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兵,張 健,馬文博,李婷文,蔡 峰
(1.韓國群山大學體育學院,全羅北道群山市54150;2.閩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南師范大學農村體育發展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4.韓國昌原大學體育學院,昌原市51140;5.廣東科技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廣東東莞 523083)
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會產生特定的事物和文化,事物與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也總是伴隨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身的生存狀態,以使自身在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延存.傳統武術是我國典型的民族傳統文化,其最初是形成并發展于封建傳統社會的鄉村民間.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結構的變遷使傳統武術失去其可依附的生存環境,為使自身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賡續生存,傳統武術逐步走向以表演、養生等價值為主導的方向.傳統武術本質價值的迷失使自身在當今社會陷于“不能打”的尷尬窘境,最為典型的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間的對決是2017 年徐曉東與魏雷之戰,此戰直接暴露了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弱化,到2020 年5 月的馬保國被暴打,關于傳統武術“不堪一擊”“假大師”“花拳繡腿”等輿論更是把傳統武術技擊能力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不僅影響到傳統武術自身的發展和國人的文化自信心,還緊密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于此,本文從社會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的視角入手,分析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弱化過程和技擊能力再現面臨的困境,對重新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傳統武術技擊文化體系和傳統武術技擊能力再現的路徑加以探究.
要探究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首先要搞清楚武術是什么,對于“武術是什么”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中國武術教程》定義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1].當今武術研究學者也對于武術的概念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徐偉軍[2]認為武術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動作為基本內容,以拳種方式傳習,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技擊類體育項目;高亮[3]認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散手、推手、散兵及功法等一系列鍛煉方式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楊建營[4]認為武術是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徒手和持械為運動形式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體運動文化.綜上,可將傳統武術定義為:產生于傳統封建社會的鄉村民間,以技擊為本質功能,兼有表演、健身等多種功能的傳統體育項目.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學者在定義傳統武術的概念時,認為傳統武術具有技擊功能,另外,還有一大部分學者認為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是傳統武術的首要功能.邱丕相[5]認為武術以技擊為主要內容,表達了它的本質屬性,無論是套路還是格斗,都離不開攻防技擊.武術以人為載體,以技擊為其本質,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6].王崗[7]認為以技擊為核心的武術具備“打”的功能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發生變遷,“武術從以技擊為主要目的的技擊術向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健身術轉化”[8],使得如今“傳統武術技擊弱化的跡象已經形成”[9].
傳統武術最初誕生于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成形并豐富于戰亂頻發的封建傳統社會.在上千年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受道家、儒家、法家、兵家、醫家等不同流派文化的熏陶,傳統武術融各家文化之長,集各家文化之精華,形成獨樹一幟的武文化.武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其技擊文化使得傳統武術在兵荒馬亂的冷兵器時代能夠延續不絕,并被不斷加以豐富完善,在清朝時期其理論水平、技擊套路之完善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因而其技擊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徒手搏擊的武術形式絕非僅是近現代武術發展的產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10].在原始社會,原始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極為惡劣的,為了生存,他們不僅要面對寒流、山洪、地震等自然災害,還要捕食、對抗猛獸,抵御外族侵襲,在此種環境下,衍生出摸爬滾翻、拳打腳踢等各種身體動作,形成了傳統武術動作的基本雛形.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人類逐漸使用語言、文字,到之后的封建社會,傳統武術得到極大的豐富與提升,由簡單的單個動作逐漸過渡到連接成串的動作套路,并逐漸形成體系.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使得統治者權欲熏心,為維護自身的統治權力,使自己能夠大權獨攬,他們不僅要對抗外國的入侵,還要鎮壓國內的反對者,因而使得社會環境經常處于戰亂不斷、萑苻遍野的動蕩狀態,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大到從軍護國,小到保家護院,都需要自身擁有一定的技擊對抗能力,才能達到保家衛國的目的.正是因為尋常生活中的生存需求,傳統武術在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被不斷地完善發展,并形成理論與實踐較為完善的武術體系.由此可見,“傳統武術的內核是技擊,技擊是古人為求取生存而在生產、生活、自衛及戰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搏擊經驗”[9].
