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華
(武漢輕工大學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
淡水養殖有著諸多優勢,其不僅投資成本小、品種多樣,同樣養殖較為穩定、風險性較低。當前,淡水養魚在魚類養殖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養殖模式。在淡水養殖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水產養殖收益同樣在迅速提高,然而在水產養殖者得到良好經濟收益的同時,還深受各類疾病的困擾。因此,對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疾病及其防治對策進行研究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
淡水魚養殖是指將魚種投放到既定的淡水區域內開展養殖,直到魚種長到可以食用。以水溫要求的差異為基準,淡水魚養殖主要有冷水、溫水、熱水三種形式。冷水養殖的水溫需求是10~20℃,主要適合養殖虹鱒魚及細鱗魚等;溫水養殖的水溫需求是15~30℃,主要適合養殖草魚以及鯉魚等;熱水養殖的水溫需求是18~30℃,主要適合養殖羅非魚及淡水白鯧等。以養殖場地的差異為基準,淡水魚養殖主要有靜水養殖與流水養殖兩種形式。所謂“靜水養殖”,主要是指在限定水域內開展養殖;所謂“流水養殖”,主要是指在河水、水庫以及湖水等流動水域內開展養殖。
淡水魚養殖通常是在室外進行,外部環境對其影響較大,主要包括氧氣、水溫、pH值三個方面的影響。(1)氧氣影響。養殖水域的氧氣含量對淡水魚疾病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2)水溫影響。正常狀況下,水溫會隨著外部氣候的改變而出現變化,此種變化會導致寄生蟲的大量滋生,如此就會導致淡水魚疾病的爆發,乃至是大面積的死亡。(3)pH值影響。相關研究表明,適合淡水魚生存的pH值為7~8.5,如果pH值小于5又或是超過9時,極易引起疾病的出現,甚至會造成魚類的死亡。
人為因素對淡水養殖魚類的影響大致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1)因為人為因素導致水資源出現污染;(2)非正常捕撈,若捕撈人員采取不合理的捕撈方法,則會導致魚類受傷,此時就會有很多的有害微生物從傷口處進入到機體內,造成疾病;(3)其他人為因的影響,主要指的是飼養者在具體養殖環節,將已經過期的或者變質的飼料投喂給魚類,造成魚類在食用飼料后發生疾病。
4.1.1 病毒性疾病的特征。第一,病毒性疾病的形成與季節、品種以及水溫等密切相關。比如:鯉春病毒血癥主要發生在錦鯉與鯉兩種魚上,同時多發于春、秋季,發病時的水溫是11℃~17℃,溫度在22℃以上則不會發病;草魚出血病多見于青魚、草魚,主要出現在夏季,發病的水溫是20℃~30℃。第二,病毒性疾病很難通過藥物治好。病毒性疾病區別于細菌性疾病,因為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生物,需要依托宿主細胞內的物質及能量才可增殖。所以,普通的抗生素類藥物對病毒性疾病是沒有任何效用的。第三,病毒性疾病難以控制及隔離。魚類生活于水中,病毒的傳播媒介則是水體,如果某魚感染病毒后,短時間內全池塘的魚都會被感染,所以魚類在出現病毒性疾病以后難以有效控制,僅可將整個池塘隔離。
4.1.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措施。首先,注重池塘的消毒工作,從根本上消滅病原。因為部分病毒能夠在泥或者水中生存多年,所以對已經出現過疾病的魚場,應當采用有效的措施對其實施消毒,關鍵在于出現過疾病的池塘與飼養工具。在排干水以后,對整個池塘實施全面、徹底地消毒,不得留有任何死角。對流水養殖水域實施消毒時,需要從上游開始消毒,逐漸向下游消毒。第二,采用生物技術,研制新型疫苗。因為我們國家淡水養殖魚類疾病疫苗研發相對較遲,導致研發者掌握的理論知識較少,實驗手段相對滯后,無法很好的利用現代生物科技。所以,未來應增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現代基因工程運用于疫苗研制過程中去。在疫苗研發中不斷創新,不但需研制傳統的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同時還需研制活載體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等其他疫苗。第三,合理采用中草藥資源,研發非特異性免疫制劑。中草藥包含多糖、生物堿以及甙類等各式各樣的生物活性物質,能夠有效激發機體免疫細胞,刺激及誘生干擾素、去除免疫抑制等以起到免疫作用,提高魚類的免疫能力。相關實驗說明,將中草藥應用于魚類養殖后,所有的免疫學指標都有明顯的提升,白細胞的吞噬活性顯著加強,溶菌酶等酶的活性明顯提高。采用中草藥等綠色藥物研發、制造非特異性免疫制劑,毫無副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國家有著異常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種類繁雜,適合規模化加工。
4.2.1 腸炎病。病因:該病的病原體是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魚類的腸道中均存有此種病菌。防治措施:對于腸炎病的防治應運用“外消、內服”相融合的形式。可應用二溴海因(0.2 mg/kg)或者溴氯海因(0.3 mg/kg)等其他消毒劑對水域實施消毒,并且在喂養飼料中加入漁必得(0.2%~0.4%)又或是免疫多糖海珍寶,提高魚只的免疫能力,保持投喂的連貫性,基本上就能夠控制住病情。
