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侯乙編鐘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一件戰國早期文物,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恢宏的一套編鐘。本文從音樂考古學的角度來看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曾侯乙編鐘;音樂;考古;意義;價值
考古學定義為運用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方法,對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產生的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進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門科學。那么對于音樂考古來說,其研究對象的實物主要指向與音樂相關的遺存、遺跡、遺址,遺存主要包括樂器、樂譜以及描繪有音樂生活圖景的古代造型藝術作品。音樂考古無論是對音樂史的研究還是對文化整體的重建和解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中國音樂考古中最突出的成就。接下來我從考古學的三大目標來談談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意義。
一、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意義
(一)重建文化歷史
曾侯乙編鐘共65枚,12個半音齊備,可以奏出完整的五聲、七聲音階,編鐘上還記載著三千多字的銘文,記載著曾國的音律系統,曾認為在漢代建立的十二律,其實早已銘刻在曾侯乙的編鐘之上,將中國古代的十二律音樂系統的歷史又向前推進至戰國時代。曾侯乙編鐘的出土結合其他曾國墓葬的文物發掘可以了解到曾國音樂的發展歷史,西周早期是一個镈鐘加四個編鐘,到春秋早期的十個鈕鐘,正五聲開始出現,到了曾侯乙編鐘十二律體系完備。因此,曾侯乙編鐘對于重建音樂文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二)重建文化形態
中國古代早期沒有記譜法,更沒有現如今發達的錄音設備,因此現代人們很難有機會再現古人的音樂。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不僅讓我們了解到兩千四百年前的音律形態,還讓我們有機會聽到兩千四百年前的音樂。另外,前文提及的彩漆木雕鴛鴦盒上面的圖案描繪了戰國時代編鐘演奏的場景,立體地再現了兩千四百年前的音樂文化形態。中國古代極為重視禮樂,《禮記·樂記》中說道“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編鐘屬于宗廟之器,一般用于貴族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喪葬等重大禮儀活動的場合,古人對編鐘的制造和使用無一不是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因此數量如此之大、規格之高的編鐘既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制造的頂尖水平,又體現了曾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時又是禮樂文化集大成的表現,讓我們對于戰國時期的曾國社會文化形態有了更豐富的認識。
(三)解釋文化過程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九鼎八簋,按照周朝的禮制,天子祭祀、宴饗、隨葬才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類推,不能越級使用,曾國作為楚國的附屬,竟可享受天子的禮制可說明曾國當時社會地位之高。同時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六千余件,總重量達到十噸,當時的銅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財力的象征,為什么曾國作為楚國的附屬國,一個蕞爾小邦為何社會地位高于其他諸侯國,為何可以擁有數量如此之大、規模如此之高的青銅器呢?結合曾侯輿的墓葬發掘及相關文獻可作出一定的推測。曾侯輿是曾侯乙的祖輩,在曾侯輿墓中出土的一個巨大甬鐘,鐘身上鐫刻金文169字,詳細地記錄了在著名的吳楚之戰中曾國國君曾候輿在危急關頭救了楚昭王的命。