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聰 曾少平 戴志超
(東莞市樟木頭鎮農技服務中心,廣東東莞 523617)
豬疾病是養豬行業中最怕遇到的一個大問題,這一問題常常制約著整個產業的發展和養殖戶的收入,以及消費者的消費情況,因此近年來也是常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豬疾病發作后,一般而言牽涉的范圍相對較大,非傳染性疾病,會造成豬肉食用者身體健康方面的危害,而傳染疾病,則很可能導致整個養豬行業發展前景的低迷。這些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下文將會對各類疾病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做一介紹。
傳染病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強的疾病,這種疾病往往是由某種特殊的微生物引起的,被感染的動物會產生輕至食欲不振重至死亡等不同程度上的臨床表現,并且在疫情較為嚴重時,常常會發生大面積存欄死亡[1]。同時,一些傳染病不僅會威脅到豬的品質安全還會對其他動物,甚至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對于此類疾病的預防應當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圈舍衛生到定期健康檢查,再到對豬進行抗生素藥物注射,將傳染病的發病概率降到最低;對于已發傳染病的補救,應當選擇損失最小的綜合性處理方式。
寄生蟲疾病主要指一些具備寄生能力的蟲類寄生在豬的表皮或體能,而引發的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綜合不良反應的疾病。這些寄生蟲寄居于宿主身體中,搶奪宿主營養,會威脅到豬的安全健康,間接的會對長期食用有此類病疫豬肉的人群產生不良影響。寄生蟲病往往是慢性消耗,而對于這種病的防治也應當從生產過程中的細節著手,對養殖環境進行詳細的安全隱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來保障豬肉安全與品質。
非傳染性的內科疾病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養殖場在飼養管理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疏漏或運用了不正確的養殖方法,這些問題與外部環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相結合,進而導致豬感染內科疾病[2]。此類疾病雖然不具有傳染性,但長期食用攜帶病菌的豬肉仍然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對豬的內科病的防治也是需要慎重對待的。對于已經生病的豬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在日常養殖廠的飼養和管理中,要特別注意消滅會誘發豬內科病的因素,并合理妥當地處理,以減少豬染病風險。
新陳代謝是無論人或動物健康狀況的方向標和重要屏障,在養豬生產過程中,同樣也會存在代謝疾病的風險。代謝類疾病通常是由營養缺乏引起的,其主要表現為豬身體的代謝系統功能紊亂,這將會導致發育速度低于正常水平,其豬肉品質不佳等。對于這類疾病,養殖場應當根據飼養品種、所處地域等特征,對日常飼料配比和飼料的營養管理作出合理規劃,使豬能夠維持正常平穩的代謝。
要在養豬生產過程達到對疾病防御的效果,首先要落實生物安全系統的建設。對豬場內部各設施以及豬場與相關的產業在地理位置上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由外界傳入病源的概率;對于新品種的引入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流程進行,通過大量的實驗室引種測試,來降低風險;圈舍衛生工作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環節,引入先進的圈舍清潔設備,減少或消滅潛在的病源病菌。構建生物安全系統,不僅有助于預防可能發生的疾病,同時也能夠在發生疫情時,有效環節疫情的影響。
養豬場的疾病監測系統主要包括定期給豬接種預防疾病的疫苗、實驗室評估疫苗效果,以及對存欄的豬健康狀況評價等。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大量的觀察、分析、實驗,建立一套適合于該養豬場的評價標準,進行動態的檢測養殖場的病疫感染情況以及防治效果。
健康合理的養殖規劃離不開科學的疾病防治觀念。養殖場應當正確應用疫苗藥物等控制疾病,同時也要清楚藥物存在的局限;要科學對待傳染類疾病,掌握某一疾病的基本規律,對其有合理的判斷和把握,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識;看準疾病的類型,找準疾病產生的源頭,拿準疾病產生的誘因,與相關單位聯系,積極合作尋找解決方法。如此一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疫情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在對于養豬生產疾病防控的措施中,大多數人比較注重一些解決方式上的研究,而較為忽略對豬的品種上的培育。要想減少疾病等的發生,培育有更強抵抗力的品種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可以從根源上解決一些問題甚至推動整個養豬行業的發展。但是這一方法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既投入科研成本較高花費時間較多,這種特性使得一些小規模的養殖場無力承擔這些成本,也就無法運用此種方法。
此外,加強養豬工作人員的科學教育也是疾病防治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只有使養豬場的各項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疾病防御和控制才會有所保障。
作為一個豬肉消費大國,對養豬疾病的防范,是關乎國計民生的要事。積極學習和認識養豬生產過程中的疾病病因,以及背后的科學機理,對于不同種類的疾病,依據其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有助于降低養豬場的疾病發作風險,進而降低經濟損失,同時也能夠有效保障下游消費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