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文
(邵東市農業農村局,湖南邵陽 422800)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一種細菌性疾病,在鴨養殖過程中比較常見,無明顯季節性,但多發生在冬春季節,一旦出現若不及時防治,在短時間內會極大的增加死亡率,會給廣大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
病原是鴨疫里默氏桿菌,屬黃桿菌科,為革蘭氏陰性、無鞭毛、不運動、不形成芽胞的小桿菌,不能在普通瓊脂和麥康凱瓊脂上生長,兼性厭氧,對營養要求苛刻,能在兔血或巧克力瓊脂上生長,菌落為圓形,光滑濕潤,奶油色。現有21個血清型,各血清型無或少交叉保護。
這種疾病主要侵害1-8周齡的鴨,最易感染的鴨是2-3周齡;一年四季均會出現,但最為嚴重的季節在比較寒冷的冬春季,且死亡率較高。該病可經過皮膚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與傳播通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育雛期間飼養密度過大,飼養環境不佳如空氣流通不暢、潮濕、衛生條件不好,再加上粗放飼養,飼料中所含有的蛋白質、微量元素不足等。
最急性型病例,通常出現在發病初期,常無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低沉、行動遲緩、嗜睡、縮頸、共濟失調、食欲不振或伏臥不起等;眼分泌物增多,眼眶周圍的羽毛濕潤、粘連;鼻腔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固后堵塞鼻孔,使病鴨呼吸不暢;腹瀉,排白色粘稠樣糞便,部分病例存在腹脹的情況;病鴨死前神經癥狀明顯,如頭頸震顫或陣發性痙攣,角弓反張,最后抽搐而死。該病病程較短,通常為1-3天。
慢性型病例多見于4周齡以上的鴨,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愿走動、多伏臥,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倦怠、保持犬坐姿,常伴有呼吸道癥狀,腹瀉,排出黃綠色稀糞。有的病例引起腦膜炎,會出現共濟失調、搖頭擺尾或痙攣性點頭的情況,前仰后翻,呈仰臥姿態,有時會出現轉圈、頭頸歪斜的情況;遇有驚恐時常出現痙攣、轉圈或倒退;病鴨身形日漸消瘦,最后會因為衰竭而死。也有少數病鴨存活下來,但是發育不良,極易被健鴨踩踏而死[2]。
漿膜表面纖維性滲出物為該病的特征性病變,常可覆蓋全身的漿膜,最為明顯的為心包膜、肝表面、氣囊(俗稱“三炎”病變)。大部分病鴨全身會出現脫水性心包炎、心包液增多的情況,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會填滿整個心包,纖維素性滲出物會附著在心外膜上,由此會導致心包膜厚度增加,表面十分粗糙;病程較長者,心包膜和心外膜或胸腔存在粘連的可能性較大。肝腫大,顏色為土黃色或橙紅色,質地比較脆,一層顏色為灰白色或灰黃色且極易剝離的纖維素膜會覆蓋在肝表面,病程較長者還會出現干酪樣滲出物且很難剝離。氣囊壁存在增厚的情況,比較渾濁,纖維素性滲出物會出現在不透明的表面上。一些病例存在腹腔積液、膽囊腫大的情況,脾臟腫大表面斑駁呈大理石樣。感染嚴重和病程較長的病例見輸卵管阻塞。有神經癥狀的病例,可見腦膜血管呈樹枝狀充血,腦水腫,有出血斑點;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感染的病例可出現纖維素性腦膜炎。局部感染的皮膚病變主要為局部顏色變深或發黃,切開后在皮膚和脂肪之間有黃色滲出液。出現腹瀉的病死鴨常脫水,眼球下陷。部分慢性病例常出現單側或兩側跗關節腫大、關節液增多的情況。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
細菌的分離和鑒定、PCR鑒定及免疫熒光抗體診斷等。分離到的致病菌開展常規藥敏試驗,結果可見該病菌對強力霉素、頭孢噻呋、慶大霉素高度敏感,對黃連素、阿米卡星低度敏感,對林可霉素、氨芐青霉素保持中度敏感。
改善育雛條件,保持適宜的育雛溫度致關重要,進雛第一周保持32℃左右育雛溫度,以后每周降低1-2度;育雛室需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干燥和空氣新鮮,地面墊草需要及時更換,用具保持干凈、清潔并定期進行清洗,嚴格消毒;減少各種應激,對于天氣變化密切留意,做好夏季防暑與冬季防寒工作,避免風吹日曬雨淋等,飼料的更換需保持循序漸進性;強化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嚴格實行“全進全出”的制度,出欄后徹底消毒圈舍場地。
免疫接種,現階段報道使用的疫苗有1、2、4、5型鋁膠復合佐劑四價滅活苗、甲醛滅活苗、油乳劑滅活苗、蜂膠滅活苗等均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鴨疫里默氏桿菌血清型較多,不同血清型之間幾乎沒有交叉保護,故建議制作自家場滅活苗。肉鴨在3-7日齡頸背皮下注射滅活苗,每只0.3-0.5毫升;種鴨7日齡首免,20-30日齡二免,160日齡三免,330日齡四免。
筆者在實踐中應用中西結合的方法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具體方法是:全群投藥
使用20%氟苯尼考100g,10%多西環素200g,黃連解毒散500g,拌料200kg,每天一次,連用3d;取500ml魚肝油,兌水750kg,每天一次,連用3d,若病情較為嚴重需要連續使用5天。
本文簡單地介紹了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與科學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