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芳
(廣安市岳池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廣安 638300)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由于該病多繼發或并發于其它疾病,臨床表現極為復雜,較容易出現集群性感染,一旦無法控制傳播速度,便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產量損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畜牧業養殖衛生環境的提高,養殖戶需要不斷學習先進的生產與診斷知識,不斷提高疾病防控水平,確保大腸桿菌病的及時篩查與診治,促進養殖效率的提高。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養殖者的養殖條件不同,養殖場的環境條件也不盡不同。在現階段的畜牧業大環境下,養殖戶普遍采用集約化的飼養模式,養殖空間較為密集,如果不對家禽疾病傳播加以控制,較容易出現集群感染的情況。大腸桿菌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傾向,但往往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下繁殖與感染能力較強。在大多數情況下,雞群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其他常見疾病的聯合影響下感染大腸桿菌的風險更大。同時,大腸桿菌的感染將嚴重影響母雞的產卵能力并提高雞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養殖場的較低生產效率。
大腸桿菌的感染癥狀在感染初期的癥狀并不明顯,患雞的癥狀往往較難被發現,雞群不同的發病日齡、感染器官、種類等方面的差別往往導致感染癥狀的差異,進而加大了雞大腸桿菌感染的診斷難度。同時,大腸桿菌的感染往往導致患雞的免疫力大幅下降,更加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的侵襲,導致繼發性混合感染,影響醫生與養殖戶對雞患病成因的判斷。
雛雞由于自身免疫能力較弱,在大腸桿菌的感染下的臨床表現常常以臍炎為主要形式,在發病過程中常伴有精神萎靡、羽毛松亂、腹部腫大、臍孔皮膚水腫等現象。同時,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雛雞較容易感染大腸桿菌。
當雞群出現大腸桿菌疫情時,適當選擇藥物治療是控制大腸桿菌病蔓延最為有效的方式。由于大腸桿菌對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較為敏感,容易在治療過程中產生明顯的耐藥傾向。因此需要養殖者在有效條件下謹慎評估雞的疾病特征,并對雞進行一系列的藥敏試驗,進而挑選現階段下較為有效的抗菌劑,如:環丙沙星、紅霉素等。在此基礎上,養殖戶應當選擇合適的疫苗對雞群進行接種,提高疫苗接種工作的科學化程度,促進雞群對大腸桿菌抗體的產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養植戶應當注意對患雞生活環境的消殺工作,避免同時感染其他疾病與交叉傳染的可能性,降低雞的死亡率。
在大腸桿菌的防治體系中,確保畜群生活環境的衛生清潔格外重要。養殖場房屋內部的溫度與濕度條件是確保雞群能夠正常成長的必要條件,過度潮濕的環境會導致雞糞的發酵并產生有毒氣體,而水分含量過低則會使雞的呼吸道粘膜過度干燥,導致大腸桿菌能夠更加容易地進入體內。同時,由于雞群較容易被外界噪音所影響,養殖戶應當確保房屋的隔音效果能夠達到雞群的成長標準。因此,養殖戶應當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善養殖場的硬件條件,改善房屋的空氣條件和衛生,定期消毒和控制糞便污染,確保對養殖場內溫度、濕度、噪音的全天候檢測,提高雞群的生存質量。
雞群的免疫力水平與飼料營養的充足性密切相關。當飼料蛋白質水平太低時,雞體內T細胞的增殖將被抑制,從而影響漿細胞的數量,最終使體內的記憶細胞與抗體數量大幅下降。因此,養殖戶有必要采用具有多種必要營養的混合飼料以提高雞的免疫能力,改變攝取維生素的方式,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將水溶性維生素添加到飲用水中,促進雞對維生素的攝取。同時,養殖戶應當加強對飼料和水的衛生監測,確保食物和飲用水的清潔,對飲用水進行過濾消殺處理,適當調整飼喂密度以減少大腸桿菌的感染可能,從源頭上減少大腸桿菌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畜牧業發展狀況下,大腸桿菌病仍然是影響雞群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相關疾控機構應對大腸桿菌病的易發環境與診治方法進行普及,確保個體養殖戶能夠對其形成足夠的認知,實現對病雞的及時隔離與救治,通過相關藥物治療、改善養殖環境、提高飼料質量等手段,不斷改進養殖方法,提高對雞大腸桿菌病的應對處理速度,實現個體經濟利益的不斷增長與畜牧業防疫水平的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