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盼盼
(成都蒙彼利埃小學 四川成都 610000)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以后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是計算有些繁瑣,需要耐心、細心,但是現在的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計算能力差,不喜歡做計算題,認為枯燥無味,所以需要我們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去促進孩子多用計算,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現在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只要是計算題出錯,就歸因于“粗心馬虎”其實不盡然,很多孩子做題,都是想當然的去做,根本沒有認真審題,用感覺做題,而不是用思維做題,導致出錯率比較高。比如5+56○5+65,很多學生一眼看過去,就是“等號”,根本沒有看清楚兩邊的數字是不是一樣,就是憑感覺,根本沒有做題的依據,還有20以內的加減法,這是學習數學計算的基礎,但是對于這樣的題,學生也會經常算錯。如10+5-3=?很多孩子寫的都是18,根本就沒有認真看符號,主觀地認為都是加號,導致計算失誤。這不是粗心的問題,就是審題能力有問題[1]。
現在的小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或者是老人帶大的,沒有什么耐心,一看到比較難的題,或者運算比較多的題,自己就先厭煩了,隨便寫寫,不管對錯,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寫作業,根本不會靜下心認真思考。比如,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35×68+65×68,學生一看這個數這么大,算起來肯定特別麻煩,所以就隨便寫一個數,根本不管對不對,也不去思考是不是有簡便算法。另外,現在的小學生寫作業為了保證速度,書寫非常不規范,“6、0”就特別容易搞混,題目是“16-7”,算的時候“10-7”數都抄錯了,那么結果就一定是錯誤的。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中的場景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在情境中學習,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學習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時,我把教室布置成賣書的書店,然后分組進行表演,有的同學做收銀員,有的學生當顧客,然后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看誰算得又快又準。比如一本漫畫書4元,一本字典5元,一個筆記本2元等,讓學生自己去挑選想要的文具或書后,自己進行結算,最后評選出“速算小能手”,給予一定的獎勵。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愛上計算,計算是數學能力的基礎,只有掌握良好的計算能力,才能為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2]。
小學老師給學生布置的數學作業,大部分都是口算卡或是一些練習,孩子們感覺計算起來很枯燥,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如果計算都是這種書本上的練習,會讓他很快就感覺厭煩,對計算題更沒有興趣了。所以老師在留作業的時候,可以將計算題和生活現象結合起來,比如讓學生量量家里的書桌長多少米,寬多少米,然后算算書桌的面積的多少平方米?冰箱長、寬多少米,冰箱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兩者哪個面積大?通過這些和生活相聯系的題,讓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計算聯系起來,增加學生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周末或是平時晚上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買菜或者買書等,讓學生計算需要支付多少錢。比如帶孩子去書店買書、買文具,和店員提前溝通好,一會買好東西后,讓學生自己算花了多少錢,就帶著50或100元,看看夠不夠,通過這樣真實的購物場景,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我們這些常用的東西,數額沒有那么大,一般情況下,孩子都能計算準確,家長或店員如果能夠給予適當的鼓勵,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讓學生算得又快又準[3]。
總之,計算能力是小學生需要重點培養的一項基本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注意力差,學習習慣不夠好等原因,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差,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不僅要在課堂創設一些生活情境,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利用一切利用的條件,如測量家中物品、買菜、買書等,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實現提高生活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