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洛陽 471000)
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做出新的舉措,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滿足廣大學生自主發展、多樣化成才的需要,高校必須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以學生為主體、以產出為導向,激發學生學習原動力,形成“優秀學生早成才、更多學生快成才、多出優質人才”的局面。堅持持續改進,構建自主學習的制度支撐;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不斷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自2000年開始推行學分制改革,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2000-2004年是試點改革階段、2005-2011年是全面實施階段、2012年-至今是深化提高階段。
試點改革階段(2000-2004年):2000年開始主要以部分本科專業為試點進行學分制改革,2002年出臺了《本科學生學分制學籍管理規定》《本科生導師制管理規定》《學分制網上選課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措施,本科生學分制改革走向軌道化進程。
全面實施階段(2005-2011年):在總結試點改革經驗的基礎上,2005年除國際教育學院、醫學類專業施行學年學分制外,其余專業全面施行學分制管理,先后于2005、2011年對學分制學籍管理規定、導師制管理規定、網上選課管理辦法等文件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學分制管理機制和培養體系基本形成。
深化提高階段(2012年至今):在含醫學類專業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學分制。2014年學校出臺了《學分制學費管理暫行辦法》,成為省內首家按學分收費高校。2017年,在全面總結推行學分制管理的實踐基礎上,對學分制管理相關的10余個文件做了進一步修訂,學分制改革得到全面深化提高。
配合學分制的施行,2003年學校出臺了《關于在全校師生中深入開展創業教育》文件,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允許學生在彈性學制3-8年內自主安排課程進度。2004版培養方案中增加課外素質學分,2017版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創業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構建大學課外培養體系,實行課外培養第二成績單。學校開設了輔修雙學位專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綜合發展。
學校已形成素質教育核心價值觀、個性化培養與質量標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教學與行業協同、辦學特色與社會需要“五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擁有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新工科、創新實驗班等特色專業、擁有輔修雙學位、第二學士學位特色辦學形式,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專業能力等多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20年,我校河洛書院和麗正書院正式成立,是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益探索。書院制增加了學科之間的融合,提升了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適應社會對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需求,讓學生具有更加寬廣的視野。
學校成立了學分制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學分制管理工作的總體推進和統籌協調,領導小組由主管教學副校長負責,教務處處長任組長,成員由教務處、學生處、人事處、招生就業處、財務處、后勤管理處等相關職能部門主管負責人組成,學院配置教學院長,教學秘書、教務員、學業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專職和兼職教師,形成了分工明確、齊抓共管、協同推進、多措并舉、責任落實,層層負責的管理機制。
為適應學分制教育改革,制定、修訂學分制管理配套文件,建立了一整套學分制管理體系,先后制定實施了《普通本科學生學籍管理細則》、《學分制學費管理暫行辦法》、《學分制本科生選課規定》、《普通本科生校內轉專業管理辦法》、《導師制管理規定》、《雙學士學位教育管理辦法》、《普通本科學生學士學位授予辦法》、《交流生學分認定的補充辦法》、《普通本科學生課程考核管理細則》、《素質教育學分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保障了學分制改革過程中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運行。
按學分收費,實現了學生的自主選課,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轉專業文件鼓勵確有興趣專長的學生進入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雙學位和輔修文件為學生綜合發展提供平臺,學分制學籍管理細則讓學生可根據自己情況提前畢業或者延期完成學業,對于創業學生可在延長學制1-2年,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歷經二十年,學校在教學管理實踐中,不斷探討教學改革,優化學分制管理制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建立了適應學分制教學的一套管理體系,修訂了一系列學分制相關的文件規定,形成了分工明確、齊抓共管,協同推進,多措并舉的管理機制。
不斷修訂培養方案,降低必修課學分,大幅增加選修課數量。施行按專業大類招生、按專業分流、按能力模塊培養的“三階段”培養框架。建立了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基礎教育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集中實踐教育教學課程平臺“四平臺”課程體系。
強化課內課外一體化培養,課內素質教育類10學分,其中創新創業類、就業指導類課程4學分;同時,增設課外素質教育實踐,包括創新創業實踐2學分和其它課外素質培養實踐4學分。實施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成績單,人才培養方案包含課內課外所有學生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科研素養、社會責任、團隊合作等素質的培養,完整的大學生課內外一體化培養體系已經形成。
