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商學院 袁玉媚,陳麗,周心妍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2013年,民政部、財政部在《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聯動服務機制,探索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機制。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要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完善社區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
“四點半課堂”是指以社區為依托,利用社區已有的活動場所和人員條件,在放學后的4:30—6:00之間,把社區里一些因為家長工作而沒有人看管的孩子組織起來,集中進行學業、心理、行為上的輔導。[1]當前,“四點半課堂”仍屬于社區基于對4:30放學的小學生安全健康考慮而提供免費學習、娛樂的托管服務。隨著“四點半課堂”項目在全國各地的不斷推廣,項目在運行過程中的實踐困境日益顯現。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以三社聯動的視角重新審視社區“四點半課堂”的運作模式,結合對揚州市DL社區、LF社區和FHQ社區的實地調研,分析其運行現狀,提出治理建議,以有效提升“四點半課堂”項目的運作效能與社會效益。
筆者在揚州市DL社區、LF社區和FHQ社區分別進行了實地調研。由于LF社區和FHQ社區都與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以下簡稱揚大社發青協)合作開展“四點半課堂”項目,因此,從三社聯動的視角來看,本文將三個社區的“四點半課堂”運作模式分為兩種類別。
第一種模式如圖1所示,DL社區發揮主導作用,與企業進行合作,負責社區志愿者和學員的招募。

圖 1 第一種模式
第二種模式如圖2所示,LF社區和FHQ社區與揚大社發青協(社會組織)進行合作,由揚大社發青協進行志愿者的招募,而社區負責學員的招募。

圖 2 第二種模式
具體來說,這三個社區的“四點半課堂”項目運作機制都是以社區為平臺實現志愿者和有需求的居民之間的聯結,社區在其中的定位和提供的資源大體相同,社區主要提供場地以及志愿者來往路費的資金支持。就人才支撐而言,DL社區以社區志愿者和課外輔導機構的老師為人才支撐,而LF社區和FHQ社區則是以揚大社發青協的志愿者為人才支撐。
就以上兩種“四點半課堂”模式而言,在實踐過程中各有利弊,在不同的現實情況下有不同的實踐價值,下面對兩種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分別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
1.社區任務較為繁重
在這種模式中,社區不僅要充當平臺角色,負責與不同主體進行聯系,尋求合作,還要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與規劃,授課人員的排班與管理,提供場地與經費支持以及項目監管,社區承擔的工作過多,其行政負擔過重。
2.與企業合作有難度
由于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從而進行生產經營,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目前,我國愿意與社區合作進行公益服務的企業只有少數,這種合作模式難以大規模推廣。
1.課堂內容單一
高校志愿類社團往往缺乏專業性,嚴重限制其提供社區服務的多樣性與專業度。LF社區和FHQ社區“四點半課堂”的教學人員都是由揚大社發青協的志愿者擔任,而志愿者缺乏相應的專業素養和相關培訓,直接限制了“四點半課堂”的課堂內容,導致社區無法向居民提供例如繪畫、圍棋、象棋等專業興趣類服務項目,目前只能集中于提供學業的課后輔導。
2.高校社團服務的社區有限
關于如何選擇合作社區,據負責人介紹,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考量:一是受眾即需要幫助的孩子數量,二是學校與社區的距離,三是社區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由于自身規模和經費的限制,高校志愿類社團往往只能在學校附近的社區提供服務,社會服務輻射范圍較小。例如,揚大社發青協今年只在LF和FHQ兩個社區開展活動。
3.社團與社區的聯動成本較高
由于高校志愿類社團和社區都有相對封閉性,兩者之間的聯動合作需要花費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此外,高校社團組織上和人員上的“年輕”會讓社區對其服務能力產生一定質疑,增加聯動難度。本文實踐案例中,由于社發青協在社區之間良好的信譽以及往年積累下的人力資源,才使得其社團與社區之間的聯系較為通暢。
1.經費供給不足
無論在哪種模式下,活動經費都是直接決定“四點半課堂”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八狞c半課堂”項目的開支主要用于活動用品、志愿者路費以及宣傳物品等材料的購買。足夠的經費是“四點半課堂”順利開展的基礎,經費不足會直接影響課堂硬件設施的購買與升級,在某種程度上降低課堂活動效果,不利于“四點半課堂”在實施過程中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在本文案例中,DL社區承擔整個“四點半課堂”的項目經費,從而必須依賴政府的財政補貼。而在第二種模式下,除了LF社區和FHQ社區本身,揚大社發青協也能承擔一部分項目經費。據了解,作為高校社團,每個社團在運營過程中都是需要經費的,經費由團委進行報銷。就“四點半課堂”而言,他們把一個長期(一學年)的周末拓展活動,分解成幾個小活動,經費由團委報銷。然而,社團的經費畢竟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撐給學員提供專業和豐富的教學活動,課堂硬件設施的購買等還是要依賴政府的財政補貼。
