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2)
教學、訓練過程是一個技能鍛煉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建立新知的過程,在乒乓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及自身認知干預下形成合乎實際情況的認知結構,并掌握相應的運動技巧。乒乓球本身是一項富有競技性的體育項目,作為我國的“國球”,在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價值以及比重,現如今已經發展為高等體育教學的有機構成部分。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要以“健康第一”為主要指導思想,提出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需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參加體育鍛煉、技能訓練。就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規律來看,乒乓球技巧訓練,務必要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在互助的過程中形成符合要求的精神以及技能結構,同時讓學生形成應有的合作精神,從而促使學生在實現身體發展時實現精神發展。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當前社會所需要的高等人才,保證學生在離校后能夠順應社會發展需求,自然而然的融入社會,并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為社會發展提供力量。“合作”是現代社會衡量人才素質、能力的重要參考因素,具有合作能力的高等人才才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乒乓球本身是競技性極為突出的運動,運動員在對抗、比拼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運動技巧、心理素質,而互助式教學模式就能夠讓學生在乒乓球練習的過程中,脫離“獨立為戰”的怪圈,并樹立起應有的合作精神,形成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合作能力結構。
如上文所述,在我國現行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健康第一是為高等體育教學的主要原則,同時在《綱要》十二條中也明確規定,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多樣化,提倡教師通過多樣化的互助活動,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不僅僅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研究,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練習方法的有效指導,有側重的去強化學生自練、自學能力,互助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掌握多元化的鍛煉方法,同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達到逐步提高學生體育技能水準的現實目的。
乒乓球作為典型的“隔網運動項目”,從運動形式上來看,運動涉及到合作以及競爭,并且乒乓球運動在我國的普及率相當高,在課程中,學生運動基礎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所以應對教學客觀要求,必須采取互助式的教學模式,來平衡學生的發展,促使所有學生通過教學、練習都能夠得以成長。乒乓球本身作為技術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球的落點、旋轉等關系著運動人員的操作方法,技巧的完善、學習所消耗的時間相對較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實踐來促使大學生形成一個完善的技術體系,若是沒有他人的幫扶,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就不能實現。另外,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是普通高校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模式,通過運動參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大學生的行為、思想、情感等等全方面得到優化,并讓其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
互助式乒乓球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目標在與將傳統的 “指導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變且以“合作”為基調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現有教學資源的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 “人本主義”教學思想。
互助式乒乓球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秉承“四個結合”。一是健身性以及精神培育性相結合,互助式教學模式要緊扣原有的乒乓球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詮釋“健康第一”這一指導思想的過程中,應突出合作能力訓練的重要性以及乒乓球文化的有效傳播;二是時效性和選擇性相結合,互助式教學模式本身是一種開放性教學模式,需立足于學生自身特征,綜合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以及場館,為學生提供一個可充分合作的鍛煉平臺,并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訓練、學習方法;三是可接受性和科學性相結合,主要指學生及時介紹學科最新進展,根據乒乓球教學研究最新成果,尊重學生的合作行為以及學生的個性基礎,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以及主觀能動性;四是要注意世界性和地方性的結合,要立足于高校的立地優勢,以體育訓練為具體媒介,強化學校和學校之間的交流,讓互助、合作、交流成為常態
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課內教學目標,通過課堂上的合作、互助,學生在學習、鍛煉的過程中,應該發展自身的技能、運動興趣、體質水平、合作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需要通過有效合作判斷自身當前的能力水準,并在互助的過程中感受到乒乓球的樂趣,以持續鍛煉、有效鍛煉來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為課外教學目標,學生互助應成為“常態化”教學模式,學生之間的互助關系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同時還需要表現在豐富多彩的乒乓球課外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參與多元化的乒乓球活動,形成持之以恒的乒乓球興趣,從而為其終生鍛煉意識的強化奠定堅實基礎,學生和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的合作,要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自強、樂觀、積極的體育精神。
要確保互助式教學模式的長效性,保證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高校原有的乒乓球教學組織結構也需要進行改革、創新,需設置出一個合理、關系暢通、管理有力的組織體系。建議各大高校根據互助式教學模式的具體特征,構建起一個完善的乒乓球互助式教學組織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宏觀層面上的活動策劃以及教學方法制定。委員會直接領導學生的公共體育部,公共體育部下為乒乓球互助式教學教師,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教學方式,并規定詳細的乒乓球互助規則、方法。
接發球訓練是乒乓球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互助式教學模式落實的重要切入點。在接發球訓練過程中,訓練動作需要兩個學生合作完成,在特定的動作約束下,兩個學生的技能水準可同時得到提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接發球動作規范程度、反應能力來劃分小組,根據接發球訓練的特點,應為2人一個小組,學生的運動水準要盡可能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夠確保二者在訓練過程中同時得到發展。
這里以挑接的教學為例。挑接是一種典型的接短球方法,主要區分為反挑接、正挑接,反挑接多見于橫版,正挑接多見于豎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劃分小組后,應根據學生的運動習慣,闡述、示范挑接的技巧、要領,即“球即將通過球網時,手伸進乒乓球臺內,根據球的旋轉、方向,選擇不同的腳步跨步前進,并將球輕輕挑起。”在教學過程中,可讓一人練習旋轉發球,然后另一人輕輕將球接起,最后雙方開始挑接,以各挑接一次為練習標準,如此反復循環,直至雙方均掌握運動技巧為止。
值得注意的是,考核也是保證互助式教學模式有效性的關鍵要素,現如今,部分高校乒乓球教師,為了保證互助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將互助雙方的練習成果、運動水準進行同步考核,若是一人考核不通過,另一人的成績也會受到影響,該方法旨在確保學生在互助過程中的積極性,殊不知這種硬性規范的方式會導致學生的互助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作者認為,互助式教學模式的確需要相應的考核方式創新,但是考核應通過綜合評價體育精神、互助態度來實現。比如,挑接教學、訓練完畢后,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到學生在挑接互助練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以及行為,然后綜合練習成效來打分,以“柔性考核”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此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可在校內以及學校和學校之間經常舉辦乒乓球競賽,教師所確定的互助小組大可在比賽中轉變為2對2的雙打小組,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比賽中將訓練成果付諸于實踐,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增進感情,并進一步強化其合作精神。事實上,互助模式在國家隊中也有所應用,不同的是,國家隊伍中的運動員,大多只有一人能夠在同伴的幫助下,成為賽場上的常駐運動員,但是隊伍內的遠動員因此卻能夠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合作精神尤為突出。
綜上所述,“互助式”教學模式在大學乒乓球課中的應用極為重要,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合作精神,廣大教學工作者應對“互助式”教學模式在大學乒乓球課中應用的必要性有足夠的認識,遵循《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的要求,有的放矢的落實多項教學舉措,學校則應該為互助式教學模式的落實構建乒乓球教學委員會,并定期組織開展乒乓球競賽活動,以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互助式乒乓球教學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