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5)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其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八條“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再次闡述了“生態文明”。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2017年黨的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不僅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設想、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而且為建設美麗的中國提供了根本的指導。也是第一次把美麗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一個重大目標。美麗中國不僅是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盼望,也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一個理解、對人類文明規律的一個認識。十九大報告從多個方面進行深刻論述生態文明建設。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未來的建設者,而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學模式又影響著人才質量的培養。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高職院校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作用。作者通過生態文明視域下,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討,指出了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提出了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策略,期望能實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個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以及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教學模式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與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相比,是處于全面落后的地位,制約了體育教學的發展。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單一、落后,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體育多樣性需求,從而影響了學生的體育興趣、參與程度以及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也嚴重地阻礙了高職院校學校體育的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從而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質量。從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來看,作者分析如下: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與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類似,沒有針對高職院校和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和實施體育教學。高職院校學生無論在身體素質和體育習慣,還是學生的運動能力等方面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環境都遠遠落后于本科院校,甚至有的高職院校都沒有像樣的體育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制定沒有考慮高職院校的學生身心特點、專業和客觀條件,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一般集中在體育館或田徑場進行,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一樣、教學計劃與進度一樣、期末測試標準一樣;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特點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與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從業能力;是采用模塊化教學,內容主要以籃球、足球、排球、太極拳為主,教學內容單一,有些高職院校采用課內課外結合體育教學模式,課堂上就以傳統教學模式教學,課堂外則以興趣體育俱樂部模式開展,體育教學內容基本上沒有與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的身體素質練習進行有效的結合,也沒有區分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身體素質需求不同,例如空中乘務、護理專業對學生形體要求比較高。
根據2001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文件要求,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必須分四學期開設144個學時,每期36學時。但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開設了3學期的體育課,少數高職院校開設了4學期的體育課,也有極少數高職院校只開設2個學期體育課。當前高職院校為了突出專業建設,加強專業課程教學力度,必然會壓縮公共課程的課時,而體育作為最邊緣化的公共課程,壓縮課時首當其中,作為高職院校每個體育者都應該思考如何在有限課學內發揮應有作用。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學時不夠,普遍存在著被壓縮的現象,勢必影響著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在當前生態文明視域下,面臨這種狀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勢必要進行改革,才不會讓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
體育教學應該遵循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個體差異性,確保每一人受益。這同樣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達到的根本目標。但是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大多數是圍繞傳統的 “三基”進行,沒有評價體育教學模式的第一標準定位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體育老師只是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完成教學內容,學生也只是被動的去完成老師所傳授的內容以應付考試。教學過程中沒把促進健康、培養體育習慣內容加進去,導致學生沒有在體育學習中享受運動的快感,也談不上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終身體育習慣也就無法形成,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一方面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缺乏。許多高職院校都是大班上課,甚至有的院校還合班上課,一般50-60人一個班。由此學生人數多、且運動能力參差不齊,教師難免顧及到位。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增長,新引進體育教師數量少,再加上現有教師年齡偏大以及性別差異,導致有部分教師沒有接觸過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只能把傳統體育教學項目作為教學主要內容,而一些具有時代性、娛樂性、趣味性的新興的運動項目卻是學生們的最愛,導致滿足不了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沒有良好成長機制。目前高職院校有正高職稱的人很少,從側面可以說明高職院校對體育教師的培養還需進一步加強。大部分高職院校側重于重點專業教師的培養,比如科研課題的申報、教師的培訓等等。導致部分體育教師進取心不強,沒有鉆研教材去精心設置課堂教學,只停留于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是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一道屏障。
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下,高職體育在教學過程中要一定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和生態體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協調發展,讓學生學到體育運動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學到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通過生態體育教學模式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就可以靈活多變,可以根據自然環境、氣候的變化等實施變化。如根據學校的校園環境,可組織定向越野或健步行等活動,如下雨天,體育館難以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則部分班級可以選擇教室開展棋類活動或室內游戲等等,這樣就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傳統教學模式集中在體育館、田徑場和球場上課,通過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就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可以校園內任何一個地方開展各種體育教學活動,甚至可以在校園外面開展郊游、登山、遠足等教學活動。通過多形式、健康快樂的體育教學活動,讓學生的身心愉悅,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建設一起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21世紀的今天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更要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緊跟時代步伐。一方面我國有56個民族,幅員遼闊。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都是原生態的,這都是民族財富和寶貴資源。高職院校體育就應該相應引入民族傳統體育,對當地的體育文化要素和自然環境資源加以合理利用,開展多元化體育教學,往往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是學生感興趣,比如在課堂中引入苗族的竹排舞、打陀螺等。這樣將學生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作為重點,開展與教學搭配合理、安全的體育項目,比如發展學生下肢運動能力就將竹排舞引入課堂,通過創新課程內容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每所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和特色體育項目,每所高職院校都要牢牢抓住自己學校所在地的原生態體育項目和專業特色,利用一些原生態的體育項目資源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新。從而使更多學生愛上體育,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達到終身體育習慣。
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體育教學觀,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如今,生態體育項目融入課堂是體育教學必然之路,也是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必經之路。同時還要體育教學中融入生態體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術知識的同時,收獲了生態意識得到提高,從而養成終身體育習慣。體育教學融入生態體育文化不僅僅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生態理念,還要在體育教學大綱中真正融入生態體育項目和利用校園環境及周邊自然環境開展體育教學,充分挖掘出當地自然體育資源,比如抽陀螺、打沙包、滾鐵環、定向越野、登山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才能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思想得到貫徹實施,課堂也就不會枯燥、沉悶。同樣也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讓教師不斷鉆研,學習新理念、新技術,并運用到課堂設計中。
高職院校學校體育發展的好壞關鍵在于體育教師,因此體育教師的引進和培養至關重要。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新興的生態體育項目深受學生喜愛。這就需要學校大力引進和培養體育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更新業務知識,才能將每一堂體育課上好;也只有加強培養體育教師,才讓體育教師生活有奔頭、有希望,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要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離不開教學環境、教學設施的改善。因此要加大對體育場館、體育設施的投入,確保體育經費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