武術的技擊能力自清末開始就已逐漸弱化,時至今日,這一現象依然沒有停止.[11]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封建王朝統治下以農耕為主的傳統社會逐漸被打破,1840 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結構被徹底推翻,逐步轉向農業、工業、金融、服務業等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是與國際化接軌,社會環境由以前的兵連禍結、戎馬生郊轉為當今的國安邦定、民安物阜,加上現今法律制度的完善,人們不再依靠武力解決問題,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在當今的法治社會顯得有些雞肋,即使是身懷絕技也不能輕易與人交手.現今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傳統武術失去其可以依附的生存環境,為了適應當今新的社會環境,不得不向著表演、健身、養生等附屬功能的方向發展,致使其技擊能力被大大削弱,逐步淪為大眾眼中的“傳統武術只是能看不能用的花拳繡腿”,使能打實用的傳統武術轉為電視、電影中飛檐走壁、隔空點穴的神話.
“人類正是為了滿足自衛的需求創作并發展了武技,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即使在生產力已相當發展的時代,這種武技只要還能滿足自衛的需要,只要它還能作為人類自衛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要繼續存在并發展.”[12]然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社會環境穩定發展,法律制度逐步健全,人們的生活幸福安康,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肢體沖突的發生率越來越低,人們再也不用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而去學習自衛技術,傳統武術發展到現今社會,其技擊功能好像成為可有可無的“雞肋功能”,即使是人們學到了能夠用來實戰的技擊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用武之地,并且對人們的生活走向幸福美好也沒有什么作用,由此導致現今的習武者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
現今傳統武術習練者中,真正具有實戰能力的人存在于少數開武館的教練和民間年齡較大的部分老一輩傳統武術習練者中,普通年輕傳統武術習練者中,也只有極少數人具有實戰能力,大部分習練傳統武術的人都是以健身為目的,并且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實戰能力,另外,像雷雷和馬保國這樣的“大師”也是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實戰能力的人一般都有較高的武德,行事比較謙虛內斂,不去刻意炫耀自己,只是把武術作為自身的愛好,以此來修身養性,從而提升自身,使自己的人生達到更高的境界.而現在很多所謂的“大師”自己本沒有多大能力,卻借著傳統武術的名聲來刻意宣傳、粉飾自己,妄圖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到最后不僅自己落得個“身敗名裂”,還污化了傳統武術的名聲,雷雷和馬保國就是典型的案例.
現今社會中的傳統武術技擊能力弱化已成現實,我們無須辯解.另外,我們以后無須再質疑傳統武術的技擊能力之強,只是到了現今社會新環境中,其技擊能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無法展現而已.我們現在最大的任務是要找出傳統武術技擊能力弱化的原因并加以解決,以使傳統武術技擊能力重回巔峰.
人的行為不能用他們的思維來解釋,而應當用他們的需要來解釋,需要必然要導致行動.[13]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體現與傳承是通過人來實現的,人是傳統武術的載體,人的需求直接決定了武術價值的發展取向.傳統武術有著多元功能價值,但對于許多武術家來說,技擊格斗能力一直被認為是傳統武術最重要的功能[14],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傳統武術載體的人,對于傳統武術的價值需求也在發生徹底的改變.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物質相對充裕的和諧社會,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且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由以前的追求溫飽需求到現在的追求精神上滿足的需求,對于傳統武術價值的追求也從以前的技擊轉向現今的表演、養生等.如今很多武術科研學者,對于當今傳統武術的文化研究極為推崇,深入挖掘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儒家、兵家、醫家等文化思想,而對于傳統武術技擊文化的研究者寥若晨星.同時,武術競賽的要求使得武術向競技運動靠攏,追求高、難、新、美[15],使得武術運動員只注重動作的觀賞性價值,喪失了對武術技擊價值的追求.而對于普通的傳統武術習練者,大多都為追求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痛苦,以追求健身養生為主要目的;另外,當今很多傳統武術圈內評價一個人拳練的好壞,主要看的是其套路演練的漂亮、順暢程度,而不是像以前的兩人之間進行身體對抗,沒有太多規則的較技,唯以最終輸贏判定兩人功夫孰深孰淺.顯而易見,因人們對傳統武術價值需求的轉移,評價其好壞的標準也已發生質變,人們對于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追求也逐漸消逝.
