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道德旨在研究人的根本行為規范,以促使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對人本身的理解,在根本上決定了人們對道德的理解。馬克思所批判的傳統道德哲學的共性在于,他們總是從脫離社會歷史矛盾的抽象的理性人或感性人出發來理解道德,因而在根本上無助于現實地解決生活之中的矛盾,從而陷入種種道德公式之中。與傳統的道德主義不同,馬克思立足于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有著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的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來思考問題,這在根本上為馬克思最終超越傳統道德主義的致思路向和形成獨具特色的道德哲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中,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充滿矛盾的生活方式,分別從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的深度、寬度、力度三個層面界定了人們何以追求好的生活,賦予馬克思道德哲學以獨特的意蘊,構成了我們理解馬克思道德哲學的生命本體基礎、價值關系維度和實踐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是需要通過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實現社會關系本質,在根本上通過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自由自覺的生活方式,來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矛盾,滿足彼此的包括生存和發展在內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生命存在。因此,不能離開人的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實踐活動三個生命活動層面來抽象地界定人們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存在。因此,人們只有形成清楚明白的自我意識,才能更好安身立命。正是因為認識到馬克思對此的洞察,有學者強調馬克思道德哲學的自由、自律性。阿羅諾維奇就指出,在自我決定和自我實現基礎上形成的自由是馬克思道德的基本觀點。他認為馬克思下面這句話表達了人的自我決定的自由內涵:“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做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做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盵1]自我決定的價值就在于人們根據真正的自我意識進行自我定位,并且追求特定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這里阿羅諾維奇正確理解了從自我意識出發的馬克思道德哲學的重要意義,但是,只有將決定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之縱向拓展的自我意識與決定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之橫向拓展的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聯系起來,呈現馬克思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才意味著對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辯證關系的清楚明白的意識,才能避免在基于自我意識理解馬克思的道德哲學時,將馬克思的道德觀僅僅歸結為自我實現及與此相關的自由,從而走向新的片面性。馬克思的自我意識的獨特性賦予了他的道德內涵的獨特性,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價值首先在自我意識層面獲得了賴以統一的主體性基礎。
其次,馬克思認為,人是具有對象性感性的生命存在,人們只有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時候,感受到對象性感性生命激情,才意味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才能避免異化,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真正人的財產應該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2]303。并在此基礎上批判了舊的私有財產僅僅被理解為占有和擁有,代表著“絕對的貧困”。揚棄私有財產意味人的感覺的解放:使感覺成為人的感覺,使需要成為人的需求,使需要失去其利已主義性質。揚棄私有財產,才能“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2]306。當然,馬克思意義上的感性是以自我意識為指導的感性,是建立在對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辯證關系有著清楚明白的自我意識基礎上的感性,因此,馬克思意義上的人的對象性感性在根本上超越了費爾巴哈對人的感性理解的抽象性,具有了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人的生命的整體性的特征。通過這種受自我意識影響的對象性感性的生命存在的理解,馬克思的道德哲學就成功地將道德的“善惡”與非道德的“善惡”有機融為一體,從而擺脫了那種人為地將道德的“善惡”和非道德的“善惡”區分開來的道德哲學的抽象性,使道德與幸福的追求最終獲得了基于人的整體性生命理解基礎上的內在的統一性。
最后,馬克思還認為,人是從事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生命存在,具有自由自覺地改造世界和自身的能力。他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本質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本質特性恰恰就是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資產階級所理解的平等、自由和權利并沒有真正地改變工人階級的受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命運,而是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3]53,因而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真正地實現人的尊嚴,必須被推翻。當然,由于馬克思意義上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在根本上是與他對自我意識和對象性感性的理解緊密相聯的,是受自我意識指導的充滿對象性感性生命激情的實踐活動,因而,內在于人的自我意識之中的對人的生命的廣度的洞察及在此基礎上所可能形成的道德視野,賦予了馬克思意義上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以豐富的道德意蘊。這種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在客觀上有利于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矛盾的社會歷史性解決,因而有助于自由、平等、公正等價值得到社會歷史性的實現。