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實施音樂鑒賞教學的依據。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高中音樂新教材開始使用。新教材的使用,既為高中音樂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有效地利用教材,實施音樂鑒賞教學是有門道的。文章作者以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鑒賞》教材為切入點,介紹組織音樂教學內容,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以及建立激勵性教學評價機制的策略,以促進音樂鑒賞教學有效實施。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5-0075-02
隨著《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湖南省針對音樂教學編寫了新教材。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新教材的使用在給音樂鑒賞教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筆者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會以現行教材為基礎,組織音樂教學內容,應用多樣方法驅動學生學習,同時滲透激勵性教學評價,立足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快樂。
一、組織音樂鑒賞教學內容
新的教材觀呼吁教師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新的音樂鑒賞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無形中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便于教師開發教學資源,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對此,筆者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會應用如下策略組織音樂鑒賞教學內容。
1.關注作品的審美性與典型性
音樂鑒賞教學的實施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在實施鑒賞教學的時候,選擇具有欣賞價值的作品,便于學生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還是節奏,無一不蘊含著音樂的美。這無形中為教師開發教學資源帶來了挑戰。經典作品的美是具有繼承性的。因此,筆者在組織音樂教學內容的時候,會以教材為依托,選擇具有審美性和經典性的作品,使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非洲、美洲民族民間音樂》這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亮點是非洲、美洲民族民間傳統音樂。但是,教材中呈現的音樂作品,缺乏地域音樂文化特色。基于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先對音樂鑒賞教材中的作品進行分析,舍去無關的內容,并聯系非洲和美洲地區的音樂發展實際情況及其音樂文化,利用網絡搜集非洲鼓樂、美洲歌舞音樂等內容,突出音樂作品的典型性,同時使學生在體驗傳統非洲、美洲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知不同的節奏,受到美的熏陶,為發展審美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新的課程觀指出,學生是課程的中心。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切關于音樂鑒賞教學的要求,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對此,在課前分析教材并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指導,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特點,搜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滿足學生的鑒賞需求,同時,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作品進行有效鑒賞,提升鑒賞教學效果。
以《戲曲》這一單元為例,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部分學生通過觀看電視、瀏覽網絡等,對戲曲產生了興趣。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執教班級學生喜歡的戲曲。通過分析問卷,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昆曲。對此,在組織教學內容的時候,筆者打破教材的限制,借助網絡搜集了諸多與昆曲有關的信息和視頻。在課堂上,將搜集到的資料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一起鑒賞昆曲。
3.結合知識技能與教學活動
知識技能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學習和應用知識與技能,不僅可以驅動學生完成音樂鑒賞學習任務,還可以使學生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在新教材中,音樂知識與技能不全是直接展現出來的,有部分是借助暗線形式展現出來的。要想學生加深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教師要深入到教材中,挖掘相關內容,并將這些內容與教學活動密切地結合起來,借此降低音樂鑒賞難度,同時使學生實現音樂情感與知識技能的融合,提升學習效果。
以《梁祝》為例,參與這節鑒賞課,學生需要掌握作品的曲式結構和作品情感。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以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切入點,播放樂曲,引導學生探究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之間的關系,并借助畫曲式圖的方式,展現關系。如此教學,不僅能將音樂知識與技能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便于學生通過體驗活動掌握所學,還可以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促進音樂鑒賞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應用多樣教學方法
新版音樂教材的使用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教學方法是展現教材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驅動學生發展的主要方式。在組織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分析教材,組合教學內容,還要應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諸多活動,提升音樂鑒賞課學習效果。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筆者一般應用如下方法。
1.應用體驗法
音樂鑒賞過程是學生完整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鑒賞教學的特點,決定著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對不能用語言描述的方式代替學生的切身體驗,否則將適得其反。因此,筆者在組織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往往會應用體驗法,驅動學生自主感受。
