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課是對高中生進行美育的主陣地,教材則是教學的基本載體。文章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所蘊含的美育資源進行研究,嘗試通過對教材中存在的美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美育效果,實現以美促德、以美啟智、以美興勞,以促進高中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資源;效果分析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意見》提出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高中生進行美育、德育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美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求真向善的思想道德,使學生在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文章將對高中政治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所蘊含的美育資源進行研究,嘗試通過對教材中存在的美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美育效果,實現以美促德、以美啟智、以美興勞,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資源的開發
(一)體驗教材的形式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將原教材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與哲學》進行整合,內容更精煉、邏輯更嚴密、主旨更清晰。新教材的內容由正文與輔文組成,每一單元后面接一個“綜合探究”。正文是學習的主體內容,直接體現課標的內容要求;輔文主要對正文進行補充拓展,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正文的理解;綜合探究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哲學與文化》在教材呈現方式上更加人性化,顏色排版更顯美感。單元導讀部分以藍色為主色調,配以圖片和文字,既清晰又美觀;每課的正文部分是白底黑字,輔文部分是藍底黑字,這既能讓閱讀者更為清晰區分理解知識點的內涵,也能有效提高閱讀過程中的感覺度和舒適度;單元、課、框、小標題的排版亦是非常得當、文字布局長短相宜。
(二)挖掘教材的內容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將原《生活與哲學》四個單元的內容壓縮為六課兩個單元,《文化生活》部分是三課一個單元,但不是將原來的“哲學”與“文化”簡單地相加、組合,而是運用綜合思維的方式重新整合。哲學和文化之間本身就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哲學塑造著文化的精神,同時提供了觀察、分析文化現象的視角和理解文化傳播、繼承和創新的思維方式;文化凝結著哲學思維的基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哲學思維能力和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哲學的學習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化知識的分析過程中感受思維之美,學會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
《哲學與文化》中有許多美的意蘊,但學生由于缺少審美的知識和方法,還不能發現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如《價值的創造和實現》中的勞動之美、奉獻之美;《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中的奮斗美、創造美和制度美等。此外,語文中的詩詞、歷史中的典故、地理中的美景、美術中的名畫、音樂中的歌曲等都被選進了《哲學與文化》,它們都是進行“美育”的有利資源。
(三)感悟教材的特征美
《哲學與文化》教材的編制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教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新的高考評價體系,以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為目的,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體現了它的政治性。教材一二單元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哲理,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帶來很多的啟示和思想感悟;第三單元至少在三處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體現了主流思想的引領作用,體現了它的思想性。科學性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正確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并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時代性則體現在教材選用的素材大都是最新和最權威且貼近學生實際的,與時俱進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些修訂既體現教材的嚴謹性,也賦予了思想政治課教材和其他學科截然不同的美。
二、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資源的運用
(一)教師自身內外美的修煉
教師是課堂的靈魂人物,教師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的提升是教材美育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占統治地位。”教師的儀表美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的語言美能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給人以美感的同時增強說服力;教師的行為美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引領塑造學生的行為。
贊可夫認為:“教師首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當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教師內在的品質美能夠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出示范。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是智慧和道德的統一體,是一個不斷追求人格完滿的人,是一個善于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人。教師內在品質的培養需要教師本人在美的意識的引領下,在遵循美的規律的基礎上,在實踐美的行為上,主動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進行長期反復的自我教育、自我錘煉和自我提高。
(二)教學方法藝術美的滲透
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明顯的毛病,就是沒有向學生展示出藝術的教學方法,只有藝術的教學方法才有無限的魅力”。所以,具有藝術美的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課進行美育資源充分運用的重要手段。
所謂藝術美的教學方法是指按美的規律和人的心理審美特點與審美原則進行教學的方法,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和探究性四個特點。情感性是指整個教學活動圍繞議題,以問題為載體,師生之間始終處于不斷的情感交流和情感體驗之中,這種教學方法具有以情動人、以情化人、情知交融等特征。形象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具體、直觀、可感的事物或形象進行教學,它的美具有具體、生動等特征。愉悅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的美具有輕松、愉悅等特征。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美具有主動、自由、創新等特征。
(三)教學活動創造美的達成
對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資源的開發和運用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美,以美促德、以美啟智、以美興勞,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美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保障。
教學活動要改變傳統教學的教師“一言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學生的質疑、自我釋疑受到教師的鼓勵,會讓學生不斷迸發新的思維、產生新的想法,由衷地體會到創造之美,這也是思想政治課的最高境界。教師的評價要由單一變為雙方互動,即在給學生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反饋;教師的評價標準要由單一變為多元,即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注重審美素養和能力,不僅注重結果性評價,還注重過程性評價。這種教學評價反饋互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得知識、培養品德和發展能力,而且還能使師生關系變得融洽,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三、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資源的效果分析
(一)有助于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資源,用美感增強教學效果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載體,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依據和根本。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和教學理念,教材的設計和編撰按照一定的教學邏輯進行,體現新課標理念的同時承載著一定的教學價值。《哲學與文化》在編撰過程中更加注重邏輯性,具有學科內在的邏輯美,但還是無法完全滿足高中生的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需要在原有教材的邏輯上,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資源,結合新課標要求和高考評價體系進行“加工”,再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師的人格魅力,喚起美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潛在影響力。生動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且富有藝術美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學生審美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又可積極地反作用于教學過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認同與共鳴,進而增強教學的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一些高中生仍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美育、綜合實踐能力相對欠缺等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首先,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具有美育資源,通過教師充滿美感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感知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的培養,進而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其次,教材中的美育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思想政治課蘊含的情感,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最后,教材中美育資源的開發有助于以美揚善、以美怡情、以美啟真,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收美的形象所傳遞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因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三)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的提升,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對教材中美育資源進行研究和開發,并將其很好地運用教學時,需要具備一些知識和能力。首先,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具備所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能夠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其次,思想政治教師還需要具備科學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然后,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這樣才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的美育資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最后,因為美育的因素,政治教師對教材內容、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有了全新的領悟和體會,在具體教學活動和開展教學活動互動時,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魅力,最終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和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吳闖.思想政治課審美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沈陽:遼寧大學,2012.
[3]張建權.論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審美滲透[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4]劉建芹.美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3).
[5]吳玲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材美育因素研究[J].課程,2017(6).
作者簡介:仲海云,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