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 王青科
(封丘縣農業農村局,河南封丘 453300)
從細胞構成的角度來看,玉米秸稈的細胞壁在細胞整體中占極大比重,其主要由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高分子聚合物構成。其中,纖維素在玉米秸稈中的含量最高,通常為40%左右。纖維素的降解能力相對較弱,在一般條件下不容易被分解。但在纖維素酶、纖維二糖酶等物質的作用之下,可被降解為單糖,進而生成丙酸、乙酸等能量元素,對動物的生長活動產生支持作用。半纖維素在玉米秸稈中的含量僅次于纖維素,約為30%~36%,其主要由多種糖類組成,這一成分相對易分解,可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之下降解為乳糖、木糖等,進而為動物體的脂肪生成創造有利條件。木質素在玉米秸稈中的含量較少,僅占10%左右,其對細胞具有支撐保護的作用,有助于細胞更加有效地抵御病菌及微生物侵襲。基于以上,將玉米秸稈飼料應用在生長育肥豬的養殖當中,能為生豬成長發育提供出能量、糖類等多方面的支持,并有助于提高生豬的抗病性。同時,由于玉米秸稈的纖維含量較高,分解難度較大,豬這一單胃非反芻動物無法對其實現高水平的消化吸收。因此,在實際的飼養過程中,相關人員一方面不可將玉米秸稈作為生豬飼料的主要成分,以確保生長育肥豬營養吸收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也應對玉米秸稈進行粉碎、微生物發酵等加工處理,以便人為提升玉米秸稈的消化便利性,使飼料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利用[1]。
本文試驗選用的飼料以當年收獲的玉米秸稈干料為基礎,通過粉碎機粉碎過篩后,由纖維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球菌等活性菌混合發酵制成。試驗用豬為生長年齡接近、營養水平均衡、體態良好的120頭雜交生長育肥豬。試驗活動主要以對照方法為主,將120頭生長育肥豬隨機分為四組,分別對四個試驗組的生豬采取普通飼料、10%發酵玉米秸稈飼料、20%發酵玉米秸稈飼料、30%發酵玉米秸稈飼料的差異方式進行飼喂,嚴格保證其余飼養條件不變,并記錄相關的試驗數據。具體的試驗時長為預飼喂期一周、正式飼喂期60日。
在試驗過程中,對玉米秸稈飼料發酵前后的主要營養成分進行了對比,具體變化如下:(1)發酵前:粗蛋白5.63%、粗纖維28.57%、粗脂肪1.05%、粗灰分6.26%、鈣元素0.27%、磷元素0.34%;(2)發酵后:粗蛋白10.83%、粗纖維15.46%、粗脂肪1.53%、粗灰分6.73%、鈣元素0.36%、磷元素0.69%。其中,發酵后玉米秸稈飼料的粗蛋白含量增加了92.3%,處理差異極為明顯;粗脂肪含量增加了45.7%,處理差異相對明顯;粗灰分含量增加了7.1%,處理差異不明顯;鈣元素含量增加了33.3%,處理差異不明顯;磷元素增加了102.9%,處理差異極為明顯。在各類營養成分中,僅粗纖維含量存在下降,且具體降幅為45.8%。由此可見,玉米秸稈在發酵后基本達成了營養成分的上升效果,因此具備高度的應用價值與試驗必要。
在60日的正式飼喂試驗中,四組生長育肥豬表現出了差異性的成長狀態。其中,第一組(普通飼料組)的死亡率與腹瀉率最高,其余三組的排序與發酵玉米秸稈飼料在總飼料中的占比順序成反比。另一方面,隨著發酵玉米秸稈飼料含量的增多,各組生豬的平均單日采食量也有所改善。除此之外,四組生豬的平均末重、平均料重比、平均單日增重等試驗指標并未發生較大程度的改變。
從試驗結果中可明顯看出,在普通飼料中添加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飼料后,生長育肥豬的增重量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但腹瀉率、死亡率形成了階梯性的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將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飼料應用于生長育肥豬的養殖當中,有助于生豬疾病的有效預防,進而提升生長育肥豬的健康水平。同時,從豬腹瀉率的降低中也可推斷出,將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飼料應用到生長育肥豬的養殖當中,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豬的腸道消化能力,實現飲食過程中攝入病菌的有效分解,從而進一步強化生豬的健康水平。此外,試驗中各組生長育肥豬的日均采食量也存在小幅度的持續上升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飼料在適口性上的應用優勢。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我國生豬養殖業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快速發展,進而使得玉米、豆粕等飼料成分的市場價格也呈現出了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為了保證生長育肥豬養殖效益的最大化,相關人員在優化飼料質量的同時,也應重視對飼料投入成本的合理控制。所以,根據本次試驗的結果來看,可將微生物發酵玉米秸稈飼料在生長育肥豬飼料中的占比維持在20%左右,從而在降低生豬腹瀉率與死亡率,增強生豬健康水平的同時,避免飼料成本的過多投入,以便取得最佳的經濟收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