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先柏 劉獻如 陳麗萍 羅桂娥
(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 湖南·長沙 410075)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構建高效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重在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著力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其中實施的關鍵在于廣大一線教師。教師作為主力軍,應該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要盡可能發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強化育人功能,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例,開展電工電子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深入挖掘蘊含在這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教學過程,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1234”教學模式,從而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高校教育教學目標。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是我校相關工科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工程性和實踐性。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模擬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分析與設計方法,具備對典型模擬電路的分析和設計能力,能夠初步直面工程應用。該課程從半導體基礎知識出發,以“器件-電路-應用”為主線,“兼顧分立,面向集成”,從器件內部微觀結構到外部宏觀特性,再到具體典型電路模塊的設計與應用。該課程雖然研究的是原理、技術和方法論,但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具有普遍性,包含的思政元素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可以深入挖掘。為了實現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避免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模擬電子技術》教學團隊制定了思政元素切入教學過程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思政教育元素必須與課程知識點緊密結合,應體現與課程知識點的強關聯性。模擬電子技術中的內容起源自然科學,本身就蘊含大量的自然哲理和規律。如三極管有放大作用要具備內因和外因條件:其內部結構和材料決定了放大作用的內在根本,而合適的靜態偏置電壓是外在條件,兩者同時具備三極管才能起正常放大。這實際上就是哲學思想——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引導學生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三極管的放大作用,達到了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這種類似的知識點,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還有很多。
(2)思政教育元素要有助于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保證與相關知識點強關聯性的同時,還應有助于知識點的理解。若思政教育元素的引入對課程知識點理解無幫助,或者是基于非常淺顯的知識點引入思政元素,可以說這是一種時間浪費,有無病呻吟的感覺,且易使學生產生混淆。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課時非常有限而課程知識因技術發展而不斷擴充的情況,不應該為思政能引則引,而應該在學生難以理解且容易混淆的地方引入,這樣既有助于重點難點的理解,同時又達到“潤物細無聲式”育人的目的。
我校《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團隊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確定好的思政元素切入原則基礎上,定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研討會,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內容,逐步實現了《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1234”教學模式。
“1234”教學模式中的數字1,指的是一張規劃總表——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團隊集思廣益,設計了一張思政育人規劃表,設計了相關知識點開展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及對應的思政教育元素,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該課程思政規劃表,把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政教育有機關聯,基本做到每個主題有思政元素,每堂課均體現課程思政育人,是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綱領性指南。
“1234”教學模式中的數字2,指的是開展《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的2個主陣地——理論課堂和實驗室。理論課堂上,教師借助“雨課堂”等現代信息化教學工具,將《模擬電子技術》的課程內容進行不同的主題分解;基于主題教學,充分運用問題啟發、歸納總結、互動討論、案例剖析等各種手段,將思政元素與授課內容有機結合并融入到課程教學,基本做到每個主題有思政元素,每堂課均體現課程思政育人。實驗室是學生重要的動手實踐場所,教師在實驗室以身作則,帶領學生積極實驗、敢于試錯、積極創新,增強學生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組織協調、研究實踐等能力。課程的綜合大作業采用項目設計式,以實際日常的電子小產品(擴音器中的功放、穩壓器、信號發生器等)作為設計任務,讓學生組織團隊完成。學生在實驗室設計完成實際日常的電子小產品,親身感受到學以致用的魅力,感受到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術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增強了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能把個人目標實現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這種方式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了理論課堂和實驗室兩個主陣地。
“1234”教學模式中的數字3,指的是開展《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覆蓋的3個核心環節,包括“課前預習、課間學習、課后復習”——這3個環節構成了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全過程。《模擬電子技術》整個教學過程是基于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多種教學手段融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前預習階段,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公布課前預習任務,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回答。學生接到任務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分組討論,完成線上任務或者相關實踐任務。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分析總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進行了鍛煉,提高了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同時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如實反映小組學習成果,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要求的一種體現。課間學習階段,教師借助“雨課堂”等現代信息化教學工具,以問題啟發、歸納總結、互動討論、案例剖析等不同方式對《模擬電子技術》的不同主題進行教學。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將思政元素與授課內容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基本做到每個主題有思政,每堂課有思政內容顯性或者隱形切入。課后復習階段,教師通過平臺布置課后作業。除了相關理論作業外,考慮到模擬電子技術是利用電子元器件實現某些實際功能的電路系統,課后綜合作業采用項目設計式,以實際日常的電子小產品(擴音器中的功放、穩壓器、信號發生器等)作為設計任務,讓學生組織團隊完成。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設計任務,提高了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主動性,鍛煉了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學以致用的魅力,感受到可以用知識為人類造福、服務社會,增強了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個人目標實現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術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
“1234”教學模式中的數字4,指的是開展《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4個配套,包括“線下課程實踐、線上課程實踐、教學團隊建設、教改總結推進”。展開來說,一是在線下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方面,教學團隊圍繞課程教學目的和要求,修訂教學大綱,融入思政元素;定期研討,編寫思政教學案例,基于課程思政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制作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并在實體課堂上使用;組織團隊編寫新形態教材,并融入了有關思政元素。二是在線上課程建設方面,完成配套資料庫建設。我校《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已在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上線,教學團隊成員分工完成相應專題教學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及時更新,集體共享,齊心協力共建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三是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團隊負責人統籌規劃,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凝集鍛煉隊伍,積極營造了老中青相結合、傳幫帶促成長、教研促進、教學相長的氛圍。四是在教該總結推進方面,教學團隊成員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發表教改論文;不斷進行教學研究,申請了一系列教改項目,以研促改,不斷推進《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發展。4個配套齊頭并進,共同促進了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經過兩年教學實踐,融入課程思政的《模擬電子技術》的“1234”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明顯提升,學習態度更加嚴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日益增強,期末測試成績的不及格率有所下降。因此有效開展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深入挖掘蘊含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專業課程教學和課程德育目標相融合,將思政元素適當引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在專業知識傳授中融入價值引領,能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高校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