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軍剛 王存利 王平娟
(1.陜西隴縣固關鎮畜牧獸醫站,陜西隴縣 721200;2.陜西隴縣東南鎮畜牧獸醫站,陜西隴縣 721200)
本次共調查養殖場戶,其中牛95個場戶,存欄5425頭,發病236頭,死亡59頭,死亡率1.1%;奶山羊129個場戶,分存欄20427只,發病2532只,死亡469只,死亡率2.3%;豬28個場戶,存欄4892頭,發病974頭,死亡88頭,死亡率1.8%;雞116個場戶,存欄51365羽,發病9258羽,死亡2003羽,死亡率3.9%。
通過調查顯示,牛主要以感冒、拉稀為主要癥狀,山區多發焦蟲病;奶山羊發病主要以發熱、咳嗽、流鼻等呼吸道癥狀為主,其次還有停食、拉稀、口炎等消化道疾病和流產等癥狀,成年羊經過及時治療后,很快好轉,治愈率高,新生羔羊救治不及時,因消化機能障礙和腹瀉導致的肺炎和痢疾,死亡率較高;生豬發病主要集中在規模場,主要以腹瀉和發熱為主要癥狀,因飼養管理不善而引起多病毒混合感染;雞發病主要集中在散戶,主要因呼吸道、痢疾、神經癥狀為主,多發病于雛雞和產蛋前的小雞。
去年,縣獸醫實驗室采集血樣檢測了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抗體,全縣平均抗體水平為73.1%、豬0型口蹄疫和豬瘟不達標,是規模豬場發病的一大隱患。通過奶山羊規模場布魯氏菌病監測凈化情況看,我縣奶山羊規模場布病感染涉及區域廣,部分場感染率較高,人感染6例,防控形勢異常嚴峻。通過肉牛、肉羊布魯氏菌病基線調查看,我縣肉牛和肉羊感染率均在1%以下,點狀發生。
牛主要以焦蟲病、肝片吸蟲等寄生蟲并為主;羊主要以羔羊痢疾、副結核、布魯氏菌病等為主;生豬以仔豬腹瀉、多病毒混合感染為主;雞主要以雞白痢、球蟲病為主。
3.1 冬季北方氣候寒冷,由于管理不善,保暖措施不到位,易發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繼發引起肺炎,因救治不及時引起死亡。
3.2 奶牛、母羊于干奶期和妊娠后期、圍產期,為了滿足胎兒的迅速發育,普遍采取適當補飼,由于天氣寒冷,缺乏運動,會出現妊娠期間過度肥胖癥和缺鈣,易引發妊娠毒血癥、陰道脫出、難產、癱瘓等,這些由于難產導致體質虛弱,保暖措施不到位,抗病能力差,會出現一系列癥狀,母牛、母羊患病直接影響乳汁的分泌,導致犢牛、羔羊出生成活率降低。
3.3 新生牛犢、羔羊飼養管理技術粗放簡單,保暖措施不到位、人工輔助哺乳及時,由于體溫低,低血糖癥以及吃初乳不當或太遲,母源抗體沒有產生,引起羔羊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3.4 飼養管理不當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原因。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頻繁變更飼喂次數和飼喂量,這些由于飼養方法不當致使畜禽發病。另外,因飼料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等使羊只體況下降,抗病能力減弱;某些由于微量元素過多,營養過剩,引起自體中毒。
3.5 消毒措施不到位,由于環境污染,易引發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多數規模場日常定期消毒制度堅持不夠,糞便清理不及時,畜禽生活環境惡劣,給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寄生蟲滋生創造了條件。
3.6 免疫不到位,由于圈舍長期病毒存在,是規模豬場發病的主要原因。
4.1 加強飼養管理,推行規范化養殖技術和群體健康管理技術。按照畜禽個體大小、生產目的和生產目標,適時合理分群,根據各自的生理特點,采取不同是營養標準和飼喂方法精細化管理。
4.2 加強環境控制,定期開展環境管控。冬春季節,外界氣候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加之運動不足,抗病能力普遍較差。由于糞便清理不及時,通風不良,缺乏陽光,陰暗潮濕,舍內氨氣過重,易引發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因此要定期開展環境清理,適時控制環境尤為重要。
4.3 建立防疫工作制度,做好疫病綜合防控措施落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建立防疫工作制度、崗位責任制和工作記錄及養殖檔案,制度上墻公示,做到定崗定員,責任明確,并建立嚴格的免疫、消毒、糞污處理等工作程序,專人負責按照程序落實好各項防疫工作措施,并詳細記錄,隨時查閱,及時補救。
4.4 建立健康巡查登記管理機制,早期發現疾病。強化動物防疫條件整改,合理布局、規范建場;依法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禁止行為,有效降低引入風險;落實農業部《乳用動物健康管理辦法》,奶山羊要定期開展布魯氏菌病監測和強制免疫工作,降低疫病風險;按照圈舍和羊只編號,建立健康巡查登記制度,堅持每天對羊群進行健康巡查,一旦發現群體精神沉郁、不食、呼吸困難等癥狀的,要高度重視,詳細檢查分析,嚴防傳染病的發生,發現個體發病的,應及時轉入隔離圈舍及時治療。
4.5 準確診斷,合理用藥。對健康巡查發現的患病畜禽隔離后,依次進行精神與姿勢、皮膚與被毛、眼結膜、體表淋巴結、腹圍、采食與飲水、反芻與噯氣、口腔、上呼吸道、排糞與糞便、排尿與尿液、測定體溫、檢查脈搏與呼吸次數,全面掌握臨床癥狀,并進行飼養管理狀況調查,綜合分析病因,準確建立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排除病因,合理用藥,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