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全,孫樂樂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生態批評理論自誕生以來衍生出多元樣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eco-feminist criticism)、后殖民生態批評(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族裔生態批評(ethnic ecocriticism)、人類世生態批評(anthropocene ecocriticism)、實用主義生態批評(practical ecocriticism)等,近年來又出現物質生態批評(material ecocriticism)、認知生態批評(cognitive ec ocriticism)、情感生態批評(affective ecocriticism)等批評范型。早在1976年,生態批評家威廉·魯克爾特(Wllian Rueckert)在《文學和生態學:一場生態批評的實驗》中提出將文學與生態學的結合作為一場生態批評實驗,試圖用文學幫助人類改變自身的文化樣態,最終改善生態圈的破壞[1]120。自此以后,批評家們多以深層生態學為視角進行文學批評,使文學生態批評得到迅速發展。然而,文學到底在何種程度上起到了生態行動效應依然難以說明。波蘭生態批評家沃伊切赫·馬萊茨基(Wojciech Malecki)不同于傳統文學生態批評的以文本為主的研究范式,在《實驗性生態批評:如何知道文學的功用》一文中提出實驗性生態批評(Experimental ecocriticism)的概念。[2]
馬萊茨基是弗羅茨瓦夫大學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肯尼迪學院北美研究所研究員。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用主義哲學中,著有《具象化的實用主義: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哲學與文學理論》(2010)、《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在文學與身體美學之間》(20 12)、《倫理·政治·美學:理查德·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文學理論》(2013)等。受實用主義影響,馬萊茨基跨越文學、社會心理學、環境人文等多學科從事生態批評的研究。作為一位新實用主義的生態批評家,馬萊茨基積極參與到生態行動中,其《在我們自己的時間拯救地球?——生態批評與政治實踐》一文可以看作是生態批評實踐的宣言。后來,馬萊茨基集中轉向研究各種話語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關注動物敘事的功用,代表著作為《人類心智與動物故事:敘事如何讓我們更關注其它物種?》(2019),并在《文學小說對動物福利態度的影響》《小說能讓我們對其他物種更友好嗎?——小說對動物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對文本動物的感覺:跨物種線的敘事移情》等文章中集中探討動物敘事文本對生態行為的影響。
實驗性生態批評采取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從實驗數據的角度為環境文學提供一個開放的批評向度,是新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內對馬萊茨基的生態批評和實驗性生態批評著作翻譯很少,本文試圖厘清文學環境認知與生態行動之間的內在關聯,并介紹馬萊茨基的生態批評話語。
實驗性生態批評是基于實證研究的傳統方法,從社會實證數據統計分析社會語境中生態行動的情況,并借鑒認知文學的研究范式,在文學功用探究中吸取讀者控制的研究方法。馬萊茨基反思了實用主義的經驗問題,懷疑生態文學對環境認知改變的限度。可以說,實證研究、認知文學以及實用主義為實驗性生態批評的形成提供了理論資源。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一種重要范式,注重從大量的社會實驗數據中進行歸納、概括,將顯示的相應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得出有關社會現實的規律。