇,通常應選擇天氣晴朗和溫度適宜的日子進行免疫,冬季宜選擇溫暖中午免疫,夏季宜選擇涼爽的早晚時節進行免疫;此外,還需要加強疫苗的管理,避免因疫苗失效導致免疫失敗;另一方面,免疫接種要嚴格消毒免疫器具以及注射部位,清洗注射器及針頭并進行至少15分鐘的煮沸消毒,待干燥后使用,避免疫苗受到水的影響,采用3%的碘酒、75%酒精對注射部位嚴格消毒,同時確保一豬一針頭,疫苗在每次吸取時都需要更換針頭;嚴禁打飛針,防止疫苗未注入畜體。
通常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幾天,不應使用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抗菌素中的痢特靈、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類藥物對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響病毒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豬瘟疫苗接種要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間隔15d以上使用,與其他病毒病疫苗間隔7~8d,以免導致機體白細胞減少,影響機體的免疫應答。
強化血清監測,及時將帶毒豬予以淘汰。免疫抑制疾病的存在,譬如豬圓環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豬支原體肺炎以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等疾病導致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會造成豬瘟免疫失敗,為此,養豬生產中不僅應做好豬瘟免疫工作,還要嚴格依據免疫程度強化此類疾病的防控;同時,對養殖場(戶)的豬群免疫保護狀況應加以實時掌握,了解并監測仔豬、保育豬和育肥豬等不同階段豬只免疫應答效果以及有無對免疫應答效果產生影響的疾病。倘若豬只反復接種仍未達到抗體水平標準,應及時淘汰,將豬場豬瘟病毒的隱患予以徹底消除,旨在有效控制和凈化豬場豬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