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穎
(余姚市東風小學教育集團東江校區 浙江寧波 315400)
小學生處于思想意識發展的初級階段,是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各種文化信息大量涌入中國,小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很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小學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思想熏陶和心靈啟迪,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塑造學生品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傳統文化有利于小學生知識體系、人文觀念的建立,使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文化積淀,進而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能提升個人的文化底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小學語文教學發揮出最大化的教育效果,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1]。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冊都會收錄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學生能夠通過課文閱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立起認知,在閱讀中了解、繼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學習課文中主人公身上的傳統美德。比如,三年級學習《司馬光》這篇小古文時,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語言簡練、措辭考究,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學習興趣,也要引導學生揣摩文章內涵,學習司馬光機智勇敢、舍己救人的優秀品質。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文言文的了解,也能促進對優秀品質的繼承和發揚,取得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2]。
古詩詞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詩詞是一種有別于現代文學的獨特體裁,通過凝練的語言、優美的意境為后人帶來了美的享受,是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完善小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古詩詞作品,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誦讀來理解詩意、感知詩情,走進詩詞意境中,感受其中豐富的文化底蘊。以三年上冊為例,六單元收錄了《望天門山》《望洞庭》《飲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詩,三首詩中都描繪了祖國秀美的景色,并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用所描寫的景色表達出詩人的思想和情感。老師可以采用誦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帶有感情反復誦讀,使學生感受到詩句中的文字美、意境美、自然美,為學生帶來豐富審美感受,同時在誦讀中了解和品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激發起小學生對傳統文化古詩詞的熱愛,積極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與誦讀中[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老師可以在開展語文教學時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走進情境中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為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基礎。以三年級《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教學為例,課文中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年少時求學的事跡,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未知的事物,比如有一天在上學的路上,看到路邊新栽種的花木開花了,這種花你之前沒有看到過,那么你在看到花的時候腦海中會閃現出什么想法?是不是會好奇這是什么花?那么你通常會怎么做?是只欣賞什么也不考慮?還是詢問別人這是什么花?還是直接想辦法自己查詢?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調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給出了各種答案。老師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展開本篇課文閱讀,使學生將個人經驗融入課文理解,進而更深刻地感知到少年孫中山勤學好問的優良品質,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推動學生向孫中山先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無形中繼承并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促進文化傳承。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加強文化傳承教育,帶領學生走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感知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使學生充分感知傳統文化內涵,無形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