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震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白塔子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朝陽 122300)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養殖業的發展也存在區別。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牛肉食品質量提出新的要求,肥牛養殖在養殖業中的占比逐漸增加,加上養殖技術不斷成熟,養殖成果更加顯著。當前,我國肥牛養殖現狀如下:
1.1 大多數地區以散戶養殖為主,此種養殖模式有利有弊,優勢在于數量較少,每頭牛均可獲得優質的養殖條件;缺點在于散戶養殖專業性不強,在育肥方面存在不足。
1.2 肥牛養殖采用粗糧與精料相結合的喂養方式。我國肥牛養殖技術由國外傳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養殖技術進步不夠明顯。此外,牛養殖中的常見疾病多發,導致牛肉市場交易量下降,對肥牛養殖產生不利影響。
1.3 在我國大多數地區,肥牛養殖多為放養,但是肥牛并不適宜全程放養,在育肥期應實施圈養,并合理配置飼料,實現高強度飼養。
在科技飛速發展之下,高強度肥牛養殖技術誕生,作為一種新型催肥技術受到牧民的廣泛關注。在牛生長的不同階段,選擇針對性的藥劑,可使催肥速度得到顯著提升,還可增強牛的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牛群整體質量,達到增產增收效果,提高養殖效益,促進養牛行業的飛速發展。
在選種階段,應對肥牛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態等進行綜合考慮。在品種選擇方面,為了增強牛的體質,最好選擇雜交牛;為了肉質純美,盡量選擇純種牛;在性別方面,最好選擇閹割過的公牛,可提高生產質量與經濟效益;在年齡方面,1~2歲的育肥牛生長速度快,可選擇這一階段的牛;在形象方面,優先選擇腰身較長的牛。
首先,當牛群進入牛圈后,飼養者可根據品種、體重、健康狀態、年齡等進行分類,為同一類型的牛提供相應的養殖環境,使育肥牛在良好的環境下生長,也為后續核算統計提供便利;其次,利用先進設備對牛舍進行清理,對食槽、飲水器等進行消毒,減少微生物與細菌的侵入,每日清理3~4次,夏季做好蚊蟲防護工作,確保牛舍水源優質、通風良好、采光充足。此外,還應深刻認識到生長環境對育肥牛品質的影響,為牛群構建良好的生長環境。對于封閉式養殖場來說,應嚴格控制溫濕度,牛平均體溫在38.5℃左右,牛舍溫度應在10~21℃之間,濕度在60%~75%之間。
對于育肥牛來說,飼料配置水平與育肥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對于不同育肥期的牛來說,應配置相應的飼料,具體措施如下:
育肥初期。高強度育初期時,飼料以粗飼料為主,可提高肥牛吸收力,幫助消化與吸收。飼料的配置量根據牛體質量而定,當飼料使用接近標準臨界點時可喂養精飼料,確保飼料供給充足。當發現肥牛糞便偏稀時,應立即禁食。
育肥中期。該階段可將粗飼料轉變為精飼料,可提高肥牛的吸收與消化水平,但應事先對精飼料進行粉碎處理,幫助肥牛快速吸收。
育肥后期。可將適量的微量元素加入飼料中,還可加入麥子、玉米、大豆等粗糧,如若肥牛的生產速度較為緩慢,可適當增加鈣的比例。該階段肥牛的需水量較大,但是為了維持肥牛的身體健康,最好提供溫水,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育肥牛養殖中應采取正確的育肥喂養方式,提高專業化、科學化程度,以此獲得更多的養殖效益。對此,應悉心觀察整個育肥生長過程,根據牛的生長特征合理規劃飼料量,保障營養均衡全面。但是,育肥牛屬于動態過程,應根據不同的育肥階段調整喂養方案,明確每日所需的最低喂養量,爭取達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標。例如,如若養殖地的牧草資源豐富,可白天進行放養,使肥牛自由進食,晚上實施圈養,提供一些飼料輔助喂養,達到最佳育肥效果。在確保飼料充足的同時,還應控制好飲水,通常情況下,育肥牛每天飲水量為40kg左右,當育肥到一定時期,滿足養殖標準后,可安排進入屠宰場。根據以往的育肥經驗,當育肥3個月后,牛體的瘦肉率占1/2,此時便是屠宰的最佳時期,也可在牛重量達到50kg時宰殺。
為了提高育肥牛的養殖效益,要求飼養場建立成熟的免疫程序與保健制度,還要重視寄生蟲病的防治,一旦育肥牛體內產生寄生蟲,很容易患有慢性疾病,影響肥牛正常發育與牛肉品質,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據調查統計,育肥牛很容易受到吸蟲、皮蠅、肝片蟲等影響,應根據寄生蟲流行規律采取防治措施,適當使用驅蟲藥,如丙硫咪唑、鹽酸左旋咪唑等,保證育肥牛健康。
綜上所述,在高強度育肥牛養殖中,飼養者應樹立先進的養殖觀念,通過科學選擇育肥牛、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合理配置飼料、正確育肥喂養、重視疾病防治等措施,增強育肥牛免疫力,降低患病概率,生產更多綠色健康的牛肉,為飼養者帶來更多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