4.2.2 赤皮病。病因:該病的病原菌是熒光假單胞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在魚體由于運輸、捕撈以及放養等人為因素受到傷害,病菌乘機進入到機體內而導致此病。赤皮病四季都有發生,多發于春季(3—5月)。病魚主要體現為表面出血、鱗片掉落、發炎,鰭條充血又或是糜爛,呈現為掃帚狀,被人們稱作“蛀鰭”,通常會伴有爛鰓癥狀。防治措施:在進行放養、起捕等操作時動作應盡量輕,防止魚體受到傷害。在越冬以前,應采用溴氯海因(0.3mg/kg)等消毒劑對池水實施消毒,同時增加池水的深度,確保魚體不會被凍傷。在次年開春以后,盡可能早的開食,加強魚只的免疫能力。采用溴氯海因或者二溴海因等消毒劑,消滅水體當中的有害病原菌,就能夠發揮疾病預防的作用。疾病出現后應及時采取消毒劑和殺蟲劑相融合的形式,對水體實施處理,并且搭配飼料藥物內服,比如:天然植物提取劑等等。
4.2.3 羅非魚潰爛病。病因:該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氣單胞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整個水域及養殖周期內。然而,唯有在飼養管理不到位、高密度養殖的環境下,才或許會發生羅非魚潰爛病。防治措施:羅非魚潰爛病應制定合理的養殖密度,及時讓魚只進入到暖棚內預防凍傷,在規定時間內應用溴氯海因或者二溴海因等其他消毒劑開展消毒作業,同時搭配以海珍寶或漁必得等飼料進行投喂,起到防治作用。在飼料中應加入適量的青綠飼料,增強魚只的免疫能力。在出現疾病后,應及時將病魚捕撈出來,轉移到良好的水質中實施暫養處理。并且,還需要在池塘中潑灑漁必得(2 mg/kg)或者溴氯海因(0.3 mg/kg)對水體實施消毒,減少對刺激性藥物的應用,防止對病灶處產生刺激。在外用藥物應用過程中,配合使用中魚尼考(0.15%)藥餌,持續5~7天便可。
4.2.4 爛鰓病。病因:該病的病原體是柱狀屈撓桿菌。主要是因為魚體與病原菌間的直接性接觸,特備是鰓部受到機械損傷以后更加容易感染。爛鰓病在水溫15~30℃內都可出現,同時水溫愈高發病率也就愈高。患有此病的魚只,食欲降低、體色發黑、黏液增加、鰓絲腫脹、末端受損,大多數病魚的鰭邊顏色呈白色。防治措施:在進行放養、起捕等操作時動作應盡量輕,防止魚體受到傷害,在投放魚苗時應以藥水浸泡消毒。在養殖時定期對池塘實施消毒,出現疾病后使用溴氯海因(0.3 mg/kg)或者漁必得(2 mg/kg)潑灑全池便可。
4.3.1 三代蟲。癥狀表現:三代蟲寄生在魚的鰓與體表處,感染三代蟲的魚只通常會表現得極度不安、鰓、體表黏液增加、呼吸難度較大、浮頭早、不會對攝食產生影響。患有該病的魚只攝食量反而更大,進食以后會迎風跳躍。病情較為嚴重時,會造成魚類大面積的死亡。三代蟲疾病主要發生于春夏、夏秋兩季交替的時期。防治措施:首先,每畝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敵百蟲,加水稀釋200倍以后潑灑到整個池塘中。其次,采用10%甲苯咪唑,劑量為0.15ml/m3,潑灑全池。
4.3.2 指環蟲。癥狀表現:指環蟲主要寄生在魚的鰓處,隨著蟲體數量不斷增加,鰓絲遭受破壞,病魚煩躁跳躍、鰓絲黏液增加、鰓絲腫脹。患有此病的魚只,鰓蓋呈張開狀態,呼吸難度大,游動緩慢。指環蟲病主要發生在春夏、夏秋交替時的5、6月份、8、9月份。防治措施:首先,每畝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敵百蟲,加水稀釋200倍以后潑灑到整個池塘中。其次,采用4.5%氯氰菊酯溶液,劑量為0.02-0.03ml/m3,加水稀釋2000倍以后潑灑全池。
4.3.3 錨頭鳋。癥狀表現:錨頭鳋(又被稱作“鐵錨蟲”、“錨頭蟲”),身體由頭、胸、腹組成,唯有在雌蟲寄生的情況下才會患有此病。錨頭鳋持續時間久,常見于夏、秋兩季。對草魚、觀賞魚、鳙魚以及鯽魚等有非常大的危害。防治措施:首先,用生石對池塘進行徹底清塘作業,消滅錨頭鳋蟲卵及幼蟲。病魚不得進入池塘,避免造成感換。其次,高錳酸鉀10-20g/m3,根據魚的體質以及水溫把握好浸浴時間。最后,每畝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敵百蟲,加水稀釋200倍以后潑灑到整個池塘中。
4.3.4 中華鳋。癥狀表現:中華鳋,又可稱作“鰓蛆病”,其病原體是中華鳋,大都寄生于魚鰓上。病魚主要表現為難以呼吸、跳躍、體色發黑、食欲下降,嚴重者會離群獨游,而后死亡。中華鳋對青魚、草魚危害較大,在各個地區都有出現,持續時間長。防治措施:首先,用生石對池塘進行徹底清塘作業,消滅中華鳋蟲卵及幼蟲。病魚不得進入池塘,避免造成感換。其次,高錳酸鉀10-20g/m3,根據魚的體質以及水溫把握好浸浴時間,通常在5-10分鐘。最后,每畝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敵百蟲,加水稀釋200倍以后潑灑到整個池塘中。
綜上所述,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疾病的防治應嚴格遵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準則。在淡水魚養殖環節,水質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確保良好的水環境是魚類疾病防治的核心所在。并且,還應完成好魚苗投放前的消毒工作,飼料投喂應堅持“四定”準則,即“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同時還需建立日常巡邏制度,有利于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用嚴格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