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工人醫院 陳麗娟,白艷輝,沈成宇,吳穎利
隨著我國人口突破14億大關,人均壽命不斷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凸顯,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人群的養老服務也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人,占比18.70%;65歲以上人口1.9億人,占比13.50%。高齡老年人2900萬人左右,其中六到七成需要康復服務。獨居和空巢老年人約1.18億人左右,慢性病患者人口總數將近3億。目前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殘疾人有8500多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將近有1億人需要康復。同時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也需要康復治療,患病、失能或者半失能的治療和護理問題困擾著千家萬戶,養老服務中的醫療護理需求也越來越多。醫療健康養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開展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機構勢在必行。
為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內一些省市競相開展醫養健康服務布局,并將醫療健康養老作為新興產業來發展。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醫療康養高地”的戰略目標,為醫養健康服務的快速發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出臺了《唐山市打造醫療康養高地的實施意見》《唐山市加強醫養結合工作實施方案》《唐山市長期照護保險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在醫療康養機構設置審批、人才引進培養、醫療保險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創新,推出了22條創新優惠政策。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唐山市60歲以上占比22.81%,65歲以上占比15.98%,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之唐山地震災害造成很多人殘疾,醫療康養的壓力巨大。全市現有醫養結合機構44家,床位8600張。規劃到2021年底,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將達到50家,擁有床位9000張以上。打造醫療康養高地是市委市政府回應全體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項具體行動,更是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工程。為更好地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醫療康養高地”戰略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我市醫療檔案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病案資源,這對提升醫療康養高地的建設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國家已明確提出,醫養結合機構是指兼具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的發展模式,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從目標來看,醫養結合與傳統養老服務最終目標一致,都是為保障老人可以安度晚年,但兩者目標人群存在一定差異,前者側重于需要醫療服務介入的老年群體,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和殘疾老人;從醫療服務體系來看,相較于傳統養老模式,醫養結合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它將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既包含傳統生活照護服務,也包含醫療保健服務,使服務更加多元化,可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1.充分利用醫療人力檔案資源,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醫療人力資源包括醫生、護士、藥學、技術、護工及其他服務人員,目前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28000多人,城市地區醫生/人口比是鄉村地區兩倍以上,城市與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差距較明顯,且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衛生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三級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由于硬件、軟件條件落后,無法給予高質量醫療人才長期發展平臺,其人才儲備已嚴重不足。未來的醫療康養高地建設將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可兼職、可多點執業,另外,要積極鼓勵專業技術人才進入基層康養機構開展服務,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所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公立醫院之間的界限,建立區域醫療人力資源信息平臺,實現人力資源的全流程化管理,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微服務等信息化新技術,精心規劃、構建、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彌補人力資源不足及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困境,讓醫療人力資源充分流動起來。要加強人才培養,重點是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專業人才培養,探索依托職業院校、行業學會、協會和綜合能力水平高的醫療機構建立一批醫養結合培訓基地,對相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實行醫師執業地點區域注冊制度,鼓勵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執業,明確提出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務人員享有與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同等的職稱評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待遇,為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機構服務提供充足的人力保證和技術支持。
2.開發利用病歷檔案信息資源,建立病歷檔案信息共享平臺。醫療檔案信息資源蘊含著重要而寶貴的財富,完整系統地記錄了醫療康養技術和服務的歷史過程,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狀況,對打造醫療康養高地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病歷檔案信息記錄著患者疾病發生、發展和相關的健康保健信息,記載著與診斷有關的各種檢查檢驗結果,以及就醫過程中的用藥、治療的方式和治療結果,所以,具有著極大的科學價值和證據價值。在對患者信息進行保密的前提下,可設立患者檔案信息共享系統,打造“互聯網+醫院+社區+機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立健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并根據此系統為老年人提供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建立以三級醫院為依托的遠程醫療服務平臺,為基層醫療和康養機構提供遠程影像、心電、疑難病例會診等服務。從而建立醫療服務共享機制,合理有效利用衛生資源,減少康養人員的時間及經濟成本,實現病案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實現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和長久可追溯、可查及,為醫療康養服務提供科學、翔實、便捷的醫療信息資源。
3.醫療健康養老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應堅持由政府主導。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綜合評估全市人口、老齡人口、疾病譜、居民健康狀況等影響因素,深入分析供需雙方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醫養結合資源的總量、結構和合理的資源配置格局,確保規劃科學、合理、有效和可行。將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充分發揮出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明確政府責任的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并按規定享受稅費、投融資、用地等有關優惠政策,促進有序競爭,提高醫養結合服務效率、質量和水平。鼓勵保險、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組建醫養結合機構,加大金融對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導向是保證醫養結合服務建設完善的基礎。政府應該根據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目標定位,進一步完善促進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見規劃,明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服務性質、服務對象、服務主體、服務范圍、機構設置標準、從業人員上崗標準以及具體的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的方案,將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設納入區域老齡發展規劃、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從而為醫養結合模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建設醫養結合聯合體,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水平。面對未來高齡、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探索建立包含健康管理、慢病干預、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內容的醫養結合新機制,形成覆蓋全市的醫養結合聯合體網絡服務體系。積極支持養老機構組建門診部、醫務室、護理院及安寧療護中心等不同形式的醫療機構,提高養老機構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從而為推進康養事業發展奠定基礎。支持醫療機構舉辦不同形式的養老機構,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個別公立一級、二級醫療機構出現經營困難、閑置床位較多狀況,可在政府主導下,將這些醫療機構轉型為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暢通雙向轉診渠道,確保老年人得到有效及時的醫療救治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全流程的醫療衛生服務。在醫聯體、醫共體全面推進的大環境下,可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和服務范圍,依托其網絡和技術資源優勢,為社區和機構老人提供上下轉診、遠程會診和健康管理服務,以強化醫療服務的協同性、連續性,使老年人能夠就近享受到便捷、優質、連續的同質化基本醫療服務。
5.建立醫療康養服務信息化平臺,是打造醫療康養高地向縱深發展的根本保障。加強醫養結合信息化支撐,拓展信息技術在醫養結合領域的應用,推進醫養結合服務線上線下無縫對接,建立醫養結合監測平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打造覆蓋家庭、社區和機構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網絡,推動建設集生活照料、醫療救護、生理檢測、遠程健康管理、養生康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6.加強對醫療康養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建立相關的制度標準,確保規范運營,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范,建立等級評定制度及評估制度,進而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規范醫養結合服務市場行為。要將醫養結合服務政策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逐步建立醫養結合服務考核機制,制定具體的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標準,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