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東旺
(安徽省滁州市信息工程學校 安徽滁州 239200)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個行業都在逐漸變革、轉型[1]。作為培養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職院校需要變革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同時代接軌,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機電專業是中職院校中就業前景好、專業性強的核心專業,機電專業在課程設置、創新、轉型上更要緊密跟隨信息化時代的步伐。只有中職機電教育改革不斷提升自身課程建設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發揮中職機電專業良好的應用成效,才能始終保持生命力、競爭力和創新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當前信息技術已經和經濟、社會、科技、生活以及教育息息相關。新時代信息化視野下的中職機電教育改革,不僅需要加強中職學生對專業理論、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并加以合理利用,這是讓中職學生保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建設中滲透信息化教學[2],可以使得機電教學效率獲得提升。與此同時,通過信息化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多方面、全方位地發展,從而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結合中職院校機電課程內容可以發現,機電教學主要分為兩個板塊:一為綜合性基本知識學習;二為機電專業知識。通過滲透信息化內容,使之輔助課堂教學,可以讓機電專業知識更為豐富,從而真正響應教學改革,做到理論結合實際。中職機電院校要科學、系統地設置并開展課程,對機電專業必修課、選修課進行適當合理分配,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型人才;中職學生要意識到信息網絡的重要性,要積極主動地利用信息資源檢索、汲取機電專業相關信息,來拓展自己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后,學校要為學生建設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臺,使學生能夠依托信息網絡,實現企業信息和學生信息之間的對接、交換,從而為學生實習以及就業提供保障。
隨著經濟、科技以及教育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由單一的技術型、體力型逐步發展為全能型的人才[3],中職院校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例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國之間信息、技術交流日益頻繁,不斷地探究更深一步的合作,尋求進步。然而,中職院校機電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仍然固守陳規,教授給學生的機電技術、理論知識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與此同時,從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目標來看,仍然只限于本專業知識的傳播,未能基于信息化視野給學生滲透本專業相關知識,使學生不能自我充實、自我發展。從中職機電教學目標上來看,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社會競爭力的提升,還背離了社會發展需求。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新的定義。但是,在這種大環境的變動下,許多中職學校不愿做出改變,仍然固執保持原有的教學管理方式:在課堂上僅僅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沒有“授學生以漁”,教給他們利用信息網絡獲取所需內容的方法論。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較差;另一方面是學生僅僅依托在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知識,學生不能對機電整體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導致學生不能通過學會這門技術提高自己進入社會的競爭力。這種簡單、落后、質量較差的教學方式,既浪費了許多教學資源,又不利于學生成長,注定不能接軌時代發展,注定被時代所淘汰。
眾所周知,中職學院招生途徑比較廣泛,學生來源復雜,學生之間基礎差距比較大。如中職新生多為初中畢業學生,其具有年齡較小、自主學習以及獨立能力較弱的特征。對中職學生基本水平調查顯示,很多中職學生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但是也有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整體來說,中職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這一方面不利于中職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方式的開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因此,中職機電在課程的設置上要有目的、計劃、針對性的設置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由單一的技術型、體力型逐步發展為全能型的人才,因此中職院校不能再墨守陳規,而是要基于信息化視野對中職機電教育進行深層次的改革。
首先,可以通過信息化將中職機電基礎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實訓課程,三者串聯成為一個整體開展教學[4],這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其次,中職機電院校可以定時、定期開展信息化教學研討活動,更新機電教學內容。如通過教學研討,教師在開展電氣線路接線的教學時要考慮到電氣線路多、系統復雜的情況。因此,在講解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重復性、直觀性及具體性的特點,給學生展示線路連接方式;再次,要推進中職機電信息化,將信息化教學逐步滲透到全部教學內容中。例如,在開展星—三角降壓起動的教學時,可以發現信息化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效率大大提升,因此,教師在機電教學中應充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快速掌握機電技術;最后,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實訓課程的針對性,基于信息化視野結合時代發展,給學生滲透機電最新理論,實現教學與職業能力、學生與社會接軌,從而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針對當前中職機電教學方式單一、信息化應用不足的現狀,中職機電可以通過引入信息化教學,完善信息化設備,將信息化教學貫徹執行到機電教學中。與此同時,中職機電開展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技術,升級教學方式,在提升教學效率、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更為直觀的學習,從而提升機電教學的開展效果。
例如,傳統中職機電教學方式單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而基于信息化視野的中職機電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方式來創設課程教學環境,營造教學氛圍,使學生開闊視野,讓學生深入了解機電理論、實踐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職教師要學會借助信息技術來優化教學方式[5],如在機電教學中,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給學生展示零部件的運動軌跡、機械操作原理等,讓學生對機電相關理論、實踐有更為直觀的認識。中職教師采用信息技術滲透機電教學的方式,通過給予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機電理論相關知識,還能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豐富、開闊視野。
陶行知曾說:“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只有這兩個主體朝著一個‘點’發展,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當前中職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特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教師要學會通過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情緒。
例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給學生布置與機電課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搜索,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教師在講課方式上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論到實踐的原則開展教學[6]。如在講授龍門刨床的運動以及控制過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資源學習本課題最基礎的原理,為開展龍門刨床的轉向控制、制動、變速、自動循環等夯實基礎。中職教師遵循科學原則開展教學以及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自主學習,一方面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保障教學質量,幫助學生解決基礎薄弱的難題。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動力。
信息化視野下的中職機電教育改革,需要立足于實際,做好資金、物質方面的支持。例如,需要中職學院做好信息化的建設。如計算機設備、多媒體設備、信息網絡設備準備,確保信息化的開展能獲得一個穩定、良好的物質資源支持。與此同時,中職學院要搭建校園內部智慧網絡,使得機電專業學生能利用課下時間開展碎片化、網絡化學習,獲取相應的學習資源,鞏固自己的理論、實踐知識。此外,學生還能利用校園搭建的信息網絡系統隨時和教師溝通問題,以達到消疑解惑的目的。
總而言之,機電專業是中職院校的核心專業,相關課程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將信息化應用于機電教學一方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增強其社會競爭力。所以,中職院校必須積極推進機電教育改革,引進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斷對教學層面進行有效創新,使中職學生能通過信息技術提升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