用學分衡量學生學習的量,用平均學分績點評定學生學習的質。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在3-8年內完成學業,優秀學生可提前畢業,創業休學學生可增加1-2年,真正把“學習自由”還給學生。鼓勵確有興趣專長的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專業,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學生可優先轉入相關專業學習。
學業預警管理由過去的“事后處理型”管理轉變為“事前、事中預防型”管理。對于學業達到預警條件的學生,提前發出預警,請家長配合學校督促學生認真對待功課,同時對被預警的學生從各方面進行幫助,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朝好的方向發展。
改變以往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開展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實施個性化、小班式教學,強化教學的互動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校實施一流課程創優培育工程,著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階性、創新型和挑戰性的線下、線上、線下線上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育改革,推動課堂教學革命。
課程考核改革徹底轉變教師面授、期末閉卷考試的傳統課程考核辦法,積極倡導“能力本位”的考核機制,突出考核模式的多元化特點,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過程性和綜合性考核。課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著重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考核內容由結果性向過程性考核轉變、由知識性向能力性考核轉變、由單一性向綜合性考核轉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
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每個專業必須安排2-4門課程進行考試方法改革試點。經過老師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更加具有靈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涌現出項目式考核、網上考核等多種考核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維的創造性,為學生充分展示其聰明才智提供了機會和條件,教學改革成效初顯。
學分制的核心是學生自主選課,打通專業基礎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生可以跨年級、跨專業、跨學科自主選擇課程、任課教師和學習進度。學校提供本科必修課程4500余門次,選修課程3200余門次,開設線上課程1800余門,擁有網絡教學資源32000個,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滿足學生自由選課的需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
我校實施學業導師制,出臺了《學業導師管理暫行辦法》,選聘高層次教師充實學業導師隊伍。學業導師由專業導師和年級導師組成,同時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者、杰出校友作為創新創業就業導師。形成了學業導師“團隊化”建設體系,為學生在學業規劃、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等方面提供指導服務。
學校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構建了組織機構健全、監控措施完善、過程與目標并重、運行成效顯著的“立體式雙閉環”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包括質量目標、資源保障、教學運行、監控評價、組織管理、反饋調控等6個主系統,過程管理、過程調節、教學監控、教學評價等4個子系統,以及人才培養目標、質量標準、教學督導、學情調查等37個信息點。基層教學組織負責把控教師上課的具體方式和教學內容,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全面覆蓋、立體掃描”的教學監控方法,學校瞄準“重點人、重點問題、重點課程”進行重點“掃描”。做到過程有監督,結果有反饋,執行有指導,充分發揮校院兩級督導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中的作用。將“學生評教”和“學生滿意度”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擴大參與調查的學生范圍,強化學生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話語權;積極吸納師生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立體式雙閉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按學分收費,使學分與學費關聯起來。彈性學制,讓優秀學生可提前畢業。轉專業、輔修雙學位、發揮了學生興趣專長。翻轉課堂,小班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根據興趣方向選擇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而教師面臨學生的挑選,必須加強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質量,調動了雙向積極性,促進了教學相長。
學費與學分關聯,避免了惡意欠費,學生欠費由每年1400萬元下降到0元;選課差錯率由3.4%降低至0.54%,降低教學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
經過20年的學分制改革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發表了學分制相關論文20余篇。學分制相關項目先后獲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先后有多所省內外大學來我校調研交流學分制改革。
近3年,參與大學研究訓練項目學生發表論文500余篇、申請專利60余項。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創新創業意識好的高素質人才,得到就業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普遍好評。
學校始終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正砥礪前行、奮發勇為,努力探索學分制改革路徑,不斷深化學分制改革,力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為在地方高校推進學分制管理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