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不斷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當下,教育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不僅從法律層面上做好了教育的保障,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生了變化,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這一系列舉措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也推動了教育公平,整體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所以,對“受教育者學習失敗”進行探究,就成了教學界和心理學界極為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段;有效學習;失敗成因
一、 引言
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國內外學者對認知妨礙的探究在不斷地深入。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成因主要有:受教育者自身的素養;家庭教學的偏差和來自教育者、院校、社會等層面各種要素的綜合影響。受教育者學習失敗,常常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和失落感,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和考試產生強烈的抗拒情緒,從而又影響到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形成惡性循環。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成中小學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一個關鍵緣由。片面的家庭教學理念、不當的家庭教學形式、不夠和諧的家庭氣氛,都會導致受教育者對學習產生認知上的偏差,也會使其養成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最終從心理上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這對受教育者的學習與成長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氛圍也對受教育者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 受教育者自身的素養
(一)基礎差造成的失落心態
有些受教育者在認識之初,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他們對學習活動缺乏正確的認知,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學生出現了學習失敗的問題,這些學生也逐漸變成了班級內學習失敗的受教育者。這類受教育者因為起點學識缺乏以及實際認知水平、實踐水平都相對低,長時間背上了考試結果不好,是個“不良受教育者”的包袱,在想法上較為悲觀。盡管他們也想用學習來改善自身的考試結果,但因為方法不正確,考試結果并沒有達成理想效果,或本質上也沒有好的改觀,這就導致受教育者給予自身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即無論我怎么學都學不好,我是不是不適合學習。在這些消極心理的影響下,受教育者產生了強烈的無助感和無力感,這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習得性無力感,其是指一種認識實踐的基礎上而達成的心理現象,會給將來認識事物帶來不良作用的特殊心態現象。由于長時間沒有把時間投入學習中,成績只是年級墊底水平,缺少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接納和理解,缺少受人接納的經歷,長時間下去,受教育者就對認識產生了消極的看法。
(二)內在認識方向的匱乏,造成其不良的歸因傾向
Japan工作者把初級中學受教育者作為對象,調查他們的認識方向,最終表示受教育者中的優生比學習失敗者含有突出形式差別的更強的認識方向。筆者在和受教育者的談話和問卷中,發現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經常會把成功失敗的原因歸為不能操縱的要素——水平。受教育者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始終認為自己的學習水平不高,最終導致自己的學習失敗,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失去了信心,造成認識能動水平變低。與此同時,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種認知活動和各種情緒狀態也是影響其認識效率與考試結果的關鍵心態要素。一般來說,良好的感性活動對認識起推動影響,情緒消極對認識活動有妨礙的影響。
三、 不良的家庭環境
(一)有待轉變的家庭教學理念
如今社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對受教育者的教育,重物質需求輕心理需求,重生存輕心態,特別是在鄉村受教育者的監護人中。有這類看法的監護人常常把教學看作是學校的責任,監護人自身認為自己只需要滿足受教育者的物質需求即可,在這樣的認知理念導致監護人只會以物質衡量自己是否滿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沒有認識到監護人在受教育者心理方面的培養任務。在這種機械認知的影響下,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各種心理上的打擊,這導致其情緒低落,無法具備學習活動所需要的情緒狀態。
(二)不當的家庭教學形式
不當的家庭教學形式主要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對受教育者過于寵愛。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大多年紀較小,尚未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認知,這也導致其在過度溺愛的環境中缺少學習所需要的品質,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過度的溺愛,學生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或者他們只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夸獎和贊賞,最后卻造成受教育者自我評價的扭曲而形成自以為是的缺點。大多數情況下,受教育者如果做錯了某一件事,監護人會出面直接處理各種后果,直接由監護人承擔責任,這也導致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缺少挑戰的機會,無法提高自己的水平,長此以往,在這種依賴性心理的影響下,學生無法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
(三)不和諧的家庭氣氛
一方面,如果家庭氛圍過于緊張,那么監護者對于受教育者的要求就較高,一旦受教育者達不到監護人預期的目標,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這種緊張的家庭氛圍中,受教育者始終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下,無法更好地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家庭成員自身的心態和品質對受教育者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具備愛心與耐心,那么也會使得受教育者具備較強的愛心與耐心,也會具備學習的品質,從而成為學習的成功者,反之,如果家庭監護人暴躁易怒或者家庭成員缺失以及家庭成員的關懷缺失,即容易造成監護人對受教育者缺少耐心和關懷,導致受教育者無法在健康的家庭氣氛中成長,最終可能導致受教育者誤入歧途,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受教育者通常會成為有效學習的失敗者。
