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剛
(重慶市萬州區旅游教育研究會 重慶 404000)
2019年6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法國經濟和財政部企業總署,聯合發布中法第二批工業合作示范項目9項,其中,產業合作項目7項,教育培訓項目2項。重慶市萬州職教中心(簡稱學校)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施耐德電氣),合作的“電氣能效管理人才培養”項目,獲得“中法第二批工業合作教育培訓示范項目”殊榮[2]。
雙方自2015年以來,積極構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走上“響應國策共行動、聯建項目共利益、探索模式共育人、產教互哺共發展、拓展合作共創新”的“五共”合作產教融合道路,推行“中西貫通、五雙三崗”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中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
當今時代,智能化產業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紛紛登上世界舞臺。
重慶市積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以智能化為導向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施耐德電氣總部位于法國,是世界500強大型企業集團、先進制造排頭兵。企業高度重視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儲備,在與重慶戰略合作中明確:將開展職業教育合作作為重要一環。
自2016年5月起,學校與施耐德電氣對接開展校企合作。
2018年9月,重慶市政府和施耐德電氣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施耐德智能制造重慶創新中心”,開展“智能制造創新研究、創業孵化、人才引進,工業大數據平臺應用、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推進產業對接,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先進技術應用和理念傳播。
學校先試先行重慶市政府與施耐德電氣的戰略合作決策,積極深化產教融合,率先建設“施耐德電氣技術基地”,面向智能制造領域培養“雙師型”教師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施耐德電氣重慶地區人才戰略儲備的領頭羊。
2019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中法兩國的領導人共同見證施耐德電氣集團與中國銀行、中國電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第三方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深化中法兩國經貿關系,為中法建交55周年獻禮[3]。
校企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將學校建成施耐德“碧播”職業教育計劃項目“云貴川渝區域中心管理學?!?,負責云貴川渝四省市內11所“碧播”計劃項目學校的實訓室建設指導、施耐德課程植入、教學指導、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培優引薦等工作,成為施耐德電氣西南地區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排頭兵。
學校主動與施耐德電氣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合作,建設校企合作項目“利益共同體”。
2016年5月,學校成為施耐德電氣“碧播”職業教育計劃項目學校,施耐德電氣捐助學校建設電氣專業實訓室。
2019年7月5日,學校領導應邀參加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法國未來工業聯盟在重慶召開的“中法產業合作圓桌會”,并作了“校企合作”交流訪談。
2020年1月,法國駐華大使館高等教育合作專員顧博先生,來校指導中法合作辦學。
2020年10月,駐渝、蓉二十個國家領事館官員到校訪問,考察了解中法合作項目進展情況。
2020年11月,法國駐華大使館高等教育合作專員杜雷先生,來校指導中法合作辦學。
學校和施耐德電氣合作,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合作聯合申報、共建市級項目有:重慶市中職師范學校電氣技術示范專業、重慶市電氣技術高水平骨干專業、重慶市高水平中職學校電氣技術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VR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以上項目,累計獲得財政專項建設資金近3000萬元,為學校建成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立項建設重慶市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做出了積極貢獻。
雙方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完善一體化育人機制;深入開展專業群建設,共同奔赴全國26家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共同實施專業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調整專業群課程體系、加強專業群資源建設;共同研究“區域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題,提升專業群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實施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新時代大數據智能化制造產業,打造重慶一流、全國知名、走向國際的特色品牌專業群。
施耐德電氣產業聯盟在全國有23家工廠、9家分公司,產業鏈完備,有利于開展智能制造專業群的人才培養。
2019年4月18日,施耐德電氣與學校共同舉辦“云貴川渝碧播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暨專業建設研討會”,企業負責人、云貴川渝“碧播”職業院校代表共80余人參加研討會,發起成立“施耐德碧播計劃”智能制造校企合作產教聯盟,推動職業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
雙方積極推進“中西貫通”育人模式。一是突出三峽移民特色,以百萬移民故事開展思政教育,推行“大河文化”,發揚“纖夫精神”,傳承古老中華文明;堅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原則,實行開放辦學,走向國際化道路,優化本土職教、探索教育創新、傳播中華文明;提升學校的教育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引進法國職教電氣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引進施耐德電氣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推動學分銀行建設,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雙方深度推進“五雙三崗”育人模式。積極實施“雙元制”辦學,充分應用施耐德電氣產業優勢,對學生開展“雙主體、雙基地、雙資源、雙導師、雙身份”五雙教育、“識崗—跟崗—頂崗”三崗實踐,提升綜合素質,提高技能水平。
