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青少年體質已經連續30年下降了,抑制該勢頭是國家的當務之急。早在2012年,當時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教授,就已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大會上提議,將體育科目納入高考。于前段時間的2020年廣東省兩會中,省政協委員、華師附中校長姚訓琪,以及省政協委員、華師附中科研與教師發展處主任夏濤提案了《關于將體育納入廣東省高考必考科目的提案》。在體育進高考能否挽救青少年體質的問題上,廣大專家、學者基本一致持肯定態度。但在可行性的討論上則有正反兩種觀點:認為不可行的陣營里面,有通過對中學開展體育項目的內外環境進行探究,認為現在條件尚未成熟的;也有從客觀環境、是否能達設定目、測評體系等方面進行思考,認為可行性不高的。在認為可行的陣營里面,有人認為,實施的流程可借鑒體育專業術科高考、政策的支持力度會提供一定的保障,從而到達可行的條件。也有人從中考模式的成功經驗、體育課是否會變成“應試課”和家長的憂慮等方面進行思考,認為可行的。本文將從體育科目進入高考所面對的幾個主要障礙進行思考,探討其可行性,試圖為體育科目進入高考的方案提出一些理論參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近十年的高考報考人數都超過了900萬。其中,最新的2019年高考報人數更是突破了1000萬大關,達到了1031萬(不包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在龐大的高考數據面前,似乎體育科目進入高考是個難題。目前我國的中學學校有初中和高中分離的、也有兩者結合一體的。每個有高中的學校里,高三學生少則數百、多的過千也很正常。而場地上,普遍只有一個標準400m跑道,有兩個400m跑道的學校屈指可數,一些落后的邊遠地區甚至沒有標準400m跑道;沙池的數量也非常有限,連大學高校最多也只有三五個;單雙杠、仰臥起坐墊、鉛球、實心球、長短跑自動計時器等需要一定經濟支撐、數量大和會損壞的器械就更短缺了。體育鍛煉是個需要連續性、持之以恒的項目,若每天需要同時滿足那么多學生進行鍛煉,在器材上、場地上以及教師資源上是個極大的考驗,而且學校中還有更需要體育鍛煉的體育生、初高中混合的中學還有一大批參加升中體育考試的初三學生。所以,從能否配備相應和充足的教學資源上看,目前是難以滿足龐大的高考人群的。
這是一個涉及到“怎么考”和“考多少”的問題,兩者又有著相互關聯的關系。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少專家和學者曾提出過一些模式建議。
陳偉忠、胡中鋒表示,如果體育科目要進入高考的話可以考慮從這三個模式中選一個進行實踐:一是體育以選考的形式出現,除了三門必考外,把體育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放在一起讓學生自由選擇三門;二是體育作為招生參考指標出現,當高考分數相同時,體育成績更好的優先錄取;第三是體育可以以必考科目的形式出現,成績計入總分,高考必考科目變成語、數、英、體,四個科目。徐大成等人認為,當體育進入高考時,內容的制定可以參考中考的模式,同時,體育考試的項目應盡可能的豐富和設置選項,以充分讓學生發揮水平、展現特長和保持鍛煉的積極性。陳志明則認為,體育進入高考可初步設定為“必考+選考”,另加體育與健康基礎理論知識考試和每學期期末達標成績的模式,分數為40分計入總分。
關于“怎么考”的問題上,是像初中的升中體育加試一樣,全國各地區教育部自行根據地區的優勢特點和學生的體質需要特點設置;還是應該單單圍繞提升體質這個主題(像大學體能測試一樣)全國統一內容呢?在內容選擇時,往往又會涉及到內容的數目問題,即“考多少”!我們都知道近年來教育部針對高三學生所進行的改革,都是從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出發的,如,不允許補課的規定,不允許學校規定統一訂資料、練習冊等。如果體育科目加入高考的情況下,考試內容多了,又會在原有的學習壓力上進一步累積形成更重的學習壓力,和改革的思路就背道而馳了;若考試內容少了,又達不到全面鍛煉和提升體質的要求。因此,在考試的模式選擇上和考試內容多少的尺度制定上,仍然需要從長計議。
體育考試的難度主要在于考生人數龐大、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不足、場地和資源缺乏、時間的消耗、以及運行成本巨大這幾大方面。
以中國GPD一直位于榜首的廣東省的體育術科高考為例,考場只有一個(廣州體育學院),近十年來廣東省的體育術科高考用時均為10-12天。再進一步以2018年的廣東省體育術科高考為例,考試內容為100m跑、原地推鉛球、立定三級跳和球類選項,共四個項目。全省21個城市共1.7萬名考生參加了考試,不但首次采用了人臉識別技術,還從全省各高校嚴格選聘了247名考官和50名監察員全程負責考試現場監察,安排了各地級及以上市招生辦公室21名工作人員到考點幫助協調維護考試紀律、做好相關考務工作。
