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黨校 林瑞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1]。“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原則,這是適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新發展階段和環境變化,戰勝我國新發展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帶來的各種困難、矛盾和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產業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穩步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產業要始終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不斷適應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在世界經濟轉型時期,我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促進經濟,適應我國經濟常態化發展的高度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新發展理念的聚合成就高質量發展[2]。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發展改革全過程”。
文化產業是文化和經濟相融合適應的重要產業形式,是我國文化煥發活力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源泉,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著促進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責任。產業升級一般指產業由低產值、低產能、分散化向高產值、高產能、結構化躍遷的過程。就文化產業來說,產業升級主要是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從單一屬性到多元化屬性、從依賴性到自主性的過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創意作為核心理念,以綠色化、數字化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完善產業鏈。
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創新、共享等理念相契合。基于新發展理念的文化產業應以創新理念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協調理念完善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以綠色理念規范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以開放理念活躍文化貿易進出口、以共享理念釋放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3]。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注重協調地域特色,要突出成都、重慶兩城的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重要經濟中心、文化中心、高品質宜居之地。成渝地區作為西部資源、人才、產業、資金等的集聚地,是我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強勁動力源泉,可以助力西部地區經濟轉型、推動西部地區高效率高質量發展。就文化產業來看,成都重點打造現代時尚、傳媒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大力培育支柱產業,建設骨干企業群,不斷加強數字文創跨越、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例如:打造天府文化產業生態圈,現已吸引騰訊王者榮耀電競平臺、網易數字產業基地、天象互動、西山居游戲創意公司等具有經濟潛力和發展活力的文化企業入駐。重慶依靠獨特的地形優勢打造“兩江四岸”文旅融合產業集群,建有南濱路國家文化示范園區、兩江新區數字出版基地、重慶原創音樂和藝術出版孵化中心。但是成渝地區文化產業仍然存在產業分布不合理、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產業聯動性不強以及消費市場不平衡等問題。首先,成渝兩地的文化產業多集中在核心城區,未帶動四川重慶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文化產業布局。其次,文化企業多為中小企業,未能形成具有川渝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集群;數字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產業較少,不能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帶動經濟發展。再次,成渝兩地以及成渝周邊市、區未形成文化產業聯動發展,未能構建以影視出版、文化旅游、公益美術等為主的從創意到制造再到消費的完整產業鏈,導致成渝地區文化產業結構不優,很難形成發展合力,文化產業鏈有待完善。
推動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新舊產能交替,完成轉型升級就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導,要堅持創新理念提升產業原動力、堅持協調理念優化產業布局、堅持開放理念激發產業活力、堅持綠色理念健全產業體系、堅持共享理念提高產業普惠性。體系化、科學化地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用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型新興產業的必由之路。重慶與成都的文化產業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衍生出新的產業業態、激發出新的發展活力,努力推動文創產業、網絡信息、文化旅游、影視文化產業實現科技化、現代化轉型。一是要增加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元素。加大對數字閱讀、VR游戲、全息影像新業態的培育,例如:建立線上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峽博物館,在博物館中設置全息影像表演、VR實景互動影院等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功能區;利用手機多媒體等渠道,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虛擬消費帶動文化產業向數字化轉型。例如:成都要繼續發揮騰訊旗下天美工作室開發制作的具有極強影響力、輻射力的游戲王者榮耀對于文化產業的積極作用,在游戲人物皮膚、線上賽事等方面加入具有成渝特色的文化元素,加大文化產業宣傳力度;重慶在“網紅城市”的基礎上繼續吸引如《刺殺小說家》《沉默的真相》《少年的你》等優秀影視劇來渝拍攝,與電影制作方一起合作推出具有川渝特色的電影周邊產品和虛擬產品,以增加重慶影視業和文旅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壯大文化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體系。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鼓勵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文化產業的建設,建設以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究基地。例如:建設電子科技大學和四川美術學院為主體的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研究基地,從源頭解決成渝兩地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三是開發帶動成都、重慶周邊區域激發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活力。成都和重慶主城區資源較為集中,發展文化產業的動力較強,但是其他市區縣的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足,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傳統。因此,要深入挖掘成都、重慶周邊區域的科技創新資源,依據每個地區的不同特點,利用本地區科技優勢,突破地域限制,片區化、體系化創新文化產業,探索新發展模式。成都和重慶的文化企業要進一步與安岳、資陽、遂寧、潼南、大足、綦江、永川等市區形成項目合作和聯合經營的聯動模式,實現成都重慶周邊區域文化產業互相促進、合作共贏,不斷縮小區域間文化產業差距,實現共創共新的文化產業集群。
