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 劉洪儒,朱巧英
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下,外商投資仍是促進各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外資企業尤其是合資企業的高質量穩定發展,對于本土合作伙伴的技術升級和價值鏈延展、由“內向型”國際化向“外向型”國際化過渡、共建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間推移,相當數量的在華合資企業轉變為了獨資企業,本土合作伙伴實施獨資化行為的案例不在少數。值得關注的是,本土合作伙伴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之后,容易發生績效劣化。合資企業績效極易催生各個合作伙伴尤其是本土合作產生不當獨資化行為,因而是一個涉及合資企業能夠穩定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在被外國技術“卡脖子”的環境下,眾多國內企業由于技術原創性低而舉步維艱。合資企業本土獨資化之后,被外國技術“卡脖子”,自身技術原創性低,可能是企業壽命被縮短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本土企業共建合資企業是跨國企業應對東道國經濟與制度風險的重要方式,各方既為共擔風險和共享收益而合作,又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合資企業內外進行各種競爭,各方之間具有復雜的合作競爭關系。合資各方享有合資企業帶來的共同投資、共擔風險以及根據經濟環境的未來變化而采取行動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使各個合作伙伴能夠將完全或更大規模的投資推遲到未來。經濟環境較差時,各個合作伙伴可以維持合資企業現狀,采取等待觀望策略,經濟條件較好時,各個合作伙伴可基于合資企業進行投資規模擴張。因此,合資企業為各個合作伙伴提供了應對經濟風險的工具,也為各個合作伙伴保留了利用未來增長機會的平臺。與在經濟條件轉為有利時才進入市場的競爭者相比,合資企業的各個合作伙伴占據著先動優勢(因為自己已在市場中)。經濟條件不利時退出合資企業,在經濟條件有利時又想重新進入市場的原合資企業的合作伙伴,必然會對當初退出合資企業從而失去根據經濟條件相機而動的平臺而“后悔”,重新建立這樣的平臺,不僅無法獲得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先動優勢,而且重新建立平臺時的不可逆成本更加高昂。
此外,對于跨國企業合作伙伴與本土合作伙伴而言,決定選擇合資企業還是獨資企業的因素一方面是對市場上難以購買的互補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合資企業提供的搭便車和溢出效應潛力(Delios&Beamish,1999;Hennart,1988a,1988b,1991;Padmanabhan & Cho,1996)。
跨國企業對東道國投資時,需要在與本國不同的環境中經營企業,面臨諸多“天然外來劣勢”,降低這種外來劣勢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與本土合作伙伴組建合資企業。本土企業與外國合作伙伴組建合資企業,可能是出于資金短缺的壓力與技術需求。從這一點來看,合資企業對于本土合作伙伴而言,可能也是次優模式。隨著跨國企業對投資地區環境的不斷熟悉,本土合作伙伴的當地知識逐漸變得冗余,因此導致跨國企業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的動機。另一方面,隨著合資企業運營,本土合作伙伴不斷通過學習而獲得跨國企業合作伙伴轉移到合資企業的技術知識。當本土合作伙伴具備獨立運營合資企業的能力時,也存在做出更大努力的事前激勵,使合資企業向己方最優模式轉變,即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
因此,盡管合資企業為跨國企業合作伙伴與本土合作伙伴提供了應對經濟風險和根據未來經濟條件相機而動的平臺,但這種權力由合資企業各個合作伙伴共享,一個合作伙伴的股權總是面臨被其他合作方收購的風險。各個合作伙伴做出更大努力的事前激勵更強,導致合資企業更快地向己方最優模式轉變。
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組建合資企業的原因,一是我國的外商投資政策曾要求跨國企業必須通過與本土企業組建合資企業才能進入我國市場,二是由于跨國企業自身的外來劣勢,需要借助本土合作伙伴的當地專有知識與自身技術知識實現互補。本土合作伙伴之所以與跨國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主要是為了學習跨國企業的技術知識。隨著合資企業經營,本土合作伙伴逐漸習得跨國企業轉移到合資企業的技術知識,加之跨國企業其他技術的“溢出效應”,本土合作伙伴可能逐漸具備獨立運營合資企業的能力。因此,本土合作伙伴具有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的傾向,在合資企業績效較好時尤為如此。
然而,當本土合作伙伴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之后,持續獲得跨國企業轉移技術的環境已不存在,而且由于跨國企業合作伙伴采取各種措施防范本土合作伙伴盜用己方技術知識,實際上導致本土合作伙伴在實施獨資化之后并不能以與原合資企業相當的技術進行生產,從而導致績效劣化,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尤為如此。
(1)如果本土合作伙伴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之后導致長期績效不佳,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弱,最終引發企業破產和失業率升高,政府機構應前瞻性地采取規制策略,使合資企業各合作伙伴在股權結構方面更為審慎。
(2)構建溯源機制,確認哪個合作方實施的獨資化導致企業績效的最終惡化,對合資企業合作伙伴的惡意股權結構變動行為出臺規制條例。
