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山東省煙臺市菜州市郭家店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34)
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奶制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奶牛養殖行業也逐漸趨于集中化以及規模化方向發展。但是在養殖過程中,布魯氏菌病助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該病會侵害奶牛的生殖系統和淋巴系統,導致公牛誘發附睪炎和睪丸炎、母牛發生流產,如果不進行有效控制,會在養殖園區大規模蔓延,對養殖效益帶來負面影響。在該病的凈化過程中,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失敗。因此,針對布魯氏菌病凈化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對促進行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
部分養殖戶在引種過程中,沒有對種牛進行隔離飼養即混入牛群中,導致該病在養殖園區大范圍傳播,在開展凈化工作后,雖然嚴格執行入園檢疫,但是園區內由于存在傳播源,難以起到防控作用,為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布魯氏菌病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在自然環境下存活時間較長,如果消毒工作落實不嚴,則難以完全凈化成功,首先,消毒作業存在死角,養殖戶沒有對養殖場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消毒,導致疫病在養殖場內快速傳播,忽視對衣物、用具、飲水槽以及食槽進行消毒;其次,在開展消毒工作中,沒有對進出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消毒,尤其是養殖人員,在進入奶牛生產區之前沒有進行消毒,容易攜帶布魯氏菌病,同時,養殖戶沒有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和消毒制度,導致消毒工作缺乏制度性以及規范性,最后,布魯氏菌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如果一只奶牛患病,其會在短時間內傳染其他奶牛,需要養殖戶進行動態監測,但是養殖戶在疫病監測中,沒有對所有奶牛進行監測,為疫病爆發和交叉感染提供了有利條件,或者部分養殖戶減少以及拖延檢測次數,導致該病能力徹底凈化[1]。
當前奶牛養殖園區在開展飼養管理中,主要使用混合日糧,飼喂方式為奶牛自由采食,但是由于不同生長階段的奶牛對營養的需求量存在差異,這種自由采食方面無法滿足奶牛生長的需求,不僅對產奶量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降低了奶牛的抗病能力,進而提升了布魯氏菌病的發生概率。
布魯氏菌屬于胞內寄生菌,其可以通過吸血昆蟲叮咬、蒼蠅攜帶、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以及皮膚等方面完成傳播,一些養殖戶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沒有結合養殖園區的面積和條件科學確定飼養數量,導致奶牛數量較多、飼養密度較大,為該病的傳播創設了有利條件[2]。
當養殖戶發現病牛后,沒有及時對其進行隔離處理,對于病死牛尸體也沒有進行統一的無公害銷毀,病牛或者病死牛作為病菌傳播源在養殖園區內大肆傳播病菌,其也是布魯氏菌病不能徹底凈化的重要原因。
當前在奶牛養殖園區中,自繁自養成為了養殖戶進行繁殖生產的重要原則,但是為了保證品種優良、提升產奶量,需要從外界引進良種,因此,為了有效控制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養殖戶需要加強引種管理。首先,從沒有疫病的地區引種優良品種,對種牛進行健康檢查,保證其不攜帶疫病;其次,在引進良種后,要隔離飼養40d,保證其不攜帶病菌方可混入牛群中集中飼養[3]。
首先,養殖戶要定期組織人員開展消毒作業,對養殖園區內外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消毒,包括衣物、用具以及食槽等;其次,對所有進出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消毒,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養殖場,避免攜帶布魯氏菌病;最后,養殖人員在進入生產區域之前,要經過徹底的消毒,保證不攜帶任何病菌。
在開展奶牛飼養中,養殖戶需要對飼養管理進行優化和改進,結合不同生長階段奶牛的營養需求,對飼料比例進行合理搭配,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需求,提升抗病能力,降低布魯氏菌病發病概率。
養殖戶要結合養殖園區的硬件條件以及占地面積,對飼養數量進行科學控制,避免由于飼養密度過大而為布魯氏菌病傳播創設良好條件,通過科學計算生產量設計最佳飼養密度[4]。
養殖戶要對牛群進行動態觀察,如果發現疑似病牛,要對其立即進行隔離飼養,在確診后采取有效措施針對性治療,如果治療無果病牛死亡,為了避免尸體作為傳播源,養殖戶需要對病牛尸體進行無公害處理,嚴禁流入市場銷售販賣。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奶牛養殖行業發展迅速,布魯氏菌病作為危害養殖效益的重要疾病,養殖戶需要提高思想認知,采取有效措施徹底凈化,進而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