馬萊茨基的實驗性生態批評綜合心理學、環境人文學、文學的社會科學研究,繼承這種社會實證研究方法,從社會實驗數據中窺探文學于人對環境認知的影響。馬萊茨基直言,要想證明文學的實際效用,最可靠的方法是采用科學實驗的辦法。[2]211這場文學的實證研究由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文學理論家們的共同參與來完成。通過對不同群體讀者閱讀的問卷調查,馬萊茨基最終獲得受試者對文本經驗與接受的數據統計,進而分析各類文本對人們認知的影響以及認知的改變是否催生了環境行動。這種基于社會實證數據分析的研究方法為實驗性生態批評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學的社會實證研究基于一系列心理認知所設計的問卷,因而亦需要認知文學研究(Cognitive Literary Studies)的參與。認知文學借鑒了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將這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拓展到文學領域,形成認知詩學、認知敘事學、認知文體學等多個內容。其中,對實驗性生態批評有重要啟示作用的是認知詩學與認知敘事學。認知詩學是一種對文學的經驗研究方法(empirical approach to literature),注重文體變化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心理學的快速發展使人文學者逐漸關注到讀者的認知問題,主張從讀者反應的事實分析審美影響,認為“只要嚴格控制閱讀的特定方面,就可以發現有關閱讀過程和經驗的可測事實”,[3]這種方法又往往被稱為“硬經驗主義”(hard empiricism)。實驗性生態批評正是基于認知詩學的讀者控制的研究方法,從讀者心理接受情況的數據來窺探環境文學的效用,分析讀者是否在文學影響的作用下進行生態行動。從調查文本的選擇來看,敘事文本較其他文學文本更能引起讀者的情感波動。通常將認知心理與敘事文本的并置稱為認知敘事(Cognitive narrative)。認知敘事將敘事文本看作是讀者感知和閱讀的重要成分,關注敘事對讀者心理的影響,甚至將敘事視為一種認知結構。實驗性生態批評在認知敘事研究的基礎之上,證明文學的效用的同時,倡導敘事移情的作用,認知敘事闡連著環境認知或者說生態行動的驅動力。總之,無論是對讀者接受的認知研究,還是對文本敘事的注重,認知文學的興起為實驗性生態批評證實文學的效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我們知道,馬萊茨基受實用主義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舒斯特曼的思想,其自詡為是一位新實用主義者,長期進行實用主義經驗研究。實用主義的產生本身與人經驗的質疑與反思闡連,主張行動是對經驗的證明,并以行動改變經驗,“理論源自于行動或實踐經驗中出現的問題,理論需要經受檢驗,看它如何在揭示、預測、改善經驗與實踐中起作用”[4]。馬萊茨基考慮到我們很容易被幻想的直覺所欺騙,基于行動理論因果關系論的懷疑,他提出文學能否改變人的認知與經驗的疑問。即是說,經驗可能會發生顛倒,并不是閱讀環境文獻導致環保意識和行為的產生,“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特殊的環保態度,才使某些讀者選擇閱讀環保文獻”[2]214。環境文學能起到作用是因為既有的信念和對環保態度的預先建構,即使社會實驗證明了文學的效用,還可能存在讀者群體接受的具體差別。在這所有的經驗錯覺的懷疑之下,馬萊茨基認為有必要做一場社會實驗調查,以說明文學的效用問題。
這些理論基礎既有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又有馬萊茨基作為學者的思考積淀。馬萊茨基將新實用主義研究的經驗與實踐聯系起來,從讀者的認知上提供了生態實踐的邏輯線,此種方法迎合了新時代的學科研究變革,也對生態文學的創作與閱讀具有啟示意義。
馬萊茨基所提出的實驗性生態批評,通過對讀者的實驗調查數據分析,以動物敘事文本為主要分析對象,強調文學闡釋對環境認知的重要性,試圖在敘事移情的倡導中尋求一條從環境認知到生態行動之路。
