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琬瑩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4)
回顧過去一年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以推動立法深化改革。會議強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針對學校體育的發展,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握理論,制度和文化優勢,增強信心和決心。為了滿足新時期賦予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要求,響應時代號召,現頒布2019年中考體育改革政策,努力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行動自覺,使學生在學校體育共建共享的大環境中獲得更多滿足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在接續奮斗中創造新的輝煌。
1980年我國部分地區開始了初中升高中加試體育的試點工作,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規定了體育考試科目。2007年,《南京市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查實施辦法》發到各中學,滿分為30分,將計入學生中考升學總分。2009年增至40分,后再未有分值變動。2015年中考改革,總分值由740分降為700分,中考體育分值要求卻不受影響,反而滿分標準持續提升,可見從上到下對體育教育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中考改革新調整,改革后的錄取積分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體育+其他科目(均為選考科目),由此可見,體育科目已經受到重視,地位也不斷上升,與“語數外”三大主科地位持平。這意味著未來人才選拔的方向將逐步從單一的智力考慮標準轉向道德、智慧和美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過去拿滿分較容易,就目前考核標準趨勢來看將逐年嚴苛,較2017版中考體育滿分標準再提高——三分鐘跳繩要求多跳10個,這在考生、家長和學校當中起到一種導向作用。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全國共頒布了近300篇與學校體育政策相關的文件,由學生到教師、由課堂到課后均有涉及,然而文件執行力差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詬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頂層設計為學校體育提供了新路徑,但總免不了地方學校不加以遵循,甚至無視相關文件政策。譬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都要求: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作者隨機走訪了幾所中學,卻被告知學生忙于學業,無暇體育鍛煉。學校作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指南,沒有承擔履行責任,缺乏社會監督,視政策于無形,這是學校體育的悲哀,是新時代教育的悲哀。
“少年強則國強”,長久以來,體育與其它學科相比明顯處于被邊緣化的階段,更有其家長認為,“學體育的都是些文化成績不好的孩子”,這是對體育教育的偏見,這種迂腐的想法也是使得學校體育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
隨著中考體育納入總分這一政策的頒布,學校和家長逐漸意識到體育也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學科。然而,他們一方面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增強體育鍛煉,另一方面卻在中考體育結束后暫停學生的各項運動,試圖讓學生重新回歸書本。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體育只剩下練習、達標和成績,以此強制性地持續重復,忽視了體育的立足點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學生,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促進學生智力發育、磨煉意志。
教育作為立國之本,其關鍵在于質量,而決定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就在于教師師資力量的素質及其團隊的穩定性。《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都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而作為引領者的體育教師則擔負起增強學生體質、教授運動技能、傳承體育文化等職責。但是,在教學工作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態度。許多體育教師誤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副課老師,既不當班主任也不上晚自習,故而工作馬虎、對學生缺乏感情。這些現象無不導致體育教師的職業懈怠。
體育教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活動,外向性格和許多接觸,這很容易產生比較心態。他們每天面對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喊口令、做準備活動以及長時間室外太陽光下的曝曬,渴望擺脫校園沉悶繁重氛圍的意愿便顯得格外強烈,與此同時,低創造性的工作性質以及缺少成就認可,使得他們試圖“出走”。伴隨著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一矛盾或許將會愈演愈烈,體育教師的職業懈怠問題將會持續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根據調查,有將近39.2%的學校場地設施的數量與質量遠遠不能滿足在校學生的需求,還有32.8%的學校,體育場館完全不對外開放,甚至有很多時候是封閉起來的,也不對在校生開放。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教育系統的體育場館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但事實上很多中小學沒有一個標準的400m操場。在國外,年輕人熱愛運動的一個誘發性因素是他們周圍配備免費開放的基礎設施,與同齡人的相處最多的聚集地也是室內外運動場地,除了鍛煉,還可以享受這種運動體驗的樂趣。反觀中國的中學生,通過觀察法我們得知,在電子設備上投入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體育鍛煉的時間。而目前我國體育場地缺乏,器械設施普及率低下,對學生的體育活動而言受到極大的限制,便利的課外體育休閑沒有保障。還有一些中、小學校的場地設施自我保護力較差,籃球場成為中小型單位和個人躲避繳納停車費的臨時停車場。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因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刻不容緩。
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本著和諧釋放學生的個性和全方位發展的宗旨;應試教育以追求學生考試成績為出發點,為提升學生運動成績而不遺余力。學習對學生來說本是一件艱辛又愉悅的事情,雖然背后付出很艱苦,但是只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使學生在新時代彰顯青少年的個性與魅力,從而為實現“快樂體育”而奉獻終身。
鄧小平同志指出:“就學校而言,一個學生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這是基于教師在我國經濟、社會,特別是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杰出貢獻而得出的重要結論。
誠然,實行素質教育,教師本身必須較高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首先,體育教師必須熱愛自己作為教師的這項職業,具備高度的事業心與強烈的責任感,將畢生的熱情和汗水都傾注在這項偉大的事業上,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本領都傳授給學生。除此之外,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運動技能,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身體素質。
要增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讓體育課更具趣味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體育教師如果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釋放個性、廣泛投入其中;體育課再也不是重復地強制性地喊口令、跑操場,學生也不是如同機器人般地“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到那時,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體育教師要不斷提高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斷學習和反思,為學生全面發展而奉獻終身。
我國2005年就提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和“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一體化的網絡發展”。但是,當前我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依然不能相互開放,暫時還處于隔離狀態,最直接的原因是公共體育資源的不足。據了解,多年來公共體育服務財政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是在0.05%左右徘徊,其中群眾體育占公共體育服務財政投入的還不足10%。
學校體育作為現代體育的重要一環,是無法脫離于家庭和社會單獨存在的。因此,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三者要形成“三位一體”互動聯合機制,建立以學校為核心,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輔助的體育網絡框架,三者之間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支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教育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養成合理的運動習慣,營造和諧良好的鍛煉氛圍,為早日實現學生“快樂體育”。
近年來,圍繞中國青少年中考體育政策和標準的問題幾乎每年一變,國家主導下的學校體育改革具有全局性、現代性等特點,但不免存在片面性等問題。本研究以南京中考體育為例,針對體育中考政策和測驗標準進行分析,結合學校體育改革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如執行效果不盡如人意、學校體育的應試教育誤區、體育教師的職業懈怠問題、場地設施普及率低等,推導出背后存在的原因,并建議在改革的過程中加快學校體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加強體育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學校、家庭、建立社會體育“三位一體”互動機制。體育的基本屬性和形態最終還是歸結為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即實現人的現代化。我國學校體育要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尤其需要在“硬實力”與“軟實力”上同時革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