技擊意識對于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技擊意識是指習武者在練習所學拳術時,腦海中能假想出一名敵人正與自己較技,模擬實戰時可能出現的場景,并運用自己所學招式加以應對,以提升自身在實戰中的技擊能力.在技擊意識的長期引領下,習武者在遇到危險時,其所練招式會像本能反應一樣,自然而然的使用出來,以達到保護自身的功用.古時師傅在傳授弟子技藝時,先教武術的動作,待弟子將動作練熟之后,就開始要求弟子在練習動作時帶上攻防意識,不管是單練還是對練,都要帶著攻防意識去練,如只按設定好的套路去練習,沒有技擊意識的引領,對于真實臨陣對打能力的提升不會有太大幫助,因而古時傳統武術習練者的技擊意識是非常強的.而今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現今穩定的社會環境對于傳統武術技擊功能的需求逐步降低,傳統武術習練者的技擊意識也隨之呈滑坡趨勢,特別是受競技武術表演性的影響,傳統武術的發展也開始向著華麗的表演方向轉移.很多師傅在傳藝時也將重點轉移到了動作的漂亮與否上,缺失了對于動作技擊功能的講解,即使有少數師傅在傳藝時將動作的技擊功能講給弟子,但弟子只是知道了理論上的用法,沒能在技擊意識的指引下去重復練習,因而其所學技術在真正對戰時無法發揮出作用.如今很多六七十歲的老拳師都是練了一輩子拳,一輩子沒有跟人交過手,僅僅是把傳統武術的動作套路學了下來,無法在給弟子授藝時講授技擊意識及對戰經驗,年輕的練拳者技擊意識更是淺薄.武術練習人口基數較大的高校中,體育學院的教師在平時的武術教學中也是以教動作為主,很少有教師為學生講解武術動作的攻防技擊功能.缺失技擊意識的傳統武術是無根之木,難以在當今社會立足傳承,更無法呈現其技擊魅力.
武術技擊的展現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一旦其生存環境發生變化,技擊也就失去了理想的表現環境[16].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環境不斷向著文明化和法制健全化發展,古時兵荒馬亂的動蕩社會被如今安定祥和的文明法制社會所取代,傳統武術技擊功能的展現在很大程度上遭受限制,失去其所用武之地.人類正是為了滿足自衛的需要創造并發展了武技,這種武技只要還能滿足自衛的需要,只要它還能作為人類自衛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要繼續存在并發展[12].在冷兵器時代,人們依靠武術的技擊功能來維持生計的現象比比皆是,如鏢局中的鏢師、達官貴人的貼身護衛、戰場上的將軍士兵、抗擊土匪的民兵等等,在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中,沒有比對手高超的技擊能力就無法生存到最后.傳統社會里,政府在地方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紳士,然而地方紳士管理職能的順利實施卻離不開武術精英的大力支持[17],古時的武術精英常常受到衙門的青睞,衙門捉拿盜匪、維護社會安定等都需要身強體壯、功夫深厚者來實施,而武術精英就成為衙門的首選目標,幫助衙門緝拿匪徒還會得到衙門的賞錢,表現突出者還有可能直接進入衙門任職.傳統社會的行政權力僅分配到縣一級,縣級往下的社會管理則主要依靠社會精英領導下的村民自治[18],此時,那些練武人因擁有忠君愛國、尊師重道、見義勇為等優良品質,往往成為平民推崇的精英,練武人也發揮出其在社會中的重要引領作用.而在現今穩定和諧的社會中,人類文明在不斷提升,人與人之間發生肢體沖突的幾率大大降低,再加上逐漸健全的法律制度的保護、社會治安的增強,通過武術的技擊功能來維持自身生存的情況幾乎是銷聲匿跡,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失去其用武之地.技擊大環境的消逝,使得傳統武術自身的技擊能力難以再現.
