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兆強
(黑龍江省長水河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07)
母豬是豬場生產經營的基礎,為了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必須培育優質的后備母豬。此外,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與母豬不同。不僅在營養管理方面,而且在整個喂養管理水平上也是如此。
正常情況下,母豬的使用年限一般為 6~8 年。因衰老、疫病、產仔數和泌乳量下降等因素,母豬的淘汰率為20%~30%。后備母豬一定要選自繁殖力強、產仔多、母性好、泌乳量大、仔豬育成率高、抗逆性強、斷乳窩重高的經產母豬,最好選自 2~5 胎次母豬的后代。
按引進豬群日齡和健康狀況,分批次做好免疫、驅蟲健胃,為預防血痢,應使用痢菌凈或二甲硝。6月齡前自由采食,6~7月齡適當限量飼喂,控制在2~2.5kg/頭/天。在大欄飼養的后備母豬每周應進行一次大小、強弱分群,以免殘弱豬的發生。
對6月齡之后的后備母豬要建立發情記錄,將發情豬群和非發情豬群劃分開,便于達7月齡時對非發情的后備母豬進行系統處理;6~7月齡的發情豬,根據膘情情況做好合理的限飼與優飼。后備母豬配種的月齡須達到7.5月齡,配種前兩周需要補飼催情,體重要達到110Kg以上,在第一或第三次發情時及時配種。補飼催情還可以增加排卵量,每窩可多產2~3頭。第一個發情期不要配種,因為此時母豬的卵巢功能還不完善。
初情期是指母豬初次發情或排卵的時期。初情期母豬的第一次排卵,外陰增大紅腫,絕大多數有爬跨同性和異性的行為,不過此時其身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還不能配種繁殖。母豬的初情期大多出現在 5~8月齡,我國一些地方豬種,性成熟較早,多數3月齡就可能出現初情期。初情期出現的早、晚主要受遺傳和飼養管理影響。體型小的品種比體型大的品種初情期出現早;飼養管理良好,則初情期多提早出現。
夏季應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圈舍通風不良,氣溫過高會影響后備母豬的發情,造成延遲發情甚至不發情。可采取搭建涼棚遮陽、安裝風扇通風、圈舍灑水蒸發降溫、給母豬沖水洗澡等措施防暑降溫。投喂飼料應根據母豬的身體狀況適量合理的投喂,以保證后備母豬有合理的膘情,不可偏肥或偏瘦,從而影響正常發情。
對于達到6月齡以上的后備母豬不發情或發情遲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刺激發情:
(1)適當的運動:后備母豬應適當運動,每周至少2次,每次運動1~2h,6月齡以上的母豬在有飼養人員監護的情況下可以放一頭公豬進行追逐。
(2)公豬追逐:適當的放公豬誘情,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讓公豬與母豬有足夠的接觸時間。公豬必須性欲良好,也可以用不同公豬輪換刺激,確保誘導發情,以提高后備母豬的利用率。
(3)發情母豬刺激:將剛斷奶的母豬與久不發情的母豬關在一欄刺激久不發情的母豬。
(4)調圈:將身體狀況和體重相近的幾頭后備母豬關在一個欄子里,其相互追逐打鬧也可以刺激發情。
(5)車輛運輸:車輛運輸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要控制好時間。
(6)激素處理:生殖激素貧乏是導致母豬不能正常發情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不發發情的后備母豬注射外源性激素可起到明顯的催情效果。
生殖道炎癥是影響后備母豬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應該高度重視。對發情母豬應分群加強管理,盡量做到圈舍衛生干燥,糞便以鏟或掃為主,減少不必要的沖欄與沖豬身。必要時可在發情后使用利高霉素,3~5g/頭/天,連用5~8d;對有炎癥的母豬在配種前可以再加一次藥。
飼養人員應多觀察豬群,喂料時觀察采食情況,清糞時看豬糞色澤,休息時觀察呼吸情況,運動時觀擦蹄肢情況等。對于有病的母豬應及時治療,沒有治療價值的應當及時淘汰。
后備母豬飼養階段可以采用中藥進行保健同時確保各種疫苗的接種到位。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接種疫苗,包括豬瘟、口蹄疫、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乙腦等。為避免造成應激反應,免疫應由一定的時間間隔,以4~7d為宜。接種前可適當限料,并于接種前一天加維生素C,以減輕免疫應激。
對不符合用種要求的后備豬或已達到9月齡仍沒發情配種的后備母豬應一律淘汰;對患有肢蹄病的后備母豬,需要隔離飼養;治療2個療程仍未好轉,應做淘汰處理;患病后表現漸進性消瘦的后備母豬,治療2個療程不見好轉,一律淘汰。
母豬是豬場生產經營的基礎,后備母豬是豬場發展生產的后續力量,科學管理后備母豬不但影響母豬后期的發情配種,還會影響到母豬產后哺乳、利用年限,從而會影響整個豬場的經濟效益。因此,豬場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是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