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西崗幼兒園 江蘇南京 210000)
幼兒開展中深度學習是在特定的場域互動中實現和發展,在不同的場景中能夠呈現幼兒的個體獨特性,引導幼兒開展自發性探索和學習,促進學前教育活動的轉型,促進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奧妙之處,并在其中建構自主知識學習接受模式,學會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聯系,學會新知識,從而獲得對事物全新理解的一種高階思維模式。幼兒自身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以直接學習為基礎,幼兒園可通過直觀的游戲活動、生活體驗進一步發展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實現幼兒綜合發展奠定基礎。戶外活動是幼兒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幼兒中深度學習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戶外活動的優勢,利用好幼兒園的自然環境和硬件設施,開設豐富有趣的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幼兒在戶外探究活動中收獲知識,并形成知識反饋,讓幼兒在身心愉悅中走向中深度學習。
從幼兒活動開設場域的豐富性來看,戶外探究區域的構建能夠滿足幼兒對戶外世界的好奇心,場域的變化也能促進提升幼兒探索和學習知識的興趣。在戶外探究區域開展中深度學習,要以幼兒身心發展特性為基礎,結合幼兒的接受能力和身體耐性進行活動設計和課程資源探索,培養幼兒在集體中互動和合作的能力。有效的戶外活動開展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引導幼兒收獲新的認知,培養幼兒社會化發展。本課題結合我園所特有的戶外探究場地及資源優勢,融合各年齡段特有的戶外探究活動,將戶外探究活動建立在幼兒興趣之上,以兒童成長為取向,尊重、欣賞、理解兒童原生態、基礎性的成長生活,給予兒童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以科學之鑰開啟探究之門的理念下,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培養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促進幼兒全面成長。
從幼兒園教育的實踐性來看,開展戶外探究區域能夠豐富幼兒的生活,豐富幼兒的娛樂生活,能讓幼兒在實踐中收獲新的知識,運用已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寓教于樂中學會做事,收獲成長。由此可見,幼兒在戶外探究區開展中深度學習具有重要教育價值[1]。
在新課改要求下,幼兒園戶外場地設施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戶外探究區域構建中,要充分發揮幼兒園場域的優勢,充分利用幼兒園的自然資源和場地設施,結合季節特點和傳統節日進行幼兒主題背景戶外探究教學,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踐有所收獲,進而更加親近自然,通過實踐情景化教學使幼兒中深度學習理念得到有效落實,進而達到塑造幼兒自身品質,提高幼兒學習能力的目的。在幼兒園不同場域下開設情景化游戲,要考慮幼兒自身的承受能力和身心發展特性,游戲設計不能脫離實際,忽視幼兒成長的客觀條件盲目開設戶外活動,否則會對幼兒造成適得其反的影響,影響幼兒中深度學習的開展。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特點和天氣變化的特點開展情景化戶外教學,引導幼兒學習節氣知識,在戶外獲得真實體驗,進而達到學以致用。可結合二十四節氣中“霜降”的節氣特點,帶領幼兒到幼兒園綠化區域觀察樹葉和花朵等植物是否有結霜的情況,引導幼兒觀察霜花的形態,并開展想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家長為幼兒做好保暖工作,合理設計戶外觀察時間。也可以運用幼兒園戶外土地或者天臺等地進行菜園搭建,在幼兒園組織“小小農夫”活動,讓幼兒自己學習種植蔬菜,教師定期組織幼兒為自己的蔬菜澆水施肥,填寫種植觀察日記。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收集和探索一些蔬菜種植信息,在活動開始之前引導幼兒學習相關的種植內容,讓幼兒先學會理論知識,再應用到實踐中。有了理論知識作依靠,就可以進行戶外種植活動的探索了,讓幼兒自己動手,做到對理論的實際應用。幼兒園地域自然環境的充分利用也能為戶外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可能,幫助幼兒認識生活、體會種植不易,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節約意識,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2]。
在幼兒教學中要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不僅要引導幼兒學習知識,還要開展活動,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為此,在戶外探究區域的構建中,可以創新豐富戶外探究活動內容,發揮自然材料的輔助性,以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為目標,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材料的規劃和設計,將學習目標內隱于環境和材料中,引導幼兒在開放的環境和材料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從而在“好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支持幼兒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在幼兒園主題教育中開展“昆蟲世界”的探索主題活動前,帶領幼兒開展昆蟲大調查,調查形式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圖書室、戶外探究區等,教師在戶外探索游戲中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昆蟲,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使用圖畫、符號、簡單文字、自創的圖形等不同的方式自主設計記錄單,通過實際調查、親身探索、實際操作進一步了解昆蟲生活的環境及習性等,探索昆蟲的秘密,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和能力。
中深度學習是幼兒探索、發現、產生思維碰撞進而采取解決策略和辦法的學習性活動,而不是傳統的被動灌輸式學習,是發生在幼兒成長階段較為深層次的學習活動。其發展性和時間的長短有一定的關聯,換言之,中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時間的探究性學習,也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性的學習。中深度學習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積累,才能夠得到理想的學習成果。這樣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活動中要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行為的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時的引導,誘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和思考,讓幼兒通過自主學習、學習合作的形式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借助調查、查閱資料書籍的輔助手段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最終實現對問題的解決,促進幼兒中深度學習的開展[3]。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探究區開展“自然材料測量”的戶外活動,教師通過劃分小組的形式,讓幼兒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材料來進行測量和記錄”,給幼兒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小組之間的配合分工。在幼兒戶外探究區域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時間保證,讓幼兒在不斷的嘗試和實踐中進行探索,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幼兒在自主體驗探索的樂趣中實現自身的中深度思維拓展。探索活動的不斷優化設計,材料的不斷改變和創新,場域的不斷更新,能讓幼兒在一次次戶外探究活動中對所學知識和積累的經驗進行遷移和應用,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探析,從而激發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4]。
綜上所述,引導幼兒在戶外探究區開展中深度學習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在戶外探索區域中利用場域優勢,創新活動形式,提供適宜的時間,就會引發幼兒的中深度學習,進而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