由于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目前大多數“四點半課堂”沒有財政來源,經費不足將直接導致無法采購上課所需的課堂活動用品,從而影響課堂整體的教學活動水平、受教育者的學習效果乃至“四點半課堂”的發展前景。
2.活動場地受限
“四點半課堂”因其“課堂”的性質,需要一個環境相對安靜,場地開闊,適合教師、學生、家長三者進行互動的場所。然而,實地考察結果顯示,很多社區并沒有為“四點半課堂”開設專門的活動教室,大多只是將閑置的居民活動室或者老年棋牌室作為臨時的活動空間。由于活動場地自身條件的限制,其大小、設施設備等都無法滿足“四點半課堂”的活動需求。與此同時,長期占用居民活動室也會加劇居民的內部矛盾,給“四點半課堂”的正常運行帶來了很大不便。
3.項目運行權責不清
“四點半課堂”項目的實施需要法律和政策上的明確與保護,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以及制度建設的不完善,導致參與的青少年在安全和權益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隱患,亟待解決。由于在法律層面上未明確規定相關的責任承擔者,青少年的安全缺乏相應的保障。特別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如果發生了學生意外受傷等不可控事件,責任歸屬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都嚴重阻礙了“四點半課堂”的健康發展。
一些社區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直接限制了“四點半課堂”的學員數量。據LF社區負責人介紹,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學生并不是在全社區公開招募,也不接受家長聯系社區的委托,而是負責人單向聯系學生家長,這些學生家長的身份條件也是受到一定的框架限制的,即必須是雙職工家庭、單親家庭、或者是外來務工等特殊貧困家庭。社區負責人認為,社區秉持著公益性的態度以及因自身條件有限,只能負責小范圍的托管。社區主張的是無償輔導及托管,孩子的數量越多管理就越難,安全問題也很難進行責任劃分。
“如何讓各個主體健全成長,才是聯動的根本前提,能培育多少真正的‘社’是聯動機制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2]。因此,從三社聯動的視角看,各類主體的培育,對提升“四點半課堂”項目質量,解決“四點半課堂”實踐中的現實困境有著重要意義。
“四點半課堂”項目作為面向社區青少年提供托管和學業輔導的公益項目,需要有一定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人才作為支撐,高校志愿類社團因其特性優勢,在提供此類社會服務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以下是具體的培育與建設措施。
1.對志愿類社團進行專業化建設
高校志愿服務類社團可以根據不同的服務需求招募專業人才,相較于社會上的志愿組織,大學社團更易于聚集相同興趣的人才。此外,大學生志愿者普遍具有素質高、年齡小、積極有活力等優勢,在學校團委的監督下也更易于監管。
與此同時,高校應對校內志愿服務類型的社團進行積極的培訓和監管,對社團內部參與志愿服務的成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和目標管理。通過提高志愿服務者的技能水平。增強成員之間的協作互動,以及相關資料的提前告知,讓志愿者更加了解活動內容和活動對象,順利開展活動。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可以按照其不同特點提供專業化特色服務,以此來滿足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
2.加強與興趣類等其他社團的合作
基于實踐需求,志愿類社團往往需要提供專業性人才。例如,社區在“四點半課堂”項目中希望向居民提供諸如繪畫、圍棋、象棋等專業興趣類服務項目,與繪畫社、圍棋社等興趣類的社團合作可以有效解決高校志愿類社團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在實際運作中,志愿類社團需要找到與興趣類等其他社團的利益共通點,激勵其他社團與自身的合作。
“讓各個‘社’相互連結并產生參與社區共同治理的積極行動是三社聯動機制的核心要義”[2]。因此,提升“四點半課堂”項目質量的核心是加強各個主體之間聯動機制的建設。
就“四點半課堂”項目而言,社區由于其發揮的特殊作用和承擔的特殊角色,應在聯動機制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普及,社區可以積極探索建設相關數字化平臺,擔當社會組織、企業與社區溝通交流的橋梁,實現不同信息資源的流動,減少聯動成本,提高聯動效率。例如,社區可以在平臺上發布“四點半課堂”的學生數量、人才需求及相關項目負責人的聯系方式,有意向的企業與社會組織可以直接與負責人聯系溝通,介紹雙方資源,協商合作。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將兒童課后照顧服務——“四點半課堂”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并完善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只有在法律上明確責任主體,開展有效的責任監督,才能真正推動并完善“四點半課堂”的健康發展。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政策上的支持,社區才有運用財政補貼解決經費問題和場地問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