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鑫源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東莞 523000)
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是一種融合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人本管理理念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它充分彰顯了信息時代的時代特色。當前,高校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意義重大,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規范管理流程。信息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滲透可規范人才引進、培訓與管理等各個流程,構建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運作體系,繼而改善管理質量。其次,提升管理效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與模式存在諸多缺陷,不利于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亟待優化革新。加強信息化建設有助于高校基于實際需求構建完善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體系,實現各項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繼而推動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提升。最后,降低管理成本。信息化管理規避了傳統封閉式管理的弊端,其不僅能提供更多的智能化管理服務,還能避免紙質材料資源的浪費,更好地節約與降低了人力、物力管理成本。
隨著高校逐年擴招,入學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對應的教職工人數也在逐漸攀升。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有256.67萬人,比上年增加7.92萬人,增長了3.18%;專任教師174.01萬人,比上年增加了6.74萬人,增長了4.03%。如此大的教職工數量對于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門是有巨大的挑戰性的,管理安排職工等各方面事務需要有完整的一體化系統,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在沿襲世紀初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為校內職工所詬病。況且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的部門眾多,如人力資源處、計劃財務處、科研處、組織部等等,而各部門之間容易形成環境閉環,看似在一個學校內,實則各行其是。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串聯起各部門,對校內人力資源規劃和管理、員工的薪酬及績效問題、晉升和培養等方面都能做到統合處理,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我國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基本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管理學轉化而來,因此高校制訂的人事管理規章仍然遵循前序,每年發布的相關規定都是在以往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可以說并無差別。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爆發,信息化物聯網時代的萬物互通互聯,集中體現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就需要專注人的需求:校區網絡的覆蓋、員工晉升的途徑、精神生活的需求等。另外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的制訂與時俱進還需要足夠的專業化,適當引入先進手段完善信息化基礎的建設,方能搭建合理的規章制度框架,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校內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與效率。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保障校內職工合法權利,打通人員向上晉升通道,提高員工的職業滿意度,增加內部向心力,從而最大釋放人力資源的活力,挖掘員工的潛力。但以目前高校所處境地來看,在教職工的晉升評級中,唯論文唯帽子行為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重科研而輕視教學活動,造成職工內部凝聚力低。特別是對于處于教學工作崗位的教師來說,獲得職業生涯滿足感降低,容易造成教學質量下降,工作態度消極和人際關系緊張的負面影響。因而,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重視人的培養與開發,提升職工內部的凝聚力,施以人性化管理,在多維度保證職工合理權利,消弭人際關系問題,方可實現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最優化。
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依然采用功能單一、運行穩定性差、不夠智能化的傳統管理系統,并未全面引入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再者,一些開發商在設計與研發管理系統時,往往是以各個組織或機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共性特點為參考,并未基于某一組織的實際需求進行個性化的人力資源系統架構與功能設計。在這種情況下,便很容易導致軟件開發與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實際需求貼合度不高。此外,部分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較高,應加強網絡安全維護,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國家大力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以及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遵循“傳統”發現痛點,才逐漸迫使高校意識到構建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重要性。在這一信息化系統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大數據可以為各部門所共享,解放人員平時處理各類事務性工作的大量時間,為部門之間通過溝通路徑,將人員招聘甄選、薪酬績效、考核評價、勞動合同、培訓開發、規劃發展等統合整理,納入人力資源信息化戰略管理,可以幫助未來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從信息化向智能化發展。
我國目前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道路上,高校逐年擴招,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相應的教職工人數也在逐漸增多,要安置數量如此之多的師生,因此高校分校區建設如火如荼,有的學校甚至有三四個校區,各校區之間相距較遠,這也就造成了高校組織的分化和人員結構的變動,信息傳遞受限,由此帶來跨校區管理的困難不言而喻。但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設施建設較全面,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也納入了信息化建設中,大數據的互聯互通,人員管理更加方便,校內信息化系統大平臺下各類管理資源部門共享,為多校區間人員管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當前,不局限于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高校在進行其他項目決策時依然可以利用教育大數據提前進行“模型推演”,對比不同方案,分析出方案間的優劣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持續影響如何,從而找出適宜方案,再進行人員表決,可以較大的提高決策的成功性。而以往的決策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甚至高校還需撥付經費來進行科學論證,專家辯論等,極大的耗費了高校的教育資源,也有損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將大數據作為決策參考,在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的同時還需關注數據的真實性及準確性,嚴格數據復核流程,把握數據來源記錄等方面,才能做好人力資源信息化。
前文已經提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眾多部門,從人員招聘到人員離職流程漫長,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下大部分高校中關于人力資源管理都有一套具體的程序。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有人事檔案管理、組織結構、勞動合同與社保管理、績效與薪酬管理、考勤管理、招聘與培訓、報表中心、預警功能、系統管理等,在信息化不完善的情況下,因為一項數據問題造成人事行政管理出現偏差從而重新進行核算的現象并不少見,工作人員怨聲載道,工作對象來回受折騰。但在信息化完善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則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預測、計算、智能核驗,節省時間,精簡高效,方便工作人員的管理,同時也為辦事人員提供便利。
國家在全社會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5G網絡、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在高校改革中也在不斷推進高校信息化網絡的構建,使得高校學者研究信息化問題的人數不斷增多,相對科研產出成果頗豐,人才培養也極為重視計算機等大數據專業的設立,與時俱進。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有了深刻的改變,決策層對于信息化改革出工出力,大部分高校每年都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投入大量經費,舉辦人力資源信息化會議,開辦相關論壇,訓練營培訓相關人員掌握人力資源信息化的技術。最重要的是轉變了服務對象的角度,就是以人為本,過去重視內部方便,而在人事信息化中逐漸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出發。
ERP系統實為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簡稱,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面向企業核心業務,整合企業的管理理念、工作流程、工作數據、人力物力資源、計算機軟硬件于一體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這一系統在企業的信息化發展上頗受追捧,而其優秀的運作機制和工作程序為企業提供了高效收益。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路徑中引入ERP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可以將各項人事工作數據信息進行集成化、規范化、整合化,實現高校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的及時、準確了解分析,獲得管理上的規范、高效。高校在完善人力資源信息化的途中,可以充分利用ERP信息技術開發建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在高校中完成人力資源規劃的輔助決策,對于校內人事調動、人崗匹配、升遷路徑、培訓計劃等可以制定出職務模型,針對個人提出相應培訓方案和發展建議;另外還可以進行人員成本分析,利用大數據進行人事細節分析和發展總評分析,對人員的選用保持合理成本,促進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高效率。
高校利用信息網絡搭建的優秀人才招聘平臺有別于傳統的人才招聘網站,根據高校自身需求定位高端人才的線上招聘平臺,以教學和科研項目對接、合作為主,在保證招聘人員信息真實可靠的基礎上,配合大數據信息分析系統,將高校與個人供需雙方的學歷、專業、人數、職位、經驗等需求進行自動匹配分析,擴大了高校人才招聘的信息渠道,同時為高校招聘高端人才提供了專業平臺,也盤活了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一體化。
高校落實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借助現代智能、功能齊全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完成。從該角度看,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是信息化建設的技術保障,是基礎設施,有著它,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才能更順利地推進。高校應有選擇性地摒棄以往傳統落后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加強與軟件開發商的合作,積極引入或自主開發符合自身特點的多功能信息化管理系統。
綜上所述,處在互聯網信息化大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要主動變革,不可隨波逐流,需掌握時代的主動權,發揮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能力,在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還需向信息智能化建設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