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魯偉 呂恒萊 顧安杰
在體育課堂中經常會出現請病假的學生,其中因為身體患病或受傷等原因需要醫療和靜養而向體育教師提出見習的行為叫作請“真病假”。而“偽病假”主要指的是想要通過虛假的身體病態信息,騙取體育教師信任和同情,從而逃避參與練習的一種現象。這種“偽病假”學生的存在且有加劇的趨勢給正常體育教學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來自全國各地的體育教師在研討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明辨學生請假真偽,吸引“偽病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練習中來,通過觀點分享,碰撞交流,辯論爭鳴,達成共識。
一、“偽病假”鑒別:從簡單觀察走向綜合考察
“偽病假”的鑒別,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觀察和簡短的問答交流,而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有針對性的鑒別方法,這樣的綜合考察,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偽病假”現象蔓延,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調動“偽病假”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
(一)“偽病假”學生的表現
行為方面的表現有表情不淡定、眼神不堅定、動作不自然、語氣不自信、表述不清晰等;思想方面的表現有誠信缺失、瞻前顧后、重文輕體等;其他方面的表現有意志薄弱、盲目從眾等。
(二)“偽病假”學生的鑒別方法
根據行為表現進行判斷是鑒別“偽病假”學生的主要方法,論壇教師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浙江姜春楓提出借鑒中醫問診,采用“望”“聞”“問”“切”進行鑒別處理。1.望:教師面對來請假的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該學生的表情、眼神、動作以及是否有外傷等,對此進行初步判斷;2.聞:仔細聽學生說請假的具體原因,傾聽學生的解釋等,根據學生的語音、語氣等進行判斷;3.問:通過和學生進行溝通,進一步了解病假的“真偽”與傷病程度;4.切:通過按壓檢查受傷部位、撫摸額頭測體溫等方式進行辨別。江蘇顏世超與浙江方勤同樣也提出采用“望”“聞”“問”“切”的策略。浙江夏祥余提出,教師還可以像中醫那樣把診號脈,更加強調采用“切”的方法對“偽病假”學生進行進一步鑒別。研討教師一致認為通過觀察學生表情、動作等外表行為變化,交流學生請假原因,詢問學生真實請假原因,檢查學生受傷部位對“偽病假”學生進行鑒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研討過程中,有許多教師提到運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對“偽病假”學生進行鑒別處理,有的闡述得比較全面,有的僅闡述了其中某個方面,有的說得淺顯簡單,有的闡述得具體深刻一些,如在“問”的環節,有的教師提出不僅要問當事人,更要問同學,也可以課后問其家長、班主任等,這樣有利于準確判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更提倡“望”“聞”“問”“切”的“組合拳”,要結合心理、思想、情緒、性格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如詢問性格內向的學生時,應采用委婉的詢問方式,并且要時刻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以及情緒的變化,綜合考察的鑒別方式更有利于教師辨別真偽,分析成因,找到策略。
二、“偽病假”現象成因:從膚淺表面走向深刻內在
“偽病假”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浙江省教研員余立峰指出:“教師‘教的因素是核心歸因。‘偽病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分析尋找,但學生角度的原因,大多數歸根結底還是由教師‘教的因素造成的。”余立峰作為本次研討的嘉賓主持,從籌備會議開始到正式研討結束一直引導主持團隊及研討教師要從教師“教”的方面尋找原因,指明了歸因的方向,最后在三位話題主持人的引導下,研討從學生走向教師,從膚淺表面走向了深刻內在。
(一)學生方面的歸因
分析“偽病假”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教師首先從學生方面進行歸因,學生的原因是產生“偽病假”現象的邏輯起點,引起了研討教師的高度重視。浙江吳益兒認為學生運動技能欠缺是產生“偽病假”的原因之一:有些學生雖然喜歡運動,但從小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不夠,喜歡運動又不精于運動,想參加對抗比賽,又顯得很稚嫩,比賽中怕隊友指責、怕出丑。浙江方建奇表示厭學情緒也是產生“偽病假”現象的原因,他認為學生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感受不到體育課帶給自己的成就感、獲得感。江蘇袁邵云從學生的適應能力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認為學生適應性差,難以適應教師的指導方法及團隊活動等也是產生“偽病假”現象的一個原因。主持團隊認為除了以上幾位教師闡述的歸因外,學生方面的具體原因還包括性格內向或過分活潑、愛出風頭,盲目從眾和效仿的心理,女生生理期,易受天氣和情緒的影響,不誠實愛撒謊等。
(二)教師方面的歸因