當一個人通過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在更加全面地展現和發展自己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辯證和諧關系的建構,才能談得上是道德的?!叭艘簧绻麤]有發展他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才能和能力,那么他就是一種道德上的浪費?!盵4]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于理解道德的根本性意義,布蘭克特指出:“馬克思倫理學一個核心特征就是人的尊嚴,人作為自身目的這一觀念。”[5]斯蒂文·盧克斯說:“馬克思并不是道德家,也沒有討論過這些不同類型道德間的區別。我猜想,如果馬克思那么做的話,他就會提出,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所有這些不同的道德無論如何都會融為一體:共產主義將會包含(馬克思所認為的)直覺上本質是‘人’的東西,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并且使人的福利和自我實現最大化。”[6]然而,馬克思對人的理解遠遠超越了自由理性的視角,因此,我們只有重申馬克思的生命觀對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的完整洞察,從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多維度來理解人,才能超越西方現代道德哲學家對馬克思道德哲學解讀的視域局限。
總之,馬克思的道德哲學既不同于在西方古代居于主導地位的、將人的美德看成是人的內在品質的目的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不同于將意志理性化、將道德看成是獨立于人的利益的道德自律的現代道德哲學(康德)。理解馬克思的道德,不能離開他的生命觀。馬克思生命觀對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的完整理解,為現代人更自覺更完整地回應現代道德哲學需要回答的“內推”還是“外推”的基本問題——“我們究竟是必須通過某個外在的動機才能被說服,被迫使我們自身與道德要求保持一致,還是我們是如此地善于約束自身,以至從本質上我們具有充分的動機引導我們去做我們應該做的行為,而不需要外在的引導?”[7]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也奠定了馬克思道德哲學的生命本體基礎。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需要通過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自由自覺的實踐,來解決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滿足彼此的包括生存和發展在內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生命存在,因而,個體生命既需要通過深入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能力,獲得全面發展,確立生命尊嚴;又需要通過解決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以在現實的生活世界拓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更好地安身立命。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8]504,認為不能離開人與世界的辯證關系,在根本上不能離開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來理解人。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馬克思指出,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個人”,“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9]208,“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8]196。人們只能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改變人自身,為人的自由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505,人們的社會關系本質只有被實現,才可能真正有尊嚴的生活。簡言之,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構成理解馬克思道德哲學的基本價值關系維度。不能離開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來抽象地理解馬克思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公正等道德哲學范疇。
在馬克思看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只能享受一種建立在人與自然、社會分裂基礎上的形式自由。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這種形式自由表現為占有關系,“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總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盵3]81人們只有在占有物的時候,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在人與社會關系上,這種自由一則表現為受法律保障的自由交換?!霸诂F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范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10]288“自由就是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界限是由法律規定的,正像地界是由地標確定的一樣。”[11]438這種自由之所以被設想為是自由的,是因為相對于中世紀自由市場的奴役、不自由的買賣來說確實是一種自由。二則,這種自由在本質上注定是一種受制于物的偶然性意義上的自由?!案鱾€人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被設想得比先前更自由些,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盵10]120這是因為“這里所說的人的自由,是作為孤立的、封閉在自身的單子里的那種人的自由”[11]438。這種自由使“他們更加屈從于物的力量的統治。”“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如果你從物那里奪去這種社會權利,那你就必須賦予人以支配人的這種權力。”[12]106簡言之,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只能享受建立在人與社會分離基礎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受法律所規定的形式自由。這種形式自由只有通過不公正、不平等的物的關系才能獲得。在受制于資本邏輯的條件下,個人自由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依靠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差異來實現?!