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云南省曲靖農業學校,云南曲靖 655000)
動物繁殖力指的是動物自身為維持正常的繁殖機能而具備的能生育后代的能力。簡單地說,也就是雌雄兩性動物的生殖力。
動物生長于環境,又回歸于環境。首先氣候是生物生存繁衍最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主要表現為光照和溫度。氣候因素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對動物機能以及遺傳特性產生影響。其次就是自然災害,但是不常見的,如果發生,將是毀滅性的。
2.1.1 光照對動物繁殖力的影響。光照可以促進動物的生理機能。因為日照周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長短之分,這是地球上最具有周期規律性的變化,也被稱為生物節律的信號。在一定的光照強度和和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動物自身體內某些激素分泌增多,新陳代謝活動增強,從而使生物習性表現出一些周期性的活動,動物的繁殖能力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光照對豬的影響就很顯著。適當提高光照強度,能促進豬的性成熟。長時間的光照促進豬性腺系統發育,過早性成熟。據資料顯示:小公豬從20周齡時延長光照時間,當到26周齡時有73%的公豬能采出精液,然而自然生長的小公豬能采出精液的僅有26%。因此,光照對動物的繁殖力是聯系緊密的。
2.1.2 溫度對動物繁殖力的影響。溫度對動物繁殖能力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春夏季溫度回升,這也正是動物繁殖的高峰期;而當秋冬季來臨時,溫度逐漸降低,動物的繁殖活動就會大幅度減少。此外,動物體內的霉就和溫度也有很大的關系,當環境溫度在適宜的范圍內,動物體內的生理生化反應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謝活動加強,從而加快生長發育速度,促進性成熟,也有助于動物進行繁殖。溫度對動物的繁殖活動有制約作用。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溫度除影響交配活動外,還影響其產卵數目以及卵的孵化率。比如進入冬季后,蛇類、熊、青蛙等會進入冬眠狀態,不會進行任何活動,更不會有繁殖。還有就是在春夏交替之際,會見到很多的昆蟲,例如蒼蠅、蟋蟀等。然而隨著到了秋冬時間,溫度變得很低,這些動物就基本不會再見到。這也正是因為溫度對動物繁殖力的影響,在溫度適宜的時候,進行大量繁殖,繁殖能力極強。所以,溫度對于動物繁殖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2.1.3 自然災害對動物繁殖力的影響。自然災害是大氣、地理或水文等自然界的異常變化對生物造成的損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他們都是突然爆發或緩慢發作。一旦發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就不復存在,可能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因此,自然災害對于動物的繁殖力是毀滅性的,甚至滅絕都是存在的。
動物的種類分為肉食動物,草食動物以及雜食動物,但不管這些動物以什么為食,它們都會選擇在食物最為充分的季節進行繁殖。但是對于不同的地區來說食物可以達到充足的條件的時期也是不同的,對于溫帶地區來說,春天所有的植物都開始生長,冬眠的動物也開始蘇醒,所以在這個時期是食物較為充足且食物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階段,許多動物都會選擇在這個時期進行繁殖。對于熱帶地區來說,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只能區分”旱季”和”雨季”。對于旱季來講,是一個水資源短缺,食物短缺的季節,所以在這個時期動物的繁殖相對較少。到了雨季,水和食物都比較充足,所以大部分動物都會選擇在雨季進行繁殖。在像南極圈北極圈這樣的寒帶地區,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基本處于寒冬狀態,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屬于夏季,所以動物們會選擇在很短的夏季快速進行繁殖,它們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環境,所以它們整個繁殖過程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它們就靠這短短的夏季來繁衍后代,因為在夏季是一年中食物最為充足的時期。從上面的論述就可以看到,不論在熱帶,溫帶或是寒帶地區,動物們都會選擇食物充分的階段進行繁殖,因為食物不管對于人還是動物來講,都是生存最基本的東西,所以選擇食物充足的階段繁殖再正常不過了。也可以看出食物對于動物的繁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動物的繁殖能力除了受到環境的光照以及溫度的影響外,還受到食物的影響。季節對于動物的繁殖來說有非常明顯的影響,當春季來臨時,萬物復蘇,溫度回升,并且食物充足,動物的繁殖就會進入一個高潮;到了秋季,雖然氣溫還是下降,但是正是瓜熟落地的好季節,對于一部分動物來說也是繁殖的好時期。除了上面詳細提到的溫度,光照以及食物對于動物的繁殖的影響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動物的繁殖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了解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對動物的繁殖造成影響,從而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國的動物,特別是瀕臨滅絕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