四、 不合適的教學形式
對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來說,只有教育者采取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以及組織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進行學習與成長。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說,教育者更多地關注受教育者在學校的學習與成長,卻忽視了與受教育者監護人之間的互動,由于缺少了這種互動,導致教育者無法從監護人處得到受教育者的各種信息,因此無法很好地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質和具體情況,進而導致教育者無法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進行引導,影響了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教育者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只關注受教育者是否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缺少對受教育者人文關懷,這進一步導致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進而使其成為有效學習的失敗者。
五、 其他要素的影響
(一)信息化社會多種信息的傳播給受教育者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使得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但由于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自身的辨別能力較差,且三觀尚未形成,他們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不良思潮的影響,這對受教育者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造成了不良作用。長期處在這樣的互聯網環境下,受教育者無法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最終導致他們的認識不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一些不良的信息傳播,如對身心產生不良影響的書、視頻等,這些內容對缺少人生經驗和社會生活閱歷的中小學受教育者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例如,一些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和網絡游戲中,這嚴重影響了其學習活動,導致其在學習中變成了有效學習的失敗者。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能夠利用自己的設備接受來自互聯網的信息,這使得虛擬世界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極大地轉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也不可避免地對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產生了影響。需要認識到的是虛擬世界中的優點與缺陷共存,如果受教育者缺乏辨別能力,便會將虛擬網絡作為唯一放松的娛樂形式,導致其忽視學習活動,加之中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自我控制水平很缺乏,無法靠自己抵抗對虛擬世界的誘惑。經常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學習活動反倒成為受教育者的一種負擔,如果此時教育者和監護人采取強制的方式,命令受教育者進行學習便會導致受教育者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和厭學心理,更有甚者在極端的因素影響下走上不歸之路,這樣其不僅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也影響了自己今后的成長與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中蘊含的低級趣味以及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等也對受教育者產生不良影響。
(二)受教育者課外讀書的缺少造成受教育者思維水平的下降
為什么有些受教育者在童年時期聰慧過人,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到了中學時期,這些原本聰慧的受教育者
人云亦云,智力也在不斷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受教育者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這與受教育者的個體水平和學習習慣有著一定的關聯,一些受教育者雖然沒有下大功夫進行課后學習和完成家庭作業,但學業水平測試卻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這并不是因為受教育者具備過人的才能,而是因為其學習方法和讀書水平較高,通過良好的讀書水平和學習方法推動自己的進步。反之一些受教育者只是學習教科書上的知識,在課后不進行課外閱讀,也不接受更多的知識,將所有的學習精力放在家庭作業上,這導致他們雖然平時用功刻苦,但在學業水平測試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較低的水平,最終使得自己深受打擊,失去了學習的信心,久而久之成了有效學習的失敗者。
六、 一些較為明顯的城鄉差別
(一)家庭教學的差別
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區別較大,不同家庭之間的相處模式、家庭之間的人際交往溝通模式都會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不能說哪一種家庭模式絕對正確,也不能說哪一種家庭模式是錯誤的,但無論監護人對受教育者嚴厲還是寬容,都需要營造一種愛的氛圍,讓受教育者能夠在這種愛的氛圍下成長,這樣才能夠讓受教育者從心態上感到安全。
(二)受教育者讀書水平的差異
相對來說,受教育者的心理消費是貧乏的,尤其是日常生活在鄉村的受教育者。他們寧可上網打游戲,也不愿看課外書。同時因為現今社會的浮躁,監護人喜歡讀書也不是很多,鄉村尤為如此。
七、 結語
綜上所述,影響中小學階段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對受教育者自身素養的分析以及家庭環境的分析,分析其他要素影響以及城鄉差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總結了導致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原因。這樣的原因總結分析,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予以避免,能夠更好地營造學習環境,塑造學習者的健康心態,使之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從有效學習的失敗者轉變為學習的成功者,更好地促進受教育者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林勇強.受教育者學習失敗的心態特點及教學對策[J].廣西教學學院學報,2020.
[2]王在勇.初中“認識困難受教育者”轉化疑問探究[J].山東教學科研,2018(10).
[3]盧鴻鳴.受教育者學習失敗達成的緣由分析及轉化策略[J].湖南教學,2019(10).
[4]劉永馳,劉忠堂.影響中學“學業欠佳生”的要素分析及對策探究[J].石油教學,2019(4).
作者簡介:楊楊,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