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茂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一中實驗學校 四川成都 610000)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提出:“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在解決人口問題、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隨著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位置[1]”。由此可見,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與其他科學學習領域有較多的交叉知識,也與人文學習領域有較多聯系,這為生物學科的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2]。
目前的課程安排學生要到九年級才接觸化學這門課程,但在七、八年級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化學知識,若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帶而過,不做過多講解,學生不但對初中生物知識不能很好地理解,對今后化學學科的學習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適當滲透化學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跨學科運用和整合的能力。
如講解生物知識點“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分”時,可以將化學中對物質的分類、有機物及無機物的定義先給學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幫助他們理解有機物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可以燃燒的化合物(一氧化碳除外),同時給他們提到像甲烷等化合物在生物學和化學上的定義略有不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肮夂献饔谩笔浅踔猩锉容^關鍵的內容體系,若教師單純依靠生物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很難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意義。而這時可以利用區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另一個特征:有機化合物中的碳鏈儲存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有機物的合成必將伴隨能量的儲存。在八年級下期講解關于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時,再次結合七年級講解光合作用時的化學知識,讓學生理解無機小分子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合成有機小分子。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物理知識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學內容。不少物理知識也并非當學期的教學內容,要到高年級才會涉及,但這并不影響初中生物教學中物理知識的滲透和融入。相反,通過教師的提前介入與分析,能為學生下一階段物理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生物教學中,呼吸運動涉及的壓強與壓力、聽覺形成過程中鼓膜的震動、視覺形成過程中小孔成像的原理、運動系統中的杠桿原理等,這些知識都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提前滲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生物學知識。尤其是在視覺形成這一節,學生要理解視覺形成的原理,就首先要明白光是沿直線傳播,外界的光線通過瞳孔進入眼睛在視網膜上留下倒像,才能被視網膜上的視覺感受器接受并轉化為生物電信號傳導給大腦。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實驗裝置,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物理學知識,這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近視和遠視是如何形成的。而且通過實驗演示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他們八年級學習小孔成像打下基礎。
數學與理化生的聯系可謂難分難舍,數學知識在生物學科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本,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物學科中的問題。
學習遺傳規律時,可引入“概率”這一概念,讓學生明白概率是如何算出來的,這個比例是一種可能性即機會的大小,而并非說明一定的數比關系。具體應用到生男生女的問題上,這里的50%,并不是說有兩個小孩,一個是男孩,另一個就一定是女孩;而是說兩個小孩是男孩或者女孩的概率都是50%,剛開始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老師引入概率這一概念之后,學生很快就明白當一對夫婦生了一個男孩,再生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和女孩的機會都是50%。
總之,跨學科教學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一種教學新思路,它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澳洲,考取教師資格證的人士必須熟悉2至3門以上的學科教學,我國雖然沒有如此要求,但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老師若能熟練掌握2至3門學科,必然能夠熟悉學科之間的聯系,備起課來就自然會考慮多一些,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融會貫通和視野的開闊。初中生物又是一門開放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生物教師更應該加強學習、拓寬視野,同時多與不同學科教師進行交流,豐富個人的素養內涵。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各科知識的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整合、遷移能力,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