(1)引導學生進行聽覺體驗。音樂音響的直接性,決定學生的聽覺在鑒賞樂曲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聽覺的作用下,學生會自主地發揮想象力,進入到樂曲場景中,對樂曲內容進行感知。因此,在實施鑒賞教學的時候,筆者會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樂曲,鼓勵學生自主傾聽,自由想象。
以《少女的祈禱》為例,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立足執教班級學生想象力不發達的現實情況,筆者在播放樂曲的過程中,還利用語言描述的方式,將樂曲中的場景講述出來,引導學生在聽覺作用下,自主地在腦海中建構畫面:一個身穿白裙的美麗少女在春風的吹拂下站在草地上,靜靜地眺望遠方,憧憬未來。如此教學,使學生在具體場景的輔助下,加深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同時受到樂曲美的熏陶,從而提升鑒賞學習效果。
(2)引導學生進行歌唱體驗。我們都知道,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音樂,隨著音樂學習活動的不斷發展,他們的旋律感在不斷地增強。歌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鑒賞樂曲,創作樂曲的重要途徑。通過歌唱樂曲,學生可以切身地體驗到樂曲旋律,感知到樂曲主題,體會到樂曲內涵,從而建立積極的情感,實現對樂曲的有效鑒賞。對此,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筆者會圍繞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歌唱體驗。
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可以聯系樂曲內容,鼓勵學生自主歌唱。在歌唱的過程中,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地在腦海中想象具體畫面,內心深處自然生出“神秘”“嫵媚”等感覺,直接建構對新疆樂曲特色的認知,同時體驗到西域風情,實現有效發展。
2.應用合作探究法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合作探究學習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傳統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實施,剝奪了學生的鑒賞主動權,導致學生被動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接受現成的內容。這讓學生很容易失去樂曲鑒賞興趣,也限制了音樂鑒賞能力的發展。合作探究法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鑒賞樂曲的主動權,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合作互動豐富鑒賞體驗,同時,潛移默化地學會合作學習,提升鑒賞效果。對此,筆者在實施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
以《少數民族音樂》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根據教材內容,設定了維吾爾族音樂和蒙古族音樂兩個類別,并據此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大組,鼓勵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各自搜集與維吾爾族音樂和蒙古族音樂有關的信息,并通力合作,將這些信息整合為課件。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根據教學需要,鼓勵各個小組展現各自的課件,成為“小老師”。這樣的學習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還可以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對所學內容的有效理解,為有效地音樂鑒賞打下堅實基礎。
三、建立激勵性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課改體現出了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且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用自評、互評等方式,多元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在評價的作用下,實現有效發展。在當前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用測試法引導學生完成書面問題,借此檢測他們的音樂理解和鑒賞能力。如此評價具有總結性特點,難以使學生實現動態發展,甚至較低的測驗結果會打擊學生的音樂鑒賞積極性。立足新教材的特點,筆者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嘗試建立激勵性教學評價機制,將激勵性教學評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音樂鑒賞滿足感,為今后自主鑒賞樂曲打下堅實基礎。
以《誰料皇榜中狀元》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應用了創作法,引導學生聯系該黃梅戲的故事內容,自主地編創動作,對戲曲內容進行演繹。在學生演繹的過程中,筆者細致觀察,發現他們的演繹特色,就此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此應用激勵性評價,不僅使學生通過創作提升了鑒賞戲曲的水平,還讓學生獲得了自信心,為今后研究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蘊,提升樂曲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教材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用好教材是教師有效組織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門道之一。因此,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分析教材內容,立足音樂鑒賞這門課程的特色,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有效地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提前準備好音樂課堂教學所需,應用多樣方法,驅動高中生在音樂課堂中體驗、鑒賞、分析樂曲,同時受到音樂美的熏陶,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提升音樂鑒賞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 陽.論“生動”與“深度”——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效果分析與教學策略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2018(12):28-31.
[2]孟昱宏.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J].音樂天地,2018(10):15-18.
作者簡介:付香凝(1993— ),女,山東濰坊人,初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