這兩項措施屬于基于逆向追蹤的調查措施,雖然發生在合資企業不當獨資化導致的績效劣化之后,但對規范合資企業的未來股權結構變化,規避合資企業股權結構不當變動的惡性結果對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穩定地方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3)結合本地實際,組建由從事企業實踐的業界人士、國際商務與企業管理專業理論界人士(高校、科研院所的企業管理研究人員)以及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政府官員構成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采取物質與精神激勵措施,使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參與者樂于為本地區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使有動機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的合作伙伴樂于聘請這種由政府機構牽頭的第三方機構為己方行為作出客觀公正的診斷,并吸納第三方機構的建議。對擬實施獨資化的合資企業實行備案制,適時監督合資企業股權結構變動過程。啟動國內國外專家團隊對本土合作伙伴技術與資金能力進行評估,確認本土伙伴是否具有技術能力持續升級的原動力,比如,專利申請量的多少、專利的產品轉換能力、是否有替代性的升級換代產品、投融資能力如何、國際經營能力如何等。這對于本土合作伙伴在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后能否獨立經營并穩定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
(4)發揮第三方評估機構與本地仲裁機構的互補作用,第三方評估機構基于合資企業運營過程與績效結果,仲裁機構依托政府“公信力與公權力”,共同裁定合資企業股權結構的不當與惡意變動行為。本土合作伙伴的不當獨資化,尤其是在技術密集行業實施的獨資化,政府機構更應關注。從這一點來講,政府機構應鼓勵本土企業同時加強自主研發和向跨國企業的技術學習,協助本土合作伙伴對己方技術能力和外部技術市場供給進行充分調研,避免因不當獨資化而導致企業績效劣化。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大數據中心(或平臺)可對轄區內企業的技術知識、運營資本與績效信息進行定位,適時追蹤本土合作伙伴技術與國際同類技術的比較優勢與劣勢。
本土合作伙伴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后,尋租與搭便車的內部環境不復存在,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本地市場專有知識和各種措施盡力與收購的技術知識實現更好的互補,以彌補因失去跨國企業合作伙伴而無法獲取持續技術轉移所導致的損失。尤其是無形資產強度較高的行業對企業技術要求較高,本土合作伙伴如果在對合資企業實施獨資化之后,以與原合資企業相當的技術水平提供產品并參與市場競爭,在自身原創力不足時,則難以持續實現技術升級,因而導致績效劣化。政府機構應鼓勵本土企業同時加強自主研發和向跨國企業的技術學習,協助合資企業中的本土合作伙伴對己方技術能力和外部技術市場供給進行充分調研,避免因不當獨資化導致績效劣化。
(1)政府機構應發揮信息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對本地區內外的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資源庫進行優化管理,適時為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提供互補資源來源信息(原材料、勞動力、供應商、經銷商、顧客等現有信息與潛在信息),充分發揮服務功能。統計局、發改委等機構容易獲得當地企業的技術創新知識信息,大數據中心應起到信息收集與整合作用,更應發揮信息數據的分析能力,為政府相關機構提供決策依據。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完善當地技術知識市場建設,擴大本土企業持續從外部技術市場獲得技術創新知識并與企業內部技術知識形成互補的機會。
(2)通過地方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大數據中心(或平臺)對轄區內企業的技術知識、運營資本與績效信息的定位,適時追蹤本土企業技術與國際同類技術的比較優勢與劣勢,篩選可以通過資金+技術進行合作的目標企業,由政府“牽頭”促成這些企業構建聯盟,以政府“公信力”為聯盟企業的規范運作背書,即所謂“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促成技術不斷向經濟效益轉化,經濟效益不斷促進技術研發的過程,促進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不斷升級。企業之間因受益于聯盟合作而不斷以最佳方式貢獻己方優勢資源,從而使聯盟參與者均受益于由自身行為促成的最優交易成本。技術的“外源獲取”向“內源成長”轉變,將使本土企業逐漸走上“有技術的資金實力逐漸雄厚,有資金的技術不斷得到升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種不斷循環的過程既是政府牽頭、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過程,更是各方持續受益、企業技術持續升級、產業因“內源激發”而得到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地區軟硬實力將不斷增強,更重要的是,本土企業對跨國企業技術知識的依賴性將降低。
(3)由政府機構助推技術市場不斷完善,使本地企業的技術尋求(企業運營所需技術可從本土技術市場獲取時,企業無需通過與跨國企業合作來尋求自身不具備的技術)與升級成本(自身技術升級時,由當地技術市場供給自身不具備的技術)不斷降低,由此提高本土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與研發深度,實現產品技術不斷升級與績效不斷提升。各個企業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越是通過外部技術市場來尋求與自身形成互補的技術,技術市場效率越會不斷提高。技術市場的競爭增強將倒逼技術提供者不斷進行技術更新與升級,技術市場逐漸向完全競爭市場過渡。隨著本土技術市場日益完善,本土企業越來越容易在本土市場獲取技術與資金(融資約束降低)。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將真正實現為尋求與己方技術知識的互補而組建合資企業,并為合資企業績效最大化充分貢獻己方技術知識。合資企業成為雙方真正相互學習的平臺,雙方都愿意持續貢獻己方優勢資源,都因向對方學習而實現己方技術知識升級。
無疑,這有助于政府機構準確把握合資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內部癥結,規范合資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惡意行為,規避合資企業不當獨資化導致的績效劣化。這也對政府機構規避經濟損失,構建促進外資企業在本區域內高質量發展的引導政策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