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晶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三幼兒園 甘肅嘉峪關 735100)
在幼兒園教學中,應當本著“培育英才”的教學理念,引導幼兒在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生活觀等。幼兒對世界的認知太少,幼兒園教師應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擔當起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發展的責任,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發展保駕護航。
幼兒園教育是我國現在重點關注的教育之一,近年來,教學也在不斷改革,但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學的狀況并不算完美,在某些方面,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教學上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進。
雖然現代教育改革逐步推行,許多地區的教學也隨之跟進,但仍有些地方學校存在教學理念落后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導致幼兒在接受教育時,對教學內容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偏差。教師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如何完成幼兒的學業目標,在幼兒的素質教育、行為習慣培養,心理教學等方面上反而放松。久而久之,幼兒容易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產生不良心態,導致出現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和習慣,這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其今后的發展。
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更多地以灌輸的形式讓幼兒吸收知識,忽略了“培養”的過程。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幼兒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親身體會情感,或者從學習對象身上學習。不同的教學方式有不同的效果,當教學方式不適用于幼兒時,幼兒教學的工作也難以展開。比如,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使幼兒在被動的形式下無法產生自己的思考,只是一味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從而錯過了自主思考、認知、開發智力的最佳時期。
在幼兒行為習慣教育中,教師需要提高教學滲透效果[1],在培養幼兒的思維、行為、態度方面,可以采用更好的教學方式,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比如,從教學內容上入手,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延伸到一些幼兒容易理解的層面,或者結合一些故事性的圖畫,讓幼兒更快、更有興趣地接受知識。同時,教師要結合好教學方法,引導幼兒產生自主思考,更好地培養個人價值觀和學習、生活觀念等。
行為習慣伴隨人的終身,影響人的一生,十分關鍵且重要,所以,在行為習慣培養上,要從小抓起。幼兒對一切事物都抱有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對世界的未知充滿了向往,一切都是需要學習的對象,而行為和習慣是幼兒必須學習的一些事情。好的態度會影響對幼兒行為和習慣的培養,而行為和習慣也能養成好的心態,為了將幼兒培養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擁有正確觀念的人才,幼兒的早期行為習慣培養十分有必要。
人在幼兒時期心智處于發展期,對世界的認知過淺,沒有十足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處于不成熟的時期,因此十分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發達的時代,比起過去沒有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時候,幼兒現在更容易接收到四面八方的信息,難免被一些不正確的信息誤導,從而產生錯誤的意識,若不加以重視,幼兒會從錯誤的方向形成認知,產生思考,導致自身的觀念、行為,習慣等存在誤區。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環境因素,幼兒園應當為幼兒創設良好、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幼兒在接收信息時能過濾掉不良信息,在引導教學的同時起到保護作用。在創設合理的教學氛圍時,教師應當更多地從幼兒的心理特征入手,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幼兒容易理解的方式,并結合幼兒的喜好和特點開展教學。例如,在引導幼兒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習慣的時候[2],教師可以將一些成語故事以圖畫的形式為幼兒展示,如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等孝順、禮讓的行為和文化,讓幼兒在一種輕松聽故事的氛圍中接觸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一種行為意識,在生活中也慢慢轉變成一種習慣。
除了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幼兒的教學參與感,特別是在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上,這算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養成,教師應當積極融合幼兒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讓糾正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活動游戲是幼兒日常學習中占比較大的方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例如,吃飯的時候,要學會輕拿輕放,不可以用筷子在菜里挑來挑去,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上等,這些都是吃飯禮儀中的一些禮貌性行為。在吃飯時不挑食、不漏飯,不剩飯等是一些好的習慣。平常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互動游戲來配合行為習慣教學,如在認識一些簡單詞語,或者學習兒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中文發音學習起來十分復雜,教師要及時糾正幼兒的一些發音姿勢,從而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這樣幼兒今后在咬文吐字中就會十分標準。同樣的,在幼兒開展活動鍛煉身心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合作游戲來培養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合作互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力量,通過一些小任務、小目標的達成,能使幼兒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多鼓勵幼兒和諧發展,禮貌交流,常用“謝謝”“辛苦了”“對不起”等詞語來交流。
幼兒在飛速的學習和發展中,常常會以身邊的大人為學習對象,在家里,幼兒長期與父母相處,用語和行為習慣都從父母身上學來[3];在幼兒園,幼兒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由于經常跟隨教師的腳步和節奏,也容易將教師作為學習榜樣。而在早期幼兒行為習慣教學上,教師和家長就是幼兒的啟蒙示范,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時刻謹記自己是幼兒教師,需要給幼兒一個好的榜樣示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一些小話劇,通過演繹不同的小故事來教導幼兒一些基本的道理,如《狼來了》的故事,在演繹中,幼兒可以親身體會說謊的牧羊人的心理特征和村民們的內心想法,這些情感體會及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幫助幼兒理解“說謊”是一種十分惡劣的行為,千萬不可以發展成習慣,而被欺騙的人內心會不舒服,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可以說謊,要做一個誠實有信的好孩子。此外,教師也要定期與家長溝通,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孩子在幼兒園里學習到的知識和行為習慣,如果在大人身上發生了不一致,會導致幼兒的認知出現偏差,所以家校合一十分有必要,家長和教師在幼兒的行為習慣教學上應方法一致,做好榜樣工作。
總而言之,幼兒行為習慣培養需要在正確的引導下進行,幼兒教育應當有效結合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同樣應當善于引導幼兒的價值觀建設,使幼兒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教師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促進幼兒往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