結合當前我國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行業標準等,植入法國職教電氣課程,施耐德企業職業資格要求、職業資格證書課程,引入學分制管理經驗,建立學分銀行、個人學習賬號,用好用活學分制,企業與學?;印㈧`活開展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拓寬人才持續成長通道,步在施耐德“碧播”計劃西南片區學校范圍內推廣。
校企共同制定“雙導師”任職資格標準。聘請企業師傅到學校當老師,聘請老師到企業當師傅,研發制定企業師傅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標準、學校教師到企業的生產崗位指導標準,對“雙導師”的工作經驗與工作能力開展認證工作。
校企共同搭建“雙導師”組織管理機制平臺。共同成立“雙導師”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雙導師”建設規劃,分工具體,任務落實,責任明確,確保各建設目標的達成。
學校建立企業大師工作室,開展技術研發、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微信、QQ等網絡課堂、現代學徒制、指導教師技能及學生技能等工作。
學校、企業建立“雙名師”工作室,參與技術改革、產品開發研究、技能技術培訓、教育教學指導。
雙方共建共享施耐德智能制造人才培訓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學校名師工作室、人工智能實訓室,搭建人才培養平臺,開發教學資源,研發推廣教學標準,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生產和技術服務于一體,推動開放共享,輻射施耐德電氣云貴川渝項目學校和產業鏈企業,培養校企人才。
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群借助“碧播”計劃項目進行升級改造,專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從五年前在校生不足100人發展到1200人,實現逆勢增長;在全市同類專業中規模位居第一。近三年高考成績位居重慶市中職電氣專業榜首,專業辦學獲得了家長和企業認可,辦學實力增強。
施耐德企業積極為學校師生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協同開展實習教學。學校每年組織電氣技術專業群學生600余人,到企業實習、就業;為配合企業儲備高水平人才,每年輸送學生400余人進入高校深造;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300人次。同時,引領西南三省一市11所職業院校,每年為施耐德產業鏈輸送實習就業人數達5000余人。
五年來,施耐德電氣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學校主動融入施耐德產業聯盟,在重慶市示范校、高水平學校項目建設中,積極開展“產學研訓”合作,成效顯著。
2016年4月,學校建成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8年12月,學校建成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18年12月,學校立項建設重慶市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2019年9月,學校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成長為渝東北地區職業教育戰線一面光輝的旗幟,示范引領三峽庫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校企雙方主動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積極拓寬國際國內合作廣度,筑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促進智能制造轉型升級[1]。
校企牽頭,聯合云貴川渝四省市內11所“碧播”計劃項目學校組建職教集群,從平臺搭建、一體化育人、培養“雙導師”、開發“雙資源”,到協同開展社會服務,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一體化育人機制,全面創新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全國63所施耐德“碧播”項目學校開展合作,構建新型產教融合格局。
校企合作組建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中心。由合作企業技術骨干、管理骨干及合作學校名師組成研發團隊,按照研發與服務機制運作,促進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的融合,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培育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團隊,實施創新研發項目,申請專利,實現成果轉化,產生經濟效益。
校企共建創業孵化基地。依托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提供技術骨干舉辦培訓講座,學校開設智能制造課程,加大教師下企業實踐力度,共同培養智能制造技術技能型人才,建成智能制造創業孵化基地[4]。
學校積極參與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 “海峽兩岸電子行業技能人才培養聯盟”開展工作,參加科技論壇,加強和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的聯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培育更多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長江經濟帶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學校立足施耐德公司“碧播”項目,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斷融合創新,支持萬州本地企業與施耐德產業聯盟開展合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學校積極深化與法國開展合作,同時擴大與德國、泰國等國的國際交流,與“一帶一路”沿線的職業院校協同創新,圍繞“走出去”的戰略思想,開展師生游學體驗、交流互訪活動,借鑒先進的國際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教育改革,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