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體育舞蹈被稱為國標舞也叫國際標準交誼舞,源自與世界各個地區代表了各個地區的風俗人情,它是結合體育競技和舞蹈表演的新興體育項目。體育舞蹈項目自1991年列為高等師范院校體育系必修課程,1997年正式列入高校體育院系課程,體育舞蹈是現階段高校必不可少的必修課程。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是構成體育舞蹈課程(長時間的學習課程)在教室和其他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例。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體育舞蹈這門課程從設立開始至今便未能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但體育舞蹈這一項目特點又決定了該項目更易采用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但由于體育舞蹈技術含量要求頗高,學生在樂感、身體素質、肢體形態等方面有舞蹈素質般的要求,所以在大學生深入接觸這門課程后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情況,這就要求教師探索出更加優質的教學體系為培養出更好的體育舞蹈人才。
教學模式最早提出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喬伊斯和韋爾,他們系統的介紹了25種教學模式,并用較規范的形式進行分類研究和闡述,系統的探討 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及社會和心理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的一系列可以使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可以選擇的類型在國內關于教學模式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總結起來有泛型說、結構說、策略說、理論說、方式說、程序說、中介層次說等等。有學者則認為教育模式不僅是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材使用,也涵蓋社會、生理等諸多方面。現階段國內外對教學模式概念的界定從未間斷,其作為教學方法系統,反映出與特定教學實踐活動相匹配的基本教學方法以及策略。以作者認為,教學模式及系統化、科學化、易實現化的教學策略。
目前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概念界定模糊,但基于體育教學模式之上,可從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得出: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是根據的體育舞蹈教學思路或者方法進行設計,承載一定的功能及擁有特定結構的有關體育舞蹈的教學活動模型或者理論,它由多種影響因素構成,如教師與學生的組合以及教學的指導思想、條件、目標等。從結構理論來看,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者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
基于我國眾多學者在有關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上都是以現狀分析以及實驗研究為主,缺乏長期性與系統性,未能根據學科的特定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穩定的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構架,因此本文希望能對將來的研究起到引導和借鑒作用,為高校體育舞蹈課程建設以及體育舞蹈人才培養完善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提供力量。
在新的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探索之前,國內對體育教學舞蹈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借助于體育教學模式,大多采用完整示范——講解——分解示范——練習——糾錯的傳統模式。教師分別對男女生進行動作教學講解后男女生照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注重學生體育舞蹈技能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主體性地位的充分應用。在《“程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舞蹈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作者根據教學設計和編排把教學內容編制成程序然后師生共同完成在進入新的學習內容;在《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舞蹈選修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作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課堂分組進行,并對課堂吸收成果做相對比較。在 《參與式教學模式對體育舞蹈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中作者強調學生的主體價值,重視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及學生與教師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師生批判意識與自主發展能力。對于我國高校在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的研究暫時突破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基礎模式,逐漸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合作參與意識,師生之間共同探探討學習內容從而展開教學,但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始終未能擺脫體育教學模式的限制研究出具有體育舞蹈特點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
有關體育舞蹈教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方面,而學生的而學習方式方法、學習能力效率卻被忽視。體育舞蹈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教”而缺乏學法的研究與創新,在此對現階段常見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做出簡要分析。“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往往過于偏重于技術傳授,以“學會”和“鍛煉”為主要目標,即以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和以提高運動成績主要目標。從而形成了“講解—示范—分組練習—巡回指導終結性評價”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教師主宰課堂教學,教師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教學目標、教學進度。要求每一名學生的動作要盡可能的達到規范、標準、一致,由于受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及學習的能力、課時量等原因的制約,常常教學效果不佳,真正掌握動作的學生總是在少數。因此本文將現階段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可利用以及很少利用的教學模式包括 “程序合作學習模式”、“參與式學習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三種學習模式進行整理,總結出適合該專業發展的教學模式,對今后高校體育舞蹈課程的順利開展以及為培養更多體育舞蹈人才提供有力依據。
程序合作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個性差異、個人能力等級式梯度式的進行劃分。以學習者個人為中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個體差異和能力水平等因素,把教學目標分解,采用等級、梯度的方式,再以師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大面積改善學生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交往技能。由此可見程序合作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包括學習以外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表現能力,但程序合作學習模式過多強調老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在學生最后掌握舞蹈技術上不夠全面,所以程序合作學習法加適合短期的課堂形式,這種方法具有相對局限性。
“參與式教學模式”是基于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為基礎衍生的。其主要表現在注重個體和群體發展;注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協同發展;學生自主構建文化三個方面。參與式教學模式表示知識是以學生為主體,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式或協作式教學方法,他能激發學生自身潛力和創造力,也有學者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指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學生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積極、主動、全身心參與課堂。參與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習者已有的經驗,與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忽視學生獨特性特征,未能從學生個性出發引入教學并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小群體教學模式第一次出現在19世紀50年代的日本,經過大力的推動和運用,逐漸在教學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小群體教學模式指在教學中將授課對象個體整合為各個小集體,通過每個小集體內部共同學習,教師分別參與教學的方法進行的方式,這一模式學生之間可達成緊密的聯系并進行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老師的引導促進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對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小群體教學模式在20世紀被西方教育界運用,其理念與指導思想與我國差距較大,很多學生不易接受這種模式導致教學進程無法正常進行,這就決定了該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需要更加系統和科學的方法。
(1)我國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依然借助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未能將體育課程目標與體育舞蹈課程目標相區分;
(2)經過大量查閱文獻資料發現,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中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教師掌握各種體育舞蹈教學模式;
(3)由于限制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體育舞蹈教學處于傳統教學模式中;
(4)校外體育舞蹈培訓機構的興起各種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學生提前接觸,校內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中學生興趣不高;
(5)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的評價各不相同,現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評價制度,為后續研究與發展帶來了大量不確定的因素;
(6)高校與中小學體育舞蹈教學模式銜接問題尚未解決。
(1)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應該突破自身限制,我國應多借鑒國外的訓練方法總結出適合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模式;
(2)在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方法中,普遍采用教學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希望可以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如SWOT、回歸分析法等;
(3)加強體育舞蹈教師的培訓,強化專業素質,提高綜合教學能力,以適應各種教學模式的推廣與運用;
(4)體育舞蹈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不同專業能力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體育舞蹈教學模式;
(5)體育舞蹈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專業,因探索有別與其他專業,隸屬于體育舞蹈的專業教學模式。
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是構成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的橋梁,是在特定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支撐下進行的,較穩定可操作性強,在我國國家政策支持以及體育舞蹈發展特征下,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應該追尋科學性、系統性、多樣性、適應性的原則,分別在培養目標模式、課程設置模式、教學方法模式上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