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武
(德陽市中江縣永興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德陽 618111)
非洲豬瘟危害大,傳染性強,給生豬養殖產業造成的損失較大。本著科學控病的原則,對此病的臨床癥狀、預控措施都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文章由此而展開論述,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非洲豬瘟的臨床診斷,應參照流行病學、典型病例、剖檢病理等等情況。必要時,需結合實驗室診斷而定。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而誘發的烈性傳染性疾病,該病致病病毒有極強的生存能力,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能在生豬分泌物中長時間存活。非洲豬瘟病毒耐低溫,在高溫60℃時存活能力較低,怕高溫不耐熱是其典型特點。
該致病病毒還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一旦在豬群中感染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開來。抑或,通過血液、糞便、分泌物等傳播。此外,昆蟲、寄生蟲像是軟蜱,也是非洲豬瘟主要的傳播媒介。大量流行病例的調查中,非洲豬瘟病毒能在軟蜱中大量繁殖滋生,并隨時通過叮咬健康生豬而呈傳播態勢,這也是非洲豬瘟長時間難以根除的根本原因所在。
根據病程長短,有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之分。
2.2.1 最急性
典型癥狀:高溫、食欲減退,不愿走動,氣喘。該病程急,一般發病3天時間內,即可死亡。甚至,個別無任何征兆,即死亡。此病型致死率,可達100%。
2.2.2 急性
病豬表現發熱(40~42℃),食欲不振,厭食,嗜睡且體質虛弱,身體蜷縮,呼吸頻率增加,呼吸困難;眼和鼻有膿性分泌物,或鼻子和口腔有血液泡沫。妊娠母豬在孕期各個階段都有可能流產,流產胎兒皮膚水腫。豬在發病15d內死亡。發病仔豬的耳、鼻、唇和腿皮膚發紅;共濟失調或步態僵直,出現神經癥狀,數小時內死亡。急性型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
2.2.3 亞急性
該病型與急性癥狀略同,常見不同癥狀發燒,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病畜行走困難,關節有積液。呼吸困難,伴發呼吸道癥狀。妊娠母豬,流產,皮膚有水腫。一般患病3周內死亡,致死率70%左右。個別耐過性經過,會成為帶菌豬。
2.2.4 慢性型
輕微發生,輕度呼吸,關節腫痛。不見出血癥狀,但皮膚有壞死,局部有紅斑。妊娠母豬感染,多見流產癥。
2.3.1 最急性
急性死亡,各臟器不見明顯病理變化。
2.3.2 急性
淋巴腫大,嚴重水腫,伴出血癥。脾臟腫大,易脆,而呈黑紫色。腎臟包膜出現斑點狀出血,皮層和腎盂有出血點;心包、胸腔、腹腔積有淡黃色液體;心外膜、心肌出現點狀出血或出血斑;膀胱有出血點;肺臟水腫、充血、出血,氣管和支氣管內有血性泡沫樣黏液;胃、小腸和大腸有瘀斑、瘀血及過量凝血;肝臟充血、出血,膽囊充盈、充血、出血。
2.3.3 亞急性
病豬體內有腹水和心包積液,發生漿液性心包炎(心臟周圍液體充盈);膽囊、膽囊壁及腎臟周圍出現特征性膠凍樣水腫;淋巴結出血、水腫、易碎;腎臟嚴重出血(有瘀斑和瘀血),比急性型更嚴重。
2.3.4 慢性型
肺部有干酪樣壞死,局部有結節,可見纖維素胸膜炎。淋巴腫大,局部出血,扁桃體有壞死。
考慮到此病危害大,針對此病的預防,原則上:要早,早發現;要快,快處理;要嚴,沒有紕漏;要小,減少損失。具體措施,參照如下:
飼喂用全價日糧,能根據日齡階段不同,分類隔離飼喂,以增強豬群抗病體質,降低此病易感性。日糧中適量加強免疫劑,比如:高免回春素、芪貞增免顆粒、優肥素等等,適量用對增強體質效果不錯。
注意場地清潔,嚴格消毒管理,增加消毒頻率,以營造潔凈衛生的養殖環境。消毒前,及時清理圈舍、設備、車輛等有機物質,消毒可用氫氧化鈉、戊二醛、次氯酸鹽等等。注意驅殺場內吸血昆蟲,防蜱蟲、蚊蟲等叮咬,以減少蚊蟲傳播感染的可能。
調查證實:用未被熟化的泔水喂豬,將大大增加非洲豬瘟的感染幾率。在調查國內的21例非洲豬瘟感染病例中,至少有10余例與喂養泔水相關。因為泔水未被高溫蒸煮后,很多細菌或病毒未能完全失活,而增加感染豬瘟病毒的幾率。所以,盡量不能用泔水喂豬,尤其那些含豬肉的泔水更不能用于喂豬。泔水在喂豬前,應充分攪拌,至少煮沸半個小時后,冷卻后方可飼喂。
掌握此病流行動態,做好此病日常監測,隨時關注非洲豬瘟的流行態勢,確保能及時發現病情,及早上報疫情,早做防控措施,以遏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確診感染病例,務必及時上報,采取應急控制措施。及時控制污染區,所有墊料、飼料、病死畜等等,一律限制起來,遏制病情的擴散蔓延。被污染的養殖豬場,嚴格檢疫封鎖,劃定疫區、受威脅區,對應采取有效的控制對策,以遏制帶毒生豬及產品的流通。做好病死畜無公害處理,及時銷毀病死豬及污染物,注意被污染場地的消毒。注意驅殺軟蜱等傳播媒介,同樣為控制此病不錯的選擇。
此外,此病為病毒傳染性疾病,感染后致死率極高。目前,臨床用藥效果不佳。為此,一旦確診,務必及時上報,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病死豬的無公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