馬萊茨基回到文學生態批評產生的根源,以社會實踐推動環境文學的理論批評。在文學生態批評的傳統中,生態批評家皆堅信文學與時代相一致并會對社會產生有益效應,但文學到底是否作用到人們的心靈認知并改變人的行動,這值得懷疑。馬萊茨基認為,魯克爾特只是提出了生態批評的實驗,但不是一場真正的社會實驗。與此同時,令生態批評學界震驚的一個事件是,心理學家托馬斯·赫伯萊因(Thomas Heberlein)在其著作《引導環境態度》(Navigat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中發布了關于環境教育的社會實驗調查結果。此調查表明,僅僅向人們提供環境信息來改變其環境認知的教育是不夠的,結果不能使人們落實到環境行動中。[5]這項調查結果引起馬萊茨基的關注,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實驗是打破人們對環境文學經驗定見的最好方式。
實驗性生態批評是指基于對文學效用的懷疑進行社會實驗,通過測試讀者閱讀各類不同的文本后的心理反應以及一定周期內的環境行動狀況得出相應數據,在此基礎上分析環境心理與環境行動的關系的生態批評研究,是一種新興的生態批評范型。馬萊茨基與耶魯大學環境科學部環境研究助理教授馬修·施奈德·梅耶森(Matthew Schneider-Mayerson)、學者亞歷克薩·威克·莫斯納(Alexa Weikvon Mossner)組成了實驗性生態批評團隊。梅爾森在《氣候小說的影響:讀者的實證研究》一文中,也是從實驗數據結果分析進而探究了氣候小說在讀者心理的影響。[6]莫斯納(Alexa Weikvon Mossner)在《情感生態學:移情,情感和環境敘事》[7]中用認知的神經科學來理解自然敘事影響聽眾情感共鳴的機制??梢哉f,社會實驗調查在環境人文主義的研究中已屢見不鮮。研究者于2018 年9 月向生態批評學界發起題為《實驗性生態批評:環境敘事的跨學科研究》的主題征文,召集編撰實驗性生態批評研究的論文集。其中指出實驗性生態批評的研究主要有五條原則:1.實驗性生態批評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2.對定性和探索性方法的開放;3.主要關注敘事策略和技巧的效果,以及幾十年來他們研究帶來的深度和細微差別;4.由于我們希望能在環境人文主義者和社會科學家中找到讀者,因此特色文章比典型的社會科學論文更具吸引力;5.可以與競爭性的“經驗”數據定義進行批判互動。[8]此次論文研究成果征集計劃在2019 年底完成,對環境文學實證研究具有節點意義,可為生態批評提供更為寬闊的視野。
“實驗性”所指向的就是文學的社會實驗測試的方法。在社會場域中,不同學歷、職業對生態文學的接受心理不同,因而還需要進行具體分類研究。馬萊茨基認為:“在關于讀者的影響研究實際上包括了生態批評家對環境文學于讀者的任何影響的任何說法,不管是好是壞:它如何影響他們的大腦、意識、習慣,它對他們意味著什么,它對他們做了什么,以及這可能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盵2]216也就是說,在對讀者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后進行數據分析,看什么樣的文本,何種人群,是否產生從生態意識到生態實踐的社會意義。我們可以用克拉耶夫斯基小說的社會實驗調查這一典型例子來說明實驗性生態批評的實驗過程。在克拉耶夫斯基的小說正式出版之前,他告訴其臉書的追隨讀者,他已經開始與心理學家合作,想了解更多他作品的讀者的個性。讀者參與調研可以提前閱讀到其即將出版的書的節選,在閱讀完一個節選回答相應的問題后就會贏得一份副本。讀者可自愿參加,愿意參加實驗的讀者必須在閱讀之前填寫一份關于他們的個性和世界觀的問卷。那些同意參加這個測驗的讀者將被引導到一個特別的網站。閱讀文本會至少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為經過實驗團隊改編過的動物敘事,另一個版本為與動物敘事、環境認知無關的節選。實驗結果表明,被改編的動物敘事文本顯著改善了參與者對動物的態度,并在對實驗群體的追蹤下,發現人們在環境行動中更加愛護動物。也就是說,環境敘事文本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改變了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并作用到生態行動中。
經對比大量關于動物敘事與其它普通文本效用數據,實驗發現動物敘事的文本更能激發讀者的同情心并進行生態實踐。實驗性生態批評將敘事文本作為著重分析的對象,強調敘事移情的作用,倡導環境文學的敘事創作,尤其強調動物的苦難敘事。