霸诂F代社會,這種以剝奪和犧牲他人自我決定的能力來尋求自我實現,大部分都依靠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差別,也就是說,即使人身的強制被去除了,只要存在巨大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地方,一個人就有極大機會來通過支配他人達到控制環境狀況的目標?!盵13]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自由的實現,是以維護或者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為代價的。這種不平等又進一步使確證人的生命尊嚴的自由僅僅具有形式上的意義,因為“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別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成為外力隨意擺布的玩物”[11]428。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通過建構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辯證和諧關系為指向的共產主義運動,才能在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的前提下,促進社會公正的實現,進而促進人的實質自由的實現,同時,人的實質自由又會進一步促進社會公正的實現,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馬克思的生命觀視域下,解決公正與自由問題,依靠的不是道德的懸設,而是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超越資本邏輯的束縛,現實地促進社會關系之變革、公正的社會制度之建立、人與自然之間辯證和諧關系的建立。具體說:
在人與自然關系上,馬克思指出,“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14]只有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歷史能力——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才能成為現實,人們才能獲得超越占有關系的實質自由。因為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客觀上有利于人們擺脫那種因為缺乏必需品而必須進行的生存競爭,擺脫那種產生占有關系的物質基礎,為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因此,“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是人的實質自由賴以實現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
在人與社會關系上,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們控制了自己和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的共同體——共產主義中,個人才能獲得自由。因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1]119?!按婺谴嬖谥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5]53只有在以人與社會的辯證和諧為自覺的目標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公正和平等才能得以實現。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設想,在未來理想社會的第一階段中,消除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行按勞分配,實現了形式平等的資產階級權利;在財富極大涌流的高級階段中,則實行按需分配這一實質平等的形式。同時,個人才可能在這一社會公正得以實現的基礎上獲得實質自由。因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12]21只有每個人都能夠占有生產力的總和的共同體中,每個人才能獲得自主活動的條件,自由才能得到保障,社會平等、公正才能得以實現。
總之,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構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價值關系基礎,構成了我們理解馬克思道德哲學的基本維度。在道德理論上,馬克思首先關注的不是個人究竟應該按照怎樣的道德準則行事,而是探尋怎樣通過把握生活邏輯,澄明內在于生活之中的人與自然、社會的基本的價值關系,現實地推進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的社會歷史性演進,促進生活方式變革,建構公正、公平的社會制度,為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的實現奠定社會歷史基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既不是要超越由特定的生產力發展所決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來追求個人自由平等,也不是要無視個體的生存、發展與幸福的實現來強調社會總體福利的最大化,而是要通過建構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和諧關系,促進社會公正、平等和個人自由的實現。在此意義上,有學者指出,“即使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關于時代的社會變革的正確觀點,它也并沒有削弱道德的客觀性這一信條?!盵16]
西方傳統道德哲學傾向于從應然的角度去界定好生活。例如,柏拉圖認為好生活來源于超越感性世界的理性生活,追求崇高的德性、卓越、永恒等超越性價值。霍布斯、洛克等傾向于為權利、自由、平等、公正、法等現實價值作規范性的辯護。康德則在認知主義的普遍主義意義上探尋一種好的生活的可能性。他們共同特點在于傾向從“應當”出發探尋好的生活。其缺陷在于,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道德理想一旦與矛盾重重的現實生活相遇,就會產生二律背反,“現實生活世界往往具有流變性、異質性、層級性、矛盾疊加性的特點,它不僅無法用‘應當’所塑造的同質化的世界來加以描述,而且也不可還原為這個同質化的世界?!盵17]與之不同,馬克思立足于由人的包括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在內的整體性生命需求所引發的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來探索一種好生活的可能性。充滿矛盾的生活方式恰恰是理解馬克思的道德的實踐基礎。
與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不同,馬克思認為,人是需要通過完善自我意識、對象性感性,在根本上通過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通過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生活方式,以更好滿足彼此的包括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在內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生命存在。因此,他批判“康德只談‘善良意志’,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調都推到彼岸世界”[18]211-212。與康德不同,馬克思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形成反映現實生活邏輯的清楚明白的自我意識,形成對象性感性生命激情,進而通過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在根本上形成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推進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的解決,以更好地滿足彼此的包括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在內的整體性生命需求,在此岸世界過上好的生活。道德理想不在超越人們的物質生活實踐的彼岸世界存在,人們可以通過滿足彼此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在此岸世界實現。
