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殷中蘭
(江蘇省如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00)
非洲豬瘟在臨床表現上根據發病緩急特征可表現為四種不同類型,特急型發病生豬一般表現為高熱,食欲減退或廢絕,嗜睡,氣喘,皮膚出現點狀出血現象,一般會無明顯征兆的突然死亡。急性型發病癥狀除高熱、厭食、嗜睡、氣喘、皮膚點狀出血等,同時還出現眼鼻分泌物,身體部分部位皮膚發紅,便秘、腹瀉、排血便,嘔吐,母豬易出現流產。亞急性型發病主要癥狀與急性型發病基本類似,但嚴重程度上相對更低,患病豬多見出血和水腫,精神沉郁,易出現關節積液,導致行動受限,還會導致肺炎,母豬易流產。慢性型發病臨床癥狀整體表現較輕微,主要包括輕度發熱、輕度呼吸困難和中重度關節腫脹,皮膚紅色區域凸起壞死。非洲豬瘟發病整體致死率極高,難以治愈。
非洲豬瘟僅在家豬和野豬群體中感染傳播,其傳播渠道主要包括:生豬接觸性傳播,即通過接觸染病生豬、野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物接觸傳播,如接觸患病生豬排泄物、分泌物,接觸被病毒污染的飼料、器具、食具、泔水、車輛及人的衣物等,均可造成感染傳播。
應對非洲豬瘟,防重于治,過大的養殖密度可能導致圈舍擁擠,生豬生長環境不良,活動量少,且生豬之間接觸密切,一旦出現感染,易造成非洲豬瘟的快速傳播和擴散。因此,無論是小型生豬養殖場還是散養戶,都要注意合理控制生豬的養殖密度,根據自身養殖基礎條件、圈舍空間大小等合理確定養殖密度,避免圈舍過于擁擠,為生豬保留足夠的活動空間,也避免圈舍內不透氣,糞便堆積增加感染幾率,實現對非洲豬瘟的防控。
良好的圈舍環境有助于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小型生豬養殖場在圈舍環境管理應當注意做好圈舍整體糞便清理、消毒、通風等工作,可使用消毒粉劑在消毒同時,保持圈舍環境干燥,半封閉式室內圈舍應安裝專業通風設備,保證通風時間,提高通風質量,減少非洲豬瘟發生和傳播的可能性。散養戶一般圈舍在室外,自然通風能夠保障,且生豬散養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其活動空間和活動量,對于圈舍環境管理,主要是保證散養圈舍的潔凈衛生,也要定期做好清潔消毒工作,減少非洲豬瘟病毒生存傳播的條件。
當前部分小型生豬養殖場和散養戶為降低飼料成本,還存在使用泔水或餐廚垃圾喂豬的不良習慣,泔水和餐廚垃圾喂豬容易造成生豬消化道感染,一旦其中沾染非洲豬瘟病毒,就可能造成生豬大量染病。因此,要實現對非洲豬瘟的有效防控,還必須要改變這種不良的飼喂習慣,禁止使用泔水和餐廚垃圾作為豬飼料,阻斷這一感染傳播渠道。同時,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還要注意對日常飼料潔凈度的檢查,對于腐敗變質、受污染的飼料,應及時清理,禁止使用在生豬喂養中,以防止生豬染病。
非洲豬瘟防控還注意阻斷中間傳播渠道,小型生豬養殖場和散養戶在日常養殖管理中,要注意避免通過人、車、器具等攜帶病毒造成傳播感染,這就要做好管控和消毒工作。一方面,不同圈舍飼養員和不同養殖戶要盡量避免隨意“串門”,進入圈舍前,要做好人員及所攜帶工具器物的消毒滅菌工作,防止將非洲豬瘟病毒帶入圈舍中。另一方面,對于運輸生豬、飼料以及其他物品的車輛,在進入場區前也要做好嚴格消毒,防止其攜帶病毒進入廠區,造成發病和傳播。此外,還要注意做好生物防控工作,定期對場區、圈舍周邊環境中的蟲、鼠等進行驅趕、滅殺,并防止生豬與野豬接觸,實現對非洲豬瘟的預防。
非洲豬瘟發病后生豬死亡率極高,且可通過病豬分泌物、排泄物及相關污染物接觸傳播,因此,在進行疫病預防時候,對病豬的隔離和死豬的處理都是非常關鍵的。小型生豬養殖場及散養戶在發現生豬非洲豬瘟患病癥狀時,必須要及時進行同圈生豬檢查,并將病豬進行隔離,對相關圈舍及器具進行清理消毒,避免健康生豬出現接觸感染。對于病死生豬,必須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私自運出或販賣,避免病死豬對其他生豬造成感染,或流入市場給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生豬檢疫工作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也是非常關鍵的,小型生豬養殖場及散養戶在種豬、仔豬引進及跨區域生豬運輸時,都必須要嚴格遵循國家檢疫制度,嚴格做好檢疫及相關報備工作,只有通過檢疫確保不攜帶病毒的情況下才可以引入養殖或運輸出本地。同時,在新引進生豬進入場區后,還要進行隔離觀察,避免盲目合群飼養,并要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度,減少不同批次生豬之間的病毒傳播。
小型生豬養殖場及散養戶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要認真做好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強化防控意識,規范落實養殖管理,通過合理控制養殖密度、改善圈舍環境、改變不良飼喂習慣、阻斷中間傳播渠道、做好病死豬隔離和無害化處理以及檢疫防控工作,有效保證非洲豬瘟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