道德根文化是指2500年以前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和老子的道德文化[19].后世的各種文化皆由此為根而產生,所以稱之為根文化.武術從產生之日起,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磨礪,漸漸地融入了“儒、釋、道”文化的精髓[6],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成分,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改變,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漸降低.1840 年鴉片戰爭之后,我國的國門被徹底打開,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國家洋槍洋炮勢不可當的入侵,傳統武術毫無還手之力,武術文化中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早已被世人拋在腦后.清朝末期,“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的提出,更是讓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武術徹底失去信心,作為國家選拔武術人才的武舉制度因選拔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新時代戰場上的作戰需求,在1901 年被廢除.傳統武術歷經民國—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時期,在不同時期也經歷了興盛與衰落.在當今社會,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為主體的西方體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強勢傳播,造成了各民族體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短缺,從而影響了世界民族體育多元的發展,致使某些民族體育文化面臨生存危機[20].受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本土體育文化本就岌岌可危,加之國人對傳統文化自信的缺失,崇洋媚外現象有所抬頭,直接造成傳統武術受體數量的銳減,使得在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傳統武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舉步維艱,難以發揚其蘊含的傳統文化,更難以展現其技擊魅力.
“作為中國文化符號以及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體現的是中國優良傳統的文化屬性與文化內涵.”[21]傳統武術技擊文化自醒要求傳統武術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強勢外來文化對自身的沖擊時,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清醒地對自己進行定位.傳統武術的技擊性之強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輝煌戰績早已停留在文獻的記載以及前輩們口述史中.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現代人們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即使練武也只是練練動作,真正下功夫練拳并且能練出功夫的人鳳毛麟角,使得現今傳統武術傳承者的技擊能力一落千丈.也有武術愛好者幻想著自己能練成電影、電視劇中拍攝的“踏雪無痕”“飛檐走壁”等功夫,但在平時的練習中卻不能下苦功夫,造成自身在現實中面對其他武技選手的挑戰時顯得不堪一擊,傳統武術傳承者技擊能力的弱化,造成當今人們認為傳統武術的技擊性只是“烏托邦”的現狀.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今社會中,文化信息的交流變得通暢便捷,人們可以迅速獲取傳統武術的相關信息,傳統武術必須坦然接受當今自身技擊能力弱化的現實,不可對這一現實進行包藏粉飾,需重新認識自身,重新為自身定位,對于強勢的外來文化必須認同,并以豁達的胸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不能一味以自我為主、唯我為優向外來文化展示“閉關鎖國”的態勢,需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不同文化,求同存異,同時向世界文化展示自身優秀的一面,增強同外來文化的交流.傳統武術只有清醒的認識自身的優劣,正確為自身定位,方能使其技擊能力再現輝煌.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22].傳統武術技擊文化自覺應是明白其技擊性最初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在當今社會中其自身所面臨的問題、今后的發展趨向,以及其在現今社會中能發揮的主要作用,并據此為自身制定規劃,尋找能使自身永續發展的路徑.社會的變遷使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特別是如今很多練習傳統武術者實戰能力的下降,使得人們對傳統武術的技擊性持懷疑態度,認為傳統武術只是達官貴人閑暇時間用來修身養性、消磨時間的有錢人的消遣活動.有研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傳統武術習練者自身,如今大多數傳統武術習練者對于傳統武術技擊性的認識存在片面性,認為武術是用來防身、打架、殺人的技術,對傳統武術技擊性的理解只停留在“打”的層面上,而不能認知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傳統武術的技擊性是原始社會人們為應對自然災害及猛獸、外族攻擊以致到后期文明社會中的戰爭而逐漸積累形成的一系列蘊含傳統文化的動作套路,后來能夠發展到“止戈為武”的文明層次,它反映出了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技擊性已經成為包涵多層面內容的技擊文化.