馬克思意義上的道德不是超越生活的抽象范疇,而是決定人的整體性生命需求之滿足的生活方式的理論反映。他指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決定著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生產方式“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八麄兪鞘裁礃拥?,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8]520因此,馬克思的道德哲學“并不是要發明某種道德原則,而只是對于隱含在現代社會中并為人們所實踐的道德原則,借助于理論反思而加以系統化的闡釋”[19]。馬克思意義上的道德規則正是人們對一般的生活實踐邏輯的理論化、系統化的表達,是人們在對生活形成清楚明白的認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意識。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換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盵8]520人們只有立足于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把握內在于生活之中的辯證邏輯,才能發現并理解諸種道德范疇的規范意義。
具體到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的充滿矛盾的社會歷史性邏輯,是推動道德變革和人們道德實踐演進的內在動力,是新道德形成的基礎。在馬克思看來,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生產力,決定著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生產關系,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又決定著作為政治關系和意識關系總和的上層建筑,這些基本關系又決定了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而決定著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的限度,決定道德的本質意蘊。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們斷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俏覀冞€沒有越出階級的道德?!盵20]35由于生產力本身不斷向前發展,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意識形態關系也會不斷發展變化,因此作為意識形態之有機組成部分的道德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爸挥性诓粌H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盵20]35因此,超越社會生活的發展邏輯的永恒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現代人孜孜以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才是現實的。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18]275,“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盵9]683自由、平等、公正等道德目標的實現,在根本上離不開社會歷史的發展,這些道德訴求,只有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伴隨生活方式的變革,才會由“應然”轉變為“實然”。
可以說,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將“事實”與“規范”、“是”與“應當”融為一體的理論形式,是人們對內在于社會歷史之中的生活邏輯的理論表達?!霸跉v史唯物主義中,包含著由雙重視角所形成的雙重體系。一方面是基于歷史中的行動者視角所構成的價值論體系,可稱之為歷史價值論;另一方面則是基于旁觀者視角所構成的歷史規律論體系?!盵19]因此,人們只有通過尊重社會歷史規律,把握內在于具體生活方式之中的社會歷史性邏輯,才能過上道德的生活?!皻v史唯物主義的偉大之處,并不在于它為人們提供了一些決定論的公式,而在于極為根本、極為深刻地切近了‘事情本身’,從而既透徹地揭示了歷史的本質,也明白無誤地揭示了洞察歷史本質的思維路向和方法論前提。”[17]因此,人們只有通過理解唯物史觀,形成清楚明白的自我意識,在根本上,對處于社會歷史之維的生活之中的基本矛盾——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運動有更加清楚明白認識,進而既尊重事實本身的邏輯,又把握順應歷史發展的路向,形成自由自覺的生活方式,才能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改變自身,過上好的生活。
總之,馬克思的道德哲學與西方傳統道德哲學一樣,都試圖引導人們追尋“好生活”和“好社會”。但是,與西方道德哲學立足于抽象的人性假設來建構道德規范體系不同,馬克思立足于人的有著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的整體性生命存在來思考問題,從而揭示了滿足人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生活方式的內在矛盾,進而揭示了這些矛盾的社會歷史的演進對人們現實地滿足彼此的整體性生命需求的決定性意義,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傳統道德哲學的“應當”的維度與“是”的維度的二元分裂的狀態。建立在生命觀基礎上的馬克思道德哲學,既是對人們的基本生活邏輯的理論反映,又是人們對好的生活趨勢的理論期待。人們只有通過受自我意識指導的、充滿對象性感性激情的自由自覺的生活方式,來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矛盾,才能彌合生活現實與道德理想二者之間的裂縫,更好地安身立命于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既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更離不開人民的自覺奮斗。建立在馬克思生命觀基礎上的道德哲學,為人們立足于人的整體性生命存在,自覺超越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所造成的現代性的視域局限和生活困境,積極探索建構以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辯證和諧關系為基本價值旨趣的“美好生活”,滿足彼此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