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春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花園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南充 637900)
隨著每年冬季的到來,氣溫逐漸走低,使得我國養豬業在這種極為寒冷的狀況下面臨著冬季養殖所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比如冬季極易產生的冷應激現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豬群生長速度嚴重遲緩,甚至還會造成豬群之間各種疾病的發生及感染,從而在根本上影響了豬群的養殖成效,因此,生豬的冬季養殖工作還需要飼養人員可以根據氣候特點及生豬的生理特征進行綜合的探究,并給與相應的科學養殖措施,為豬群安全過冬做好準備。
因為冬季天氣過于寒冷,生豬想要抵擋寒冷的侵襲就需要通過自身所產生的大量體溫去進行御寒。此時,生豬基礎的生理代謝為維持御寒所需的體溫就會過度加快,其熱量也會明顯的激增,從而導致生豬的成長發育形成十分緩慢的趨勢,但其料肉比卻在不斷升高。同時,冬季晝短夜長且天氣容易變得陰冷,光照時間縮短且寒風凌厲,若此時豬舍內的保暖措施及通風措施都沒有教好的保障時,那么生豬本身攜帶的一些病菌或寄生蟲則會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不斷的繁殖,使生豬的抵抗力隨之減少,疫病的發生幾率則在不斷增長。
通常情況下,生豬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是非常不好的,并且也沒有過多的毛發可以用來抵御寒冷,所以導致生豬在環境溫度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還需要額外的飼料來進行補充,一般只要低于臨界溫度1至2度就需要增加15至50g的飼料,因此,這對于養殖人員而言整個豬群在冬季的消耗則是極其可觀的。
而對于仔豬而言,冬季過低的溫度更是造成了仔豬體溫大幅度的下降,并且由于仔豬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體溫的恢復過程也是十分的緩慢,特別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仔豬的體溫恢復過程更是需要長達一周。同時過低的溫度還會對仔豬的成活以及仔豬對初乳抗體的獲得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冬季寒冷的氣候條件對身體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的保育豬而言,更是影響頗大,再加上冬季飼養環境及飼料的變化,以及應激因素的增多都會造成保育豬抗病能力下降的同時造成了其死亡率的升高。
一般情況下飼養育肥豬最合適的溫度應保持在16至23攝氏度之間,隨著氣溫的降低,育肥豬需大量進食飼料,但因體溫維持的需要導致飼料中的營養及能量不再用于育肥豬的生長,從而其生產性能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母豬在低溫的環境下是非常容易得低溫病的,如果在這個時候飼養人員不能較好的采取保暖措施,那么母豬則會出現不食癥,從導致母豬的繁殖能力直線下降,其仔豬的成活率也會大幅度降低。
通常最適合生豬生長的溫度在16至28攝氏度之間,所以很多養殖戶會選擇通過燃燒煤炭等的方式為豬舍內進行取暖,并且飼養人員還需注意排風管道是否保持通暢并通向室外,從而更加有效的避免一氧化碳在舍內積攢過多而造成的豬群中毒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并且對于剛出生不久的仔豬而言,因發育尚未完全并且皮毛稀薄、皮下脂肪較少導致保溫能力不足,因此,養殖人員應首先為經產的母豬提供溫度適宜的暖房供其產仔,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產出仔豬的體質足夠的健壯,其存活率也能有效的提升。同時,養殖場在冬季時應對散養的飼養方式進行改變,做好消毒清潔保暖等措施,特別是低溫的預防中一定要重視預防工作,對提高養豬安全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生豬養殖健康的環節中保持豬圈舍的干燥是十分重要的冬季養殖措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飼養人員應該及時對豬舍內的墊草和墊料進行更換,并且經常擦拭生豬體表,使豬舍內的環境持續保持干燥,并且飼養人員還需有意識的對生豬進行定點排糞及排尿的訓練,使豬群養成良好的習慣。生豬養殖的環境如果長時間處于較為高溫潮濕的狀態,那么就會成為微生物與寄生蟲等病菌的不斷滋長的溫床,這種情況就會造成生豬被疥癬或濕疹等疫病感染;但要是豬群所在的飼養環境是低溫高濕的狀態,那么就會使豬產生呼吸道等方面的疫病。兩種環境綜合而言都極其不適合豬群的養殖。因此,飼養人員在飼養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控制豬舍內的濕度環境,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豬群養殖環境的舒適度。
一般在冬季寒較為寒冷的環境中,生豬會通過進食飼料來保證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所以飼養人員為生豬提供的飼料一定是需要科學合理的配比,并適當的多加入一些能量型飼料,切不可投喂過于冰冷的飼料,并給予干凈溫熱的飲用水從而保證豬群冬季日常飲水量的供應。
為了防止生豬在冬季因上述種種原因而導致多種疫病的發生,豬群飼養人員則需要常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工作,并及時為豬群注射疫苗。同時養殖場所還應多準備一些常用的治療疫病的藥物,一旦發現豬群中有豬發生了疫病,就需要盡早隔離治療。
在冬季進行生豬養殖,除了需要保證養殖環境的保暖措施、環境濕度的控制以及飼料喂養方面的配比合理、防疫工作的到位以外,還需要養殖人員及時對豬舍環境進行巡查,從而在根本上保障豬群養殖能夠安全的度過整個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