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瓊
(中江縣龍臺鎮畜牧獸醫站,四川中江 618000)
非洲豬瘟顧名思義是原發于非洲的動物疫情,該疫情的產生主要是因一種DNA復雜而古老的病毒類型感染所導致[1]。非洲豬瘟病毒首次被發現與非洲版塊的肯尼亞地區,因此對其命名為“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很快就造成了養殖群體的恐慌,出現疫情后死亡速度較快,嚴重影響著畜牧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且疫情一旦傳播,便會以最快的時間覆蓋大面積地區,不僅僅會對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同樣也影響著整體市場經濟。
非洲豬瘟最開始發現于非洲中南地區,隨著國際對非洲豬瘟的了解加深,非洲豬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然而因為缺乏對抗非洲豬瘟的有效方法,不能夠通過疫苗做病毒對抗,使得該疫情逐漸時間的推移逐漸從非洲向周圍各大洲傳播。歐洲是非洲豬瘟發生的第二大洲,在2001年之前,先后報道歐洲有兩個國家發生疫情,而2001年以前,非洲地區以中南地區為中心,已發生疫情的國家超過17個。非洲豬瘟的快速發展不但盤桓在歐洲以及非洲國家,進入2002年后,亞洲版塊逐漸開始發現有關非洲豬瘟病毒病毒傳染的數據。在此時非洲發生疫情的情況仍然超過10個國家。
最早在1921年時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肯尼亞國家出現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后,后來的近20年里非洲豬瘟先后出現在非洲其他國家以及歐洲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下,非洲豬瘟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已經逐漸經歐洲擴散至全球范圍。直到2017年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爆發非洲豬瘟疫情,本次暴發疫情的地區距離我國十分接近,為了穩固國內豬肉市場,我國隨機制定了詳細的應對方案,并面向全國發布。關于非洲豬瘟疫情,自2018年我國首次在沈陽發現疫情后對此采取了非常手段。隨后在2018年8月—2019年12月非洲豬瘟疫情逐漸從東北三省蔓延至云南、山西、貴州、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浙江、河北、廣東、青海等多個省區。直到2019年12月24日,我國四川省地界內發現3車帶有疫情的生豬,目前已被排查并無害處理。
非洲豬瘟進入我國后對我國豬肉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關于非洲豬瘟的控制是勢在必行,也是需要及時相處新對策的[2]。首先,為了在第一時間內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病毒的傳染,需要了解非洲豬瘟染病后的具體癥狀。生豬染病后潛伏期一般為一周左右(5~9d)。根據生豬的品種以及生活習性和生長環境的差異性影響,部分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病毒后潛伏期較短,有時甚至不足5d,一旦癥狀完全爆發,生豬體溫會出現急速升高,通??蛇_到41℃及以上。伴隨豬體溫升高,食欲降低并且會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常表現為瑟縮在墻角,不愿意挪動。伴隨豬乏力過甚,還會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表現為咳嗽、嘔吐。同時會有痢疾現象。通常自感染之日起,豬的存活時間不超過7d。而非洲豬瘟病毒病毒完成感染的時間往往僅2d左右。
由于非洲豬瘟的傳播主要依靠呼吸道,通過唾液分泌物以及口鼻直接接觸完成非洲豬瘟病毒病毒的直接傳播。病毒經口鼻吸入后造成呼吸道器官感染。感染后病毒迅速通過淋巴蔓延至下呼吸道以及臟腑中,通過血液蔓延全身。當非洲豬瘟病毒病毒感染后,生豬可能發生的癥狀表現十分明顯,有較強的刺激反應,造成的死亡率較高。根據致病毒株的致病強弱程度,還可以分為中度和重度,一般情況下高等致病毒株可造成90%~100%的致死率。中等致死率達到40%左右,低等可在30%以下。
已經明確非洲豬瘟病毒病毒經呼吸道傳播,但關于地區之間的傳播途徑則主要集中于跨區域運輸、餐廚剩余物重新供給給生豬、車輛以及人員帶毒。三種傳播途徑是造成非洲豬瘟疫情大面積蔓延的主要因素。其中車輛以及運輸人員帶毒是造成傳播的最主要途徑,幾乎占所有傳播途徑的1/2,應加強防范。對這類車輛以及經過的顯露進行嚴格處理。
我國農科院在2019年提出關于非洲豬瘟疫情的控制方案,其中主要圍繞非洲豬瘟病毒病情的研究、候選疫苗展開研究。在哈爾濱農科院提出關于候選疫苗的試行以及疫苗的穩定性和注射劑量。而在初步試驗后未發現疫苗出現非洲豬瘟病毒返強反應。關于其疫情的防控則主要圍繞保加利亞的圍欄展開。為了控制這場豬瘟的蔓延,我國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控工作,首先嚴格控制易感源,其次是對外來車輛的控制,以及養殖場進出人員的充分消毒。其次就是阻斷泔水喂養。避免養殖場生豬與外來生豬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
關于非洲豬瘟的蔓延,在我國開始流行起始于2018年,自發現疫情后便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至全國各省市。該疫情的傳播控制需要靠絕對的隔離以及帶毒車輛和人員的控制展開。本文就世界以及我國內非洲豬瘟的分布,國內控制手段做出了詳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