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同化、區域聯動性不夠以及缺乏協調發展政策引導等問題。因此,“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發展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導,整合各方資源,改變以往分散化、同質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一是促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內城市聯動發展。成渝兩地有關政府應制定協調成渝兩地文化產業的整體規劃,引導文化產業相似的地區實現聯動式發展,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例如重慶永川、梁平、四川大竹都具有豐富的竹資源和深厚的竹文化,并且永川竹山茶海曾作為電影《十面埋伏》的取景地在影視文化產業具有較好的基礎;梁平則依靠百里竹海建有“獵神居”民宿群,休閑文化資源豐富,但存在發展模式單一、產業內容同質化等問題。應以協調理念為引導,聯合永川、梁平、大竹等地建設竹文化產業集群,整合旅游路線,規劃集影視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精品文旅路線,促進各區域文化產業聯動發展。二是打破行政壁壘,加強成渝地區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政策引導。雖然“成渝雙城經濟圈”強調成都、重慶要協同發展,成都、重慶周邊區域要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但由于四川、重慶行政區劃不同,兩地沒有統一的規劃、法規來規范文化產業發展。因此,成渝兩地要在中央戰略政策基礎上,成立成渝地域產業發展決策協作機構,加強對成渝兩地產業相關政策的研究。以即將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為契機,為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提供合理的頂層設計,從制度環境層面打破阻礙文化產業要素流動的壁壘,促進文化產業相關資源的配置優化。
開放是激發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創造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4]。成渝地區位于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聯結點上。同時,成都、重慶開行的中歐班列是國內運輸貨值最大、輻射范圍最廣、產業帶動最強的兩大中歐班列,成渝地區在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為大背景的對外開放進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區文化產業轉型一方面要突破巴蜀文化體系,融合借鑒國內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產業對外影響力,拓寬產業鏈,創造具有成渝文化特色的國際化產品。一是文化產業出口進口“雙駕齊驅”共同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要擴大文化產品的銷售范圍,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速,提高文化企業的國際視野和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例如,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王者榮耀職業聯賽成都西部賽區、重慶忠縣電競學院的基礎上形成發展合力,通過舉辦國際賽事、加強國內外電競選手的交流培訓,選派成都AG俱樂部、重慶QGhappy等知名俱樂部參加在國外舉辦的賽事、出口電競相關周邊產品,加快構建全鏈條電競產業生態,提高文化產業國際化水平。二是加大重要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充分發揮峨眉電影制片廠、網易成都數字產業基地、重慶西部影視城等企業的廣泛影響力和產業帶動作用,向外拓展產業鏈,在創意研發方面積極引入國際人才,同時帶動毗鄰區域文化產業組團式發展。既要注重培育大企業,增加國際競爭力,同時大企業要扶持小企業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完善對外貿易渠道,促進創意產品研發,不斷形成文化產業對外貿易規模經濟。
2017年5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件強調,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成渝地區發展綠色文化產業首先要健全產業綠色發展體系,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將以往成渝地區實體化、分散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數字化、體系化的發展模式。依托西部科學城、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以及成都天府新區“瞪羚谷”數字文創企業園建立成渝地區文化產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聯盟,推動成渝地區文化產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具有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的文化產品。其次,政府要以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相結合的協調理念為引導,將綠色發展納入中小文化企業發展規劃,建立文化企業評判體系,將綠色發展納入企業設立評判標準,加大評判標準中社會效益的比重,重點考量文化企業建立后對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文化產業也是以本地文化為基礎進行發展的。成渝地區文化雖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同時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要建立文化交流平臺,利用西部動漫展、智博會等平臺交流共享文化產業建設經驗,同時依托成都、重慶兩地距離較近、交通便利等優勢共享文化資源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建立大足石刻、安岳石刻、樂山大佛等造像文旅長廊,改變以往本地化的發展方式,打造精品文旅路線,共享信息、游客資源以及文化產品銷售平臺,合力打造集約化發展平臺。同時注重成渝地區文化產業與周邊省市的共享發展,建立都江堰和湖北宜昌三峽大壩古今水利文化游學聯線,兩地政府積極宣傳引導,吸引中小學、歷史文化愛好者群體參觀學習,同時開發與都江堰和三峽大壩相關的文化產品;加快川東、渝西文化產業合作平臺,開拓文化新業態,努力開發和弘揚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揮鯉魚燈、自貢花燈、川劇等傳統文化技藝的經濟效益,著力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要準確、完整全面的貫徹。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升級轉型就要始終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充分利用成渝兩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基礎,以成都和重慶為核心,帶動毗鄰市區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兩地政府應充分利用“成渝雙城經濟圈”這一重大戰略契機,注重文化產業社會、經濟雙重效應,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同時,實現成渝地區產業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