我們不能再單純地認為武術就是用來“打”的,更應深深體會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技擊價值對現今社會的作用.技擊文化自覺是傳統武術順應時代發展和使傳統武術在高度文明的當今社會永續傳承的根本.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3].傳統武術技擊文化自信是對自身的能力、理論、信念等發自內心的信任、尊敬和珍惜,是一種自覺的心理認同、信念的堅定,不以外來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轉移的文化心態.傳統武術的技擊能力無可置疑,只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其原本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其技擊能力在適應過渡期暫時呈現弱化的現象.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高度發達的網絡媒體使得信息的傳播迅速而便捷,傳統武術的負面新聞也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拿來取樂的笑柄,再加上少部分國人對外來文化呈現出的崇洋媚外的心態,傳統武術必須正確看待自身,對待不同文化持包容態度的同時,還需以積極的態度充分的肯定自己,吸取其他文化的優勢,發現自身在當今社會的弱勢和不足,摒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糟粕部分,使自身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傳統武術的技擊文化是傳統武術文化體系中值得發揚的優秀成分,需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自身的技擊實力,并以堅守自身的技擊性為基本原則,探尋新時代可行的傳承路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傳統武術必須發揚自身的優勢部分,才能使自身在時代的發展中源遠流長,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自身的技擊能力.
一百年前的人們認為,中國近代的失敗,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失敗,中國社會的危機,歸根到底是文化危機,而中國社會的重建,歸根到底是文化的重建.[24“]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以和諧為主線,突出集體,追求‘身心和諧、際和諧、天人和諧’的文化樣式”[25],傳統武術在尋找適應現今社會生存方式的過程中,不斷舍棄自身本質價值,向著符合社會需求的養生、健身等價值方向發展.時至今日,傳統武術技擊功能已被大量舍棄,很多傳統武術傳承者在授拳過程中直接舍棄了攻防教學,只一味進行動作套路的講授,要求練習者把動作練的流暢、規范即可,致使習武者的技擊能力呈現出一代不如一代的現狀.武術的發展需要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摒棄糟粕、汲取營養,這樣才能長久、健康的發展[26],傳統武術要想使自身的技擊能力重登高峰,必須對自身的技擊文化體系進行重建,重拾那些被遺棄的技擊教學及技擊功法,重新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技擊文化體系.傳統武術技擊文化體系的重建需從轉變思維和實踐兩方面著手.轉變思維上,要堅定不移地相信傳統武術的技擊性,改變評價練武者功夫好壞的評價標準,不能被競技武術唯套路的評價形式帶偏.在實踐中,傳統武術技擊文化在自身方面,一是要在傳承中,以技擊性為主,表演、健身等功能為輔;二是要借鑒和吸收西方體育以競爭為核心的精神價值[27],增加比賽、對練等,使平時練習的技擊招式學以致用,以提升傳統武術練習者的興趣和成就感.傳統武術技擊文化在對外方面,一是要對國內的其他門派或拳種摒棄門戶之見和優劣之分,做到互相交流,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和合共進;二是要對于外來技擊文化摒棄“閉關鎖國”的思想,敞開心扉多與之交流,秉持包容的心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自身增補新時代的新鮮血液.
事物或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的改變會使其生存面臨危機,若要使其在新的環境中繼續生存,自身必須進行改變,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的變遷,使“中國目前正處于一個不同文化觀念相互沖突、不同思想體系相互匯流、不同社會形態相互交錯的時代”[28],在傳統農耕社會中發展起來的傳統武術,早已不能適應工業、后工業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特別是其技擊能力在現今國泰民安的和諧社會中每況愈下.“中國武術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一定不是對武術在古代時期的輝煌重復,而是在新時期對武術的重建”[29],傳統武術若要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使其技擊能力得以傳承,必須重新認識自身,坦然接受自身的不足,并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優秀的技擊能力,重建自身的技擊文化體系,不斷探尋在新時代中的發展路徑.唯有如此,方能在當今社會重新展現自身的技擊魅力,并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