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林
(重慶市巫山縣洛陽小學 重慶 404700)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創新數學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更加高效。
受年齡的影響,小學生還處于以具象思維為主的簡單思維,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小學數學的發展。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數學問題,還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刻的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就一個數學問題采用多種解決辦法,并讓學生進行對比,從中選擇最好的解題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就這樣一道習題進行講解:AB兩地相距200千米,小明騎車從A地趕往B地,在行駛2個小時后,剩下的路程比已經行駛的路程多20千米,求小明騎車的平均速度?教師在講解這一問題時,可以借助畫圖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將總路程、已行駛路程和剩余路程之間的關系用圖表示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算出2個小時所走過的路程,除以2小時,就是小明騎車的平均速度。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思考角度,用另一種方法去解決這一問題。經過教師畫圖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學生可以先算出剩余路程,然后減去20千米,就是已行駛路程,再除以2小時……還有的學生提出先算出4個小時后小明行走的路程,用這一路程除以4得出平均速度。學生對這幾種方法進行對比,然后選出最方便的解題方法,如此,不僅能使學生對這一問題研究得非常透徹,還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數學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捷,信息技術也能充分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由于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具象的事物,可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例如,講解“圖形的運動(一)”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動態演示民間剪紙的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然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使學生認真觀察風車、直升飛機螺旋槳等多種物體的運動現象,學生可以一起討論平移、旋轉現象的共同特點,進而對平移、旋轉形成深入的感知。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學生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想象這一數學知識,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講解數學問題,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象的生活常識,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樣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也能高效獲得數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通過問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也能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這一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問,高度集中注意力,緊跟教師的講解,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生積極探討與研究,在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明家有一塊長方形的土地,小明要在這塊土地上種西瓜,已知這塊土地的長為30米,寬為20米,請問,這塊土地可以種植多少平方米的西瓜?通過這一具體問題的設置,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而且這一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也能降低學生對數學的抵觸,學生都會非常認真地計算與思考,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2]。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創建數學游戲、課后反思與復習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斷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