根據相關文獻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僭越禮制的現象也變得尋常可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實力雄厚又桀驁不馴的楚國在諸侯中最先跳出來,問鼎之輕重,自封為王。根據文獻記載,諸侯死于王事可加一等,即對天子有巨大貢獻者可以加一等,甬鐘上記載的曾侯輿救楚王正是曾候輿對楚王的巨大貢獻,而那時楚王已稱王。這就是為何曾侯輿的孫子曾侯乙的墓中可使用九鼎八簋的原因所在。武漢大學歷史系張昌平認為曾國繁盛的原因之一在于曾楚之間友好的關系,這從曾侯救楚王的歷史記錄及曾侯乙以九鼎八簋做葬品都可以看出;原因之二在于曾國處于青銅原料向中原腹地輸送的運輸線路上,春秋早期曾國有“金道錫行”的使命,而曾國位于從南方往北方輸送銅和錫的通道,容易得到大量的銅。因此,曾侯乙墓的考古發現結合曾侯輿墓中的甬鐘,參照歷史文獻資料可對曾國異常強盛的文化現象進行解釋。
二、曾侯乙編鐘的音樂考古的價值
(一)情感價值
相較于現代音樂,原生態音樂意味著自然、傳承和延續,似乎和宗教、民族主義一樣,原生態音樂能夠對生與死的意義做出回應。追求原聲態音樂是種反現代的行為,但原生態音樂脫嵌于“原生態”環境轉而在舞臺上表演這一現象卻是現代性的體現,對原生態的關注實際上是對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的追求。曾侯乙編鐘,作為中國兩千四百年前的樂器,作為中國人音樂文化傳承過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和原生態音樂一樣,向我們訴說著祖先的偉大與智慧,訴說著過去,訴說傳承和延續的過程,撫慰著人們的情感,滿足現代人對身份的歸屬和民族的歸屬的情感需要。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曾侯乙編鐘原件第一次搬上舞臺,被用于演奏譚盾先生創作的《1997天地人交響曲》,這首樂曲從音樂主題到寫作技法上都彰顯了縱觀古今、融匯中外的包容與大氣。在香港回歸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這首樂曲引發了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命運共同的啟迪,帶給了人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感與歷史使命感。這都是曾侯乙編鐘帶給人們的情感撫慰與引導。
(二)理性價值
在禮樂盛行的年代,曾侯乙編鐘既是樂器同時也是禮器,有利于人們對當時的禮樂文化,社會制度的認識。曾侯乙編鐘除了讓人們窺見古人的生活形態、價值觀念以外,還檢驗了音樂史學研究成果,所謂的“一鐘雙音”就是在一件編鐘上可以發出兩個樂音,一個在正鼓部,一個在側鼓部,一般呈三度關系,這一現象黃翔鵬等音樂學家在考察西周鐘時已經出現,然而唯有在曾侯乙編鐘出土后,編鐘上明確無誤的標音銘文,才得以讓“一鐘雙音”在學術界普遍承認。曾侯乙編鐘的舉世無雙,讓人們幾乎不敢過多地去觸碰它,別說是進行演奏了。但為了將這一中國奇跡傳承并發揚下去,編鐘的復制勢在必行,因此探究編鐘的制造之謎備受關注。編鐘樂器行業標準制定專家項紹清幾十年來投身于編鐘制造,鉆研出一套古法編鐘制造工藝流程,即失蠟法制造,首先雕刻蠟膜,接著用耐高溫的石英砂填充內芯和敷成外范,再置入火爐焚燒,蠟膜流失,澆灌銅水,冷卻凝固后剝離石英砂,最后通過研磨編鐘的厚度來精確調音。探索編鐘制造工藝揭開了古代編鐘制作的謎團,讓人們了解到當時的編鐘制作工藝,同時也為編鐘文化的發揚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結語
對于曾侯乙編鐘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將其視為一套樂器,也不應將其進行孤立研究,而應將其放在歷史的語境當中來研究。本文運用考古學的理論方法,綜合考量曾侯乙編鐘及相關的遺物、遺跡和遺址,總結出曾侯乙編鐘重建文化歷史、重建文化形態和解釋文化過程的歷史意義,具有重要的情感價值和理性價值。
作者簡介:陳茹苑(1998—)女,漢族,福建三明人,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
參考文獻:
〔1〕馮光生.曾侯乙編鐘文化屬性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03):9-16.
〔2〕曾燕凌.曾侯乙編鐘的紋飾造型[J].文物天地,2016(11):23-28.
〔3〕方建軍.音樂考古學研究:對象和方法[J].音樂研究,2018(04):40-44,102.
〔4〕王子初.音樂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和相關學科[J].中國音樂學,2001(0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