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實驗小學 浙江麗水 323900)
姓名:軒軒(化名);性別:男;年齡:7歲。根據觀察和家長的反映,軒軒在行為發展方面,注意力極不集中,易受環境影響,自控能力差,容易發脾氣,愛攻擊人,亂扔書本、垃圾;在語言發展方面,口語發音不清,語言表達不明;在社會交往方面,經常自言自語,無故嬉笑,目光游離,不與人對視,喜歡自己一個人躲在區角獨自游戲,平時很少和小朋友交流;在身體發展方面,軀體動作發展比同齡人滯后。
軒軒行為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國外研究提示,遺傳、腦損傷、懷孕期及圍產期受損等可導致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遲緩或異常,是導致日后兒童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其中,母孕期有害因素是兒童行為問題中重要的生物學因素。據軒軒母親自述,她懷孕時20歲,單位工作壓力大,夫妻關系也不是很穩定,經常吵架,整個懷孕過程不太穩定,曾經打過保胎針[1]。
軒軒8個月前由母親帶養,之后一直由保姆照顧,但是保姆更換比較頻繁,而且被保姆恐嚇和打罵過,甚至還被鄰家的保姆搶過新鞋子。在三歲時軒軒上過一家私立幼兒園,大半年后突然強烈抗拒去幼兒園,哭鬧得很厲害,但由于言語表達能力有限,據說是因為經常尿褲子,被同學笑話而導致暴力行為的。
家庭環境是影響幼兒行為環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父母的養育技能與教養態度影響著軒軒的成長。
據觀察,由于父母平時工作忙碌,經常吵架,跟孩子親子互動的時間很少,軒軒的生活環境過于封閉,這些使得孩子缺乏肌膚接觸,身體器官、神經組織及大腦之間的互動不足。
在這個階段,我對他實行無條件的關注,認真地傾聽,盡量讓他感受到我真誠的幫助,使他對我產生信任感,再一步步引導他,讓他講出對父母的情感困惑,對同學的認知困惑。而我并不作任何的評價。在講述過程中,他一邊講,一邊不停地動,有時還會跑來跑去。在我的引導下,他講出了從小到大的許多故事。
“認知療法”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并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2]。
首先,我讓他回憶上次談話中所說的種種故事,并幫助他分析原因,這些原因中的道理他都懂,但是我發現問題的根源是,他對自己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于是我讓他做了自我肖像法測試,讓他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在我的提問下,他告訴我,該畫像中的男孩是個迪迦奧特曼,超級厲害,還會打壞蛋,引導他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做完這個自我肖像法的測驗后,我告訴他,其實這奧特曼就是現實中的他自己,奧特曼只打怪獸,保護好人,不打好人的,讓他認識到在他的身邊其實是沒有壞蛋的,那些同學其實都是好人,只要好好對待他們,他們都是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的。通過肖像法的使用,使他明白了自己一直以來喜歡攻擊他人的根源所在。
美國研究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的著名學者巴克利認為: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機制是兒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為,不能自控。巴克利認為,抑制反應功能的發展性落后造成了兒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腦神經接受刺激產生必要的興奮,但與此同時,也要產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興奮。如跑步、打球、跳繩等各種強體力的活動。另外,他喜歡拿掃把玩,我們就因勢就利,利用每天的掃除時間,引導他參加勞動,負責教室的拖地工作,并及時加以表揚、鼓勵,他很高興,干得渾身是汗都沒有喊累,既轉移了他的注意力,也培養了他正確有序、認真做事的習慣[3]。
單純靠教師提醒、制止來減少不良行為,并沒有達到教育的目標,針對軒軒的多動行為,我們利用班會時間引導學生演故事,如“小貓釣魚”“小猴子下山”等內容,通過角色不同表現、不同結果的對比,引導學生特別是軒軒積極參與討論,使軒軒在論中懂得好動是學不到本領的,是不受人歡迎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情時,總會很投入、很專注,多動兒童有個很大的特點,是對其感興趣的活動注意力集中,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其興趣培養他的注意力。
在這個階段的訓練中,積極發現孩子的潛在興趣,努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大膽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
既是心理輔導老師、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道德與法治老師、科學老師等多重身份的我,首先調動同班同學給予幫助和關懷,召開了“我們是一家人”的主題班會,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課等,讓更多的孩子去了解、關心、幫助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還和任課老師聯系,希望他們給予協助。
其次,我專門做了一次家訪,和他的父母講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并推薦他們看一些家庭教育的書,還特意組織了一次家長經驗交流,讓他們從其他家長那里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應加強對家長的育兒指導,幫助家長更新觀念、改善自身狀況、調節家庭氛圍和家教方式,增進親子關系[4]。
經過經常反復的訓練,軒軒的多動癥和感覺統合失調得到明顯改觀,陽光、開朗了許多,脾氣也緩和了,開始懂得講道理,現在基本能堅持上課,不打人,亂扔垃圾的現象也極少了;語言表達欲望與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力也明顯集中了,上課還能跟著老師的節奏上課,偶爾還會主動舉手發言,動作協調性也增強;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接受信息能力也提高了,對他人的指令、周圍事物有了較為明確的反應。現在也能在家長的陪伴下完成作業了,將近兩年的實踐和努力,我深刻體會到了“莫為烏云遮望眼,風雨過后見藍天”這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