實驗性生態批評主要集中在關于動物敘事的實驗研究中。馬萊茨基在關于“人對動物敘事文本的感受”的實驗中,經過數據分析后得出一個故事可以通過對動物角色的移情和關懷引起對動物態度改變的結論,[9]動物敘事能將移情作用到環境實際行動中,使人產生親近動物的驅動力,尤其是對于動物的苦痛敘事更能激發人們的同情感與環境想象。馬萊茨基在“小說對親近動物態度和行為的影響”的實驗中繼續了小說的現實敘事與虛構對讀者心理影響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即使簡短的動物虛構的文學作品也會對讀者對待動物的行為產生影響。[10]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證明了文學表征對于環境認知的作用。馬萊茨基推崇安娜·斯維爾(Anna Sewell)的著名作品《黑駿馬》,認為其對動物的敘事產生較大的生態效應。在“文學小說對動物福利態度的影響”的實驗中發現,無論讀者本人是否有養寵物經歷,“猴子受虐待”“屠殺鯨魚和海豚”等動物的苦難敘事都能夠使人們更加關愛動物,參與到生態實踐當中。[11]
動物敘事更好地證明了情感于人的認知的改變作用,馬萊茨基指出在關于動物敘事的實驗調查中觀察到的說服效果似乎是通過情感而不是理性的認知路線來實現的,[9]即認知的改變反映出來的是敘事移情的作用。移情并不是精神分析中簡單的或并不簡單的情感模擬或感同身受,在某種程度上涵蓋著識別與認知??贫髟趯Α皵⑹乱魄椤钡难哉f中指出“敘事移情的情感和認知兩個方面不能隔斷,作為一個過程,敘事和移情兩個方面都有”[12]。科恩區分了移情與同情的概念的不同,移情更側重的是認知和理解以及情感認同,自我與他者的界限不再明晰,而同情是在自我與他者界限分明的基礎上強調情感上的支持。[13]實驗性生態批評似乎更強調的是移情的作用,動物敘事與人移情作用的問卷是基于人類動物學研究中心開發的動物態度量表所設計的,在調查中,移情被分為同情、慈悲、心軟、溫暖、溫柔以及感動等向度。這也就啟示環境文學在寫作中充分應用科學知識,也要集中應用敘事的策略。通過對讀者移情的實驗調查,能更清楚地看到何種文本能產生更大的環境效應。這也意味著實驗性生態批評不僅關注讀者的認知,也對環境文本的創作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誠然,動物敘事文本取向的背后是生態行動產生的機制問題。考慮人們如何產生生態實踐的驅動力,首先必須改變人的環境認知。顯然,實驗性生態批評認識到生態文學與生態實踐隔了一層,沿襲了實用生態批評、認知生態批評對文學于環境認知的批評路線,重申文學闡釋于環境認知的重要性,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證明了環境認知的改變與生態行動的可能。面對環境危機,人們不去用實踐改變現狀往往是因為對環境的認知處于一個空白、麻木的狀態。實用生態批評家格倫·A.洛夫(Glen A.Love)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面對現實狀況,人們“無論是人為的災難還是自然的災難我們都感到麻木不仁”[14],更不用說去進行環境行動。生態批評家南希·伊斯特林(Nancy Easterlin)在環境認知的思考中進一步提出了認知生態批評概念。伊斯特林繼承了環境心理學中對環境的認知體系,認為要解決環境危機,使人參與到環保行動中,首先需要改變人對環境的認知。環境認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進化的角度看,這種在更大的整體中觀察不同實體的能力和分解過程的能力有助于分析和促進決策和行動”[15]。伊斯特林進一步關注到文學中的環境感知問題??梢哉f,文學的敘事都是作家對現實環境認知的一種體現,自然寫作的詩歌和散文證明了人對環境的敏感性,也反映了文化與自然分離這一認知進化的過程。美國生態批評家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提到“環境文學最終可能會對環境法律和政策以及日常行為產生影響,甚至會影響到人們的意識和行為”[1]351。文學生態批評的意義正是在于塑造我們的環境感知、認知,進而改變行為,使環境改善。
如果說認知生態批評只是從作家的角度認識到文學創作中的環境感知問題,那么實驗性生態批評則從普遍讀者接受的角度強調文學闡釋對于環境認知的重要性。讀者面對環境文本的閱讀體驗往往截然不同,必然導致生態認同的差異。且實驗中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熟悉特定的敘事形式、品味或生活經歷,這些因素產生了對焦點人物的強烈認同或與主題的共鳴。然而,環境文本一般都有其環境倫理的價值指向,這給讀者的環境意義闡釋提供了價值導向。實驗性生態批評將人對環境的感知基于文學文本、文字符碼對自然環境的表征之后,讀者通過文學闡釋間接經驗環境,將其環境認知置于環境想象的再體驗上。在某種意義上,實驗性生態批評將讀者的閱讀經驗進行普遍化研究,對文學的闡釋不再只是批評家的專利,肯定每一位讀者的環境認知觀、環境倫理觀、生態審美觀,每一位讀者在對環境認知中形成倫理觀,在證明文學的效用的同時,也讓其在闡釋中實現了環境認知,延伸了文學的社會意義。
