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并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整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次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同時指出要注重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2018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的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2020年6月,教育部根據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文件要求,再次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要深化教學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至此,課程思政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如何推進課程思政在各類課程中的有效實施,也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
一方面,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急需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應用型工科院校必須強化對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工科高校評估,過多注重學校的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科研成果、畢業生就業率等硬性指標,忽略了人才培養的軟實力。因此,應用型工科院校多以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其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中以自然科學課程為主體,突出專業性和實用性,致使應用型工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重“技”輕“德”的現象。
同時,應用型工科專業課程特點,也使得任課教師在承擔價值引領的重要使命時感到有心無力,甚至無從下手。工科專業任課教師的思政素養、思政能力,以及工科師生的思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課程思政的實施。在現有的教學中,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教授,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起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擁有著近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充分汲取了儒、釋、道、文化與思想,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與智慧。中國茶文化不僅有茶類、茶人、茶具、茶館、茶樓等物質文化,還有茶道、茶禮、茶俗等精神文化內涵。茶文化在高校中主要為通識選修類課程,相比于專業課程,其課程教學形式對任課教師而言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將思政元素融入中國茶文化的課程教學中,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培養大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萌芽、形成、興盛、繁榮、衰退及再次輝煌等多個時期,由此向學生傳達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的人生態度,讓學生意識到起起伏伏乃人生常態。同時,在茶文化發展的興盛時期,茶圣陸羽輾轉我國南、北各大茶區,觀察和學習茶農的經驗和方法,整理研究成果,耗時二十七年終于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通過講述陸羽的故事,誦讀《茶經》,使學生得到浸潤式的體驗,增強文化自信,并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任何一項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耐心與恒心。
我國茶葉種類豐富,有綠、黃、青、白、紅、黑六大基本茶類。各茶類有其不同的加工工藝,茶類加工工藝中也蘊含著思政元素,比如,黃茶的悶黃、烏龍茶的做青、紅茶的發酵、黑茶的渥堆,都是一個復雜且耗時的過程,與此同時,小小的葉片在經歷以上工序后形成了相應茶類特有的風味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在成功前都會經歷一段較為痛苦的磨煉,正如《孟子·告天下》文中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此外,不同品種茶葉還有其適制性,有的品種適合加工綠茶、有的適合紅茶,有的適合制作為烏龍茶,人亦如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充分發現并發揮自己的長處,做適合自己的事情時,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從宏觀上講,茶葉的評審通常包括干茶、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項因子。從微觀上講,茶氨酸、茶多酚、咖啡堿、茶多糖、芳香物質等是構成茶葉的色香味的品質成分。不管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講求各項因子或各成分間比例協調。對人的評價亦然,我們不能從某一方面去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同時引導學會多方位、多角度辯證性的看待事物。
茶葉不同內含成分有著不一樣的功效,其中茶多酚具有很好的防輻射效果,通過分享中國茶多酚“飛”赴日本抗輻射的故事,像學生們傳遞中國的友好外交及大國擔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
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茶禮體現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精神氣度,習進平總書記在與他國領導人會晤時也多次以茶待之。茶俗是我國民間風俗的一種,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主要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人們的生活,有較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主要習俗體現在婚禮、祭祀及飲茶方式上。其中,茶與婚禮、茶與祭祀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蒙古族、回族、滿族等訂婚以茶為禮。飲茶習俗的差異如藏族人的酥油茶,回族人的八寶茶,客家人的三生湯,漢族人好清飲等,讓學生感悟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把思政工作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揮價值導向作用。工科院校學生因其專業課程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在通識選修課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趣味性,以彌補專業課程內容的枯燥。《茶文化》選修課程結合應用型工科學生特點、茶文化精神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設計。將歷史傳說與真實故事并舉,增加課程趣味性。并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講授等多種方式將知識與思政巧妙融合,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使思想政治知識傳授不生硬,提高課堂效果,進而提高育人質量。
當前,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急劇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隨著手機上各種應用和信息的廣泛傳播,互聯網已成為學生課余學習的最便捷通道,信息化手段與課堂的有效融合成為教師教學所必備的技能。《茶文化》的教學主要以線下講授為主,但也充分利用慕課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通過雨課堂、微助教等平臺完成課前自我學習,并選取部分話題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集中答疑或自我學習成果展示等,充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協作、自我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茶文化學習初期,有關茶葉的鑒別、茶具的使用、泡茶的技藝等都是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僅僅依靠講授或觀看圖片、視頻等方式,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體會,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外,還應借力學生社團活動、第二課堂開展實驗、實踐環節,吸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進行社會實踐,進而促進優秀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最終將人文知識與思政相融合,讓學生在體會文化熏陶的同時也能接受政治教育的洗禮。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準為:突出考查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勞動實踐等。在“茶文化”課程的實際考核評價中,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考核理念,考核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考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課堂上采取小組討論及匯報、故事還原演繹等方式,讓學生自然領悟到課堂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 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思政能力與思政素養的提升。在課程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優勢,挖掘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課程,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