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措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廿地鄉畜牧獸醫站,青海共和 813099)
本病的病原是破傷風梭菌,又稱強直梭菌,屬于芽孢桿菌屬,革蘭氏陽性細長桿菌,能形成芽孢,有鞭毛,具有運動性,專性厭氧。該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和人畜的胃、腸道中,且可產生大量毒素,其中神經毒素是主要的毒素之一。芽孢對環境變化具有極強的抵抗能力,耐熱,對常規消毒藥抵抗力較強,對10%碘酊、10%漂白粉、3%雙氧水較敏感,通常10min左右即可被滅活。
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牛均能感染該病。破傷風梭菌的分布廣泛,經致病菌源污染的土壤、飼草、糞便等都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牛破傷風發病率低,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于春季,呈零散發生。此病流行多數經牛皮膚創傷感染,如打耳標,扎鼻環,倒角,閹割,分娩,臍帶損傷等均會引起感染。
本病潛伏期通常為1~2周,最短為1d,長期為數月。發病初期,牛體皮膚發癢,身體和接觸物亂摩擦,頭和脖子不靈活,往走后肢稍有強硬。口稍緊,隨著破傷風桿菌侵入傷口后繁殖量增多,致使體內經絡受害而不通,影響全身血液循環,出現牛耳、脖頸、腰背及四肢僵硬,走路不穩,口緊難張開,舌頭不靈活,采食草料及吞咽較困難,口角流出黏涎,對光照。噪聲恐懼。發病后期,病牛大眼角內瞬膜瘀肉脹大外露出氣喘粗,鼻鏡無汗珠,大便干燥,排便困難,不能反芻,嚴重者臥地不起。
對病死牛剖檢,通常沒有特殊的病理變化,有時可見血液凝固不良,呈黑紫色,有的可見肺充血水腫,黏膜、漿膜有小出血點,心肌變性,脊髓及脊髓膜充血、出血,四肢及軀干肌間結締組織漿液浸潤。
如果養殖戶發現牛存在破傷風病的典型癥狀,應該迅速觀察其身體有沒有外傷史,以及應激性高、肌肉強直等表現。如果病牛未表現典型癥狀,尾根部震顫是一種比較顯著的特征。必要時配合涂片鏡檢病原體。
采取病牛創傷口的滲出液做涂片鏡檢,顯微鏡下可見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呈羽毛球拍狀。
牛破傷風病與肌肉風濕、腦炎、狂犬病等病狀很類似,需要進行鑒別區分。腦炎典型癥狀表現為機體平衡感差、重者常跌倒、精神萎靡不振;狂犬病典型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飲欲停止。隨著病程的加劇,個別可見狂躁不安、意識混亂;肌肉風濕典型癥狀表現為后肢強硬、起臥困難、局部腫痛。
6.1 一旦確診本病,應及時將病牛置于黑暗安靜的環境中治療,并保證充足的墊草,空間寬敞以避免驚厥引起受傷。筆者通過多年實踐經驗,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牛破傷風病,臨床上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6.2 創傷處理。如果發現牛體有外傷,應該及時做好外傷口處理。若感染創傷中存有膿汁、壞死組織、異物等,應先清創并擴創,并用3%雙氧水或1%高錳酸鉀沖洗,再撒以碘仿硼酸合劑,用青、鏈霉素做創周注射,以消除感染,減少毒素的繼續產生。
6.3 為中和及稀釋血中毒素,可皮下注射破傷風抗毒素5~10萬單位。同時,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200~300mL+5%葡萄糖溶液500~2000mL+破傷風抗毒素10~20萬單位。全身治療時,可分別多點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30~40mL,青霉素200萬單位,均每天上、下午各1次,連用3~5d。鎮靜、解痙,可肌肉注射5%的靜松靈3~5ml,每天一次。
6.4 中藥治療。方劑一:川蕪活、北防風、蒿笨、蘇薄荷、凈蟬蛻各30g,麻黃、北細辛、何首烏、老川芎各20g,杭白芍、荊芥穗、全當歸、粉葛根各25g,生甘草10g。將上藥碾為細末,用露蜂房25g+黃酒100mL,開水沖,候溫灌服。該方劑具有祛風活血、解毒殺菌、通關利竅之功效。
方劑二:全蝎子30g,北細辛、麻黃、升麻各15g、膽南星、明天麻、白僵蠶、凈蟬蛻、老川芎各20g,川蕪活、北防風、烏蛇、川烏片、杭菊花各25g,一個露蜂房(祛風止痛、攻毒消腫)為引,水煎去渣,加朱砂面10g+麝香2g+黃酒15mL,用胃導管灌服。該方劑具有追風舒筋活絡,敗毒殺菌驅風邪之功效。
治療期間,供患牛飲用口服補液鹽溶液(氯化鈉3.5g+氯酸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加1000mL涼開水混合),增加體液補充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可促進患牛早日康復。
日常要注重牛破傷風病的防控。一方面,搞好圈舍衛生,經常清掃圈舍,隨時排出圈內污水,定期用10%~20%石灰乳進行環境消毒。要注意保持牛體清潔衛生,發現創傷應及時消毒處理。母牛產犢期最好設置干燥而清潔衛生的產圈,并且要搞好接產、斷臍、去勢、預防注射的消毒工作。另一方面,做好牛只被動性免疫工作,每年用破傷風類毒素進行一次預防注射,注射劑量為皮下1ml,注射后3周產生免疫力,維持一年,第二年再注射一次,免疫力可持續4年。在本病發生較多的地區皮下注射破傷風類毒素,能夠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