同時,2018年廣東約有75.8萬參加高考的考生,除去1.7萬體育生,還有約74萬考生。如果體育科目加入高考,考試項目和耗時都和體育術科高考差不多的情況下,哪怕開10個有相同多工作人員、相同多設備的考場,按體育術科高考的進度,也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完成,而且體育術科高考是專門練體育的學生來考試才有的進度,加上還有路途耗時,對于一個分秒必爭的高三學生來說明顯是耗不起的;如果以每個中學本校為考場,由省考試院安排專門的考官前往監考,那么廣東省過千所設立有高中的中學,也需要培養一大批專業人員和工作人員,加上器材、場地資源要求和每年數天考試的運行開支等,一系列的壓力暫時是現階段解決不了的。作為GPD第一的廣東省是如此,其它經濟不是那么強的省份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所以,如果體育科目加入高考,對于我國目前的現狀來說,考試過程的操作難度是相當大的!
公平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分別是評定公平性和教育公平性。
在評定公平性問題上,有學者曾提出,考試的模式可借鑒中考采用的計分類、測量類的項目,不要采用評分類項目,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這樣能加強考試的公正性、公開性。確實,當考生考完后,自己都能看到自己的水平發揮,這是一個實打實的數據,對應考試計分標準能知道自己的得分,能更好的透明化,且成績記錄表立馬封袋上交,當場核對電子信息、成績后上傳,當成績公布時能迅速發現分數錯誤與否,很好地避免了背后操作的情況。但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了。首先是如果像中考模式那樣,單單用該類型可量化評定的項目,會不會過于單一;其次,該模式的確定就已經意味著有一部分人有現成的體質優勢了,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處于劣勢了,因為青少年體質差的人數在不斷攀升,這個處于劣勢的人數占總考生人數的比例非常大,甚至遠遠超過了普通高考中的先天智力不足的人占總人數的比例。畢竟現實生活中,肥胖癥、近視眼、營養不足的現象比先天智力不足的要多很多。所以,該方面的公平性是應該思考的。
在教育公平性問題上,不少學者先后發表過自己的意見。有學者認為體育納入高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進,體育運動能力的高低會受先天的遺傳基因、體質基礎等條件影響,對先天體質較弱或先天不適合運動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有學者認為任何選拔制度都沒有絕對公平,都是相對公平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多方面的,如果說現在討論的體育運動能力有先天因素的差異,那么智力水平也一樣存在先天因素差異,那么現行的高考制度我們是否也要重新考慮它的公平性。確實,我們可以把公平性理解為相對的,普通高考有智力先天性差異問題、體育高考也有體質先天性問題。既然普通高考沒有因為智力先天差異而取消,那么體育高考也必然不會被先天體質差異問題擊垮。但哪怕宏觀思想理論上沒問題了,微觀的操作上對部分先天體質弱或不適合運動的學生也得有實質的處理措施,究竟是給予滿分免考、還是及格免考、還是用其它方式進行考試或考核等。在這方面上既要做到對正常考試的學生盡可能的公平,又不能“拋棄”那部分不能正常考試的學生。
綜上所述,關于公平性的問題,還得廣大專家、學者、以及有關部門花上一定的時間去思考討論。
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數年下降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造成該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我們應該從“治本”的角度出發,針對各因素去思考解決方法、逐一擊破,才是上策。誠然,參照升中的體育加試,把體育科目加入高考,利用好高考的“指揮棒”,在高中時段提升學生的鍛煉意識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此來促進我國青少年的體質,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從各地學校能否配備相應和充足的教學資源、考試內容的制定、考試過程的操作難度、公平性問題,這四大問題來看,目前啟動“體育科目進入高考”方案是不可行的,時機還不成熟的,仍然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和資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