學生方面的歸因是產生“偽病假”現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教師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深刻內在的根本原因。學生產生“偽病假”現象更多的是由教師“教”的原因導致,所以教師應更多地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歸因。江蘇魏玉柱認為有部分教師平時上課對請假學生把關不嚴,導致學生有渾水摸魚的傾向,讓學生有空可鉆。浙江沈韻睿認為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枯燥,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浙江單金鋒認為課程過于考核化、教學過于機械化是導致學生請“偽病假”的重要原因。浙江賈清泉認為教師教學組織形式單一、缺乏變化是導致“偽病假”現象的主要原因,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缺少分組、缺乏分層兩個方面。綜合以上教師的觀點,結合主持團隊的總結,導致“偽病假”現象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內容無趣,課堂缺乏吸引力;2.教學方式低效,“偽病假”學生抵制參與;3.評價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偽病假”學生內驅力;4.組織形式不合理,促使“偽病假”學生等待觀望;5.師生關系不和諧,彼此間失去了信任。
三、“偽病假”現象應對策略:從零散應付走向轉化利用
應對“偽病假”現象,不能只是關注“偽病假”的本身問題,零散應付,更應該全面考慮,標本兼治。通過研討,大家最終形成比較統一的觀點:“偽病假”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既要改變組織形式、選擇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評價方式,還要關注人文關懷。“偽病假”應對策略要從不同的維度去思考,浙江馮小炎從課前、課中的時間維度對如何調動“偽病假”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做了分享;浙江徐愛萍從教師、學生、環境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還有教師從性別、性格、氣質、學段、城鄉差異等方面進行了分類,維度不同,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師不僅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要利用問題化危為機。研討教師在研究調動“偽病假”學生練習積極性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轉化利用。
(一)提高理論認知
江蘇李虎提出,“做一名睿智的體育教師,借學生的‘請假理由為契機,開展體育健康理論知識教育,增加學生的學科知識,讓借口不再顯得單調”。普及體育衛生安全知識,提高理論認知,對“偽病假”學生的轉化利用起著關鍵的作用。借助這個機會對全班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提升,有了學科知識的支撐,學生對諸如例假、肌肉酸痛等情況是否可以參與練習有了更科學的認識,學生的意志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煉。不僅可以轉化“偽病假”學生,同時也能促進全班學生對體育衛生安全知識的學習,真正地做到轉化利用,讓每一個學生養成科學鍛煉的好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優化教學設計
浙江王春明提出:“‘偽病假這個問題應該從教師自身、課堂內容、教學設計等多方面去總結問題,試想如果是一堂讓學生很感興趣的課,那學生還會用‘偽病假來逃避體育課嗎?”研討教師非常贊同王春明的觀點,并認為選擇有趣的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選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運用親情的評價方式是轉變“偽病假”學生的主要策略,從“偽病假”現象出發,通過教學設計的全面優化,不僅可以調動“偽病假”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診治”課堂的一些隱性“病癥”,如教師隨意應付癥、學生盲目跟風癥等。
(三)落實人文關懷
余立峰在研討總結時指出,課前引導、課后疏導、建章立制、關愛學生等都是有效調動請假學生參與練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浙江潘志平提出,“親情的師生關系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偽病假現象的發生”。研討教師一致認為可以通過規范請假流程的形式管理“偽病假”學生,主動詢問學生病情給予關心與關懷,讓“偽病假”學生感受教師溫暖,改善師生關系。規范請假制度是對學生的一種監管措施,明確的請假流程可以弄清“真病假”學生的傷病程度,保護學生。同時對“偽病假”學生也是一種監督。通過規范請假制度和人文關懷,不僅可以從思想上調動“偽病假”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影響每一個請假學生,進而輻射全班學生。
——何魯偉(浙江省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310000);呂恒萊、顧安杰(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學,31001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