生態批評本身具有實用主義傾向,實驗性生態批評是對無力的傳統批評話語的一種突破。它用社會實驗探究文學話語的意義和行動取向,以新的視角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文學文本與環境認知問題,為環境行為的重塑提供建設性建議。
生態批評在發展中遭遇到其自身的困境,在環境危機面前,話語批評顯示出它的無力感。威廉·梅杰(William Major)和安德魯·麥克穆里(Andrew McMurry)在《導論:生態批評的功能,或者說生態批評的好處是什么?》一文中,也思考了面對環境危機這樣迫切的境遇,生態批評在多大程度上能產生效果的問題。他認為很多西方生態批評家在環境運動實踐與理論話語生產之間協調共作,但是往往在鼓舞人心的話語轉變為認識到承諾的困難,陷入倫理的困境之中。[16]實際上,實用生態批評、認知生態批評、情感生態批評(Affective Ecocriticism)等學說雖然已經關注到了環境認知與行動問題,但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分析層面。S.K.羅比什(S.K.Robisch)認為從有些生態批評家們和環保主義者的言說消極反應來看,那種生態批評也可以被看作是反動的、夸大的、異端的。[17]這要求生態批評亟需要面對環境危機的現實進行理論言說,將生態批評的作用落實到環境行動上。
馬萊茨基在生態批評的實踐上有所突破。馬萊茨基自稱是一位新實用主義者,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杜威從信念到行動、詹姆斯善的信仰以及皮爾斯的協作、糾正主義思想,倡導生態批評家進行社會實踐。他認為生態批評家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要參與到社會的政治實踐中,用自己的社會實踐去進行環境行動。[18]其提出的實驗性生態批評是對傳統生態批評如何將環境問題落到實踐的困境的突圍,馬萊茨基提出:“實驗性生態批評讓我們從扶手椅中站起來,離開我們的研討室,環顧我們的環境現實,為如何改變環境現狀提供幫助”。[2]216在西方,將這種自然科學實證研究方法應用到環境文學的研究已成為一種新的跨學科研究形式,形成實驗生態批評的潮流。實驗性生態批評是對傳統生態批評研究的一個新的拓展,對環境行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實驗性生態批評在其發展初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實驗結果的預測指向、批評模式單一、分析不夠深入等。實驗性生態批評只是在文學效用的預測中證明了其效用,使得研究的創新性不高。大量的實驗分析使研究中很難分得清到底是實驗還是批評,具有不能比義之嫌,從而顯得批評模式較為單一,分析較為表面化。事實上,實驗為主的社會科學研究本身陷入自我闡釋和循環論證的困境當中。實驗性生態批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文學正名,給人們帶來生態改善的信心,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在于人們如何才能做一位生態文學讀者,以及環境認知到生態行動的多元機制還可能是什么。故實驗性生態批評在闡釋分析中,還需要進一步全面觀照生態效應機制的向度。
實驗性生態批評從社會實證、環境認知的角度探索如何獲得環境意識,發掘人進行生態行動的可能。尤其是關于動物敘事的實驗研究,讓讀者在經驗探究中看到敘事移情的重要作用,這對環境文學的創作、批評具有一定的啟示。可以說,實驗性生態批評作為一種新的生態批評范式,其話語對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實驗性生態批評只是眾多生態批評中的一類,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簡單說明文學的效用,它只是為生態批評的研究提供數據。馬萊茨基指出實驗性生態批評并不拘泥于文學的實證研究,“它不是科學主義,也不是實證主義”[2]220。實驗性生態批評的結論并不是精確和持久的,它只是作為多元批評方式而存在,作為生態批評理論的補充和拓展。未來生態批評還需要根據環境變化不斷進行社會實驗,建構適應環境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