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嬌
(黑龍江省龍鎮農場第五管理區,黑龍江黑河 164135)
近年來,生豬養殖由于政府的鼓勵和政策支持,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因此興起了許多養豬場。多數生豬養殖都采取圈養的方式,特別是冬季豬場為了保溫,豬舍門窗緊閉,空氣質量差,造成氨氣超標,引起呼吸道正常防御機能損傷,導致豬的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發病率不斷上升,特別是2~3個月齡的仔豬,疫病多發,死亡率高達5%~30%。該病的危害在于飼料轉化率降低,生長緩慢,增加藥物防治成本,延緩出欄時間,降低豬的質量,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給養豬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嚴重。
只有良好的環境才能保證豬的正常發育和生長。隨著工廠化養豬的發展,養殖密度變得狹窄,造成豬的生活環境差。特別是冬季豬場為了保溫,豬舍門窗緊閉,空氣質量差,造成氨氣和硫化氫超標,當氨濃度達到一定值時,豬發生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也會增加。而硫化氫氣體本身就是一種有毒氣體,如果環境產生硫化氫氣體,也是對環境的一種污染,會對人和動物本身造成損害。硫化氫在豬體內與鈉離子形成硫化鈉,從而阻塞呼吸道,影響豬的呼吸,導致豬體內呼吸系統疾病。豬長期生活在這種充滿硫化氫的環境中,會使豬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多數養豬場都采用飼料進行飼養。飼料喂養的優點是縮短了豬的生長周期,降低了豬養殖的投資成本,加快了豬的生產速度,提高了養殖收益。然而,在選擇飼料時要小心。為了縮短豬的生長期,必須在豬中添加一定數量的化學添加劑,添加劑中的霉菌數量也會增加,這些霉菌會使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從而導致豬患呼吸道疾病。不同的霉菌會引起豬的不同疾病,如黃曲霉菌,會導致繁殖和呼吸問題,黃曲霉菌改變了豬腎臟的質量,影響豬胃腸功能的霉菌更多。
不正確使用一些有毒、殺傷力強、刺激性大、高濃度的消毒劑,造成豬場生物安全系統的破壞;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導致部分豬體內耐藥,耐藥病原微生物基因突變,造成雙重感染,豬在應激因素作用下,免疫力降低,病原體相互作用,也會引起免疫抑制。
由于天氣的變化,豬不適應天氣突發疾病的變化,其中呼吸性疫病最為常見。或者是因為消毒不及時或不徹底,導致細菌繁殖,豬的呼吸道變得堵塞,呼吸道出現疾病。另外,豬的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全面,后備豬的免疫計劃不合理,導致豬的免疫水平不穩定,營養和疫病等因素引起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會引起豬呼吸病綜合征的爆發和流行。
病豬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呼吸困難逐漸加重,嚴重時出現腹式呼吸、氣喘急促,咳嗽,流鼻涕、眼部明顯分泌物增多,出現結膜炎癥狀。急性發病的豬,體溫升高,突然死亡,多數豬由急性變為慢性。慢性病豬生長緩慢或停滯、消瘦,部分豬出現腹瀉,僵豬比例升高。哺乳仔豬以出現呼吸困難和神經癥狀為主,其死亡率較高;生長肥育豬表現為發熱,隨后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難,如飼養管理條件較差,豬群密度過大或出現混合感染,發病率更高,臨床表現更為嚴重。 發病豬場還可能出現母豬流產、產死胎、產木乃伊胎、返情率高等癥狀。
剖檢病豬均會出現不同程度肺炎病變,6~10周齡仔豬可見彌漫性間質性肺炎、肺出血、硬變和花斑樣病變,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個別病例肺部有化膿灶,有的病豬胸腔有許多纖維蛋白滲出,并造成粘連。少數病豬有肝腫大、出血,腎臟出血等病變。
在日常飼養管理中,要嚴格各項飼養管理制度,堅持自繁自養,實行 “全進全出” 的飼養方式,嚴格消毒防疫和無害化處理,轉欄、混群、 斷奶等關節階段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引進種豬要檢疫防疫,定期進行血清學監測,建立健全的免疫體系。 注意飼料營養成分,提供豬群不同生長階段合理、 均衡的營養需要,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同時增強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找準病因,摸清是何種因素引起的,才能對癥治療,取得療效,因此,除了根據病因、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做出初步判斷外,還要進行實驗室診斷,進一步確診。
應根據當地的疫病情況和豬場豬群的健康狀況,科學制定免疫程序,對于該病的預防特別重要,尤其要重點做好豬圓環病、豬藍耳病、 豬瘟、 豬偽狂犬病、 豬氣喘病、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萎縮性鼻炎等傳染性因素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發生時往往是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在選擇藥物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選用針對致病菌的敏感藥物,在使用過程中,要重視聯合用藥,如抗病毒藥與廣譜抗菌藥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之間的聯合使用等,并隨時根據病豬癥狀的變化情況更換治療用藥,防止出現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