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軍
(浙江省臨海市外國語學校 浙江臺州 317000)
項目化學習又稱項目式學習,最早是應用在醫學教學,后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項目式教學,在基礎教育的應用中,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以團隊或者小組的形式來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培養。根據項目式學習的定義,總結其中核心的幾個要素:1.知識性學習和綜合素養培養。項目式學習不再淡出的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更加注重在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諸多能力的培養。2.真實的挑戰。真實的、跟接近學生生活的項目讓學生更有興趣投入進來,同時老師又要設定難度適宜的挑戰,引導學生參與解決一個有實際意義的問題,而又不能難度太大,否則會讓學生望而卻步。3.以學生為中心。項目式學習在實施前,學生要獨立完成資料搜集、學習內容、探究目標等準備活動,過程中要確保學生絕對的發言權,并及時反思每一個步驟,最后要給老師和同學進行最終的成果展示并接受點評和建議。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的內容,這些無一不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以及未來成長都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而借助項目化學習的形式,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參與進公共事件的處理,樹立健全的、正確的法制意識,培養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可為將來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針對剛剛升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群體,就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一些方法。
在很多人看來,對于初中生來說,政治認同還是個比較遙遠和寬泛的概念,其實不然。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社會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確立自己的身份,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只不過學生處于初中生的階段,而政治認同很大程度上跟社會身份有關,學生時代的政治認同感不強烈,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更早地給予他們最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讓他們擁有歸屬感,才能凝聚強度大的內心力量,來迎接未來學習生活的挑戰。而通過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能讓學生真正參與進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那么,有關政治認同的內容就能夠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準確把握到[1]。
比如,人教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內容“成長的節拍”,這其實就是學生融入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的開始,褪去了小學時的稚嫩,進入更大的校園生活,面對更多的同學還有更高難度的學習,學生需要接受這個新的身份,新的開始。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構建真實情景,或者直接組織學生展開一系列的情景活動,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成長之后的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改變,在家里,以前只能尾隨在爸爸媽媽的身后,現在已經能獨立整理房間,管理自己的作息,甚至幫父母分擔一些生活上的壓力,做做家務、農活兒等;在生活中,也不再是那個需要別人呵護的小孩子,而是能夠獨當一面、樂善好施的少先隊員;在學習上,不再需要老師頻繁的督促,自己就能把握好學習的進度,自主完成預習、復習、鞏固知識等。最后,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改變的同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個“陌生”的校園環境、人文環境,引導學生掌握初中學習的新特點、新方法,珍惜學習機會和初中的學習生活,正確認識自己,促進與他人的交往,對家庭和學校的這種歸屬感以及迎接新身份、踐行新的責任和義務、規范自己行為的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政治認同[2]。
法治意識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守法、用法、遵法,并主動參與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當中的觀念與意識。公民良好的法治意識保證了我國的社會秩序井井有條,這已經是一種基本的公民政治素養,而對于初中生來說,更多地還只是學校生活,沒有過多接觸社會,但不能因此就淡泊法治意識。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或許將來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法律法治知識的學習,而且會越來越枯燥,但要時刻明白法律的嚴謹和法治社會的必要性。這里我們就可以借鑒項目學習法,引導學生真正去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對法制意識有一個基本的、明確的感知。
比如,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第四單元內容是“生命的思考”,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互相探討答案,首先提問:“生命可以永恒么?”學生的答案是不可以,老師就要告訴學生:“生命來之不易,它是屬于我們的幸運。”讓學生懂得,我們要珍惜生命,生命是寶貴的,守住生命,我們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變換,體驗生活的千姿百態,追求人生幸福的種種可能。老師繼續問:“校園里的花花草草有沒有生命?應不應該珍惜?”學生立刻就心領神會,以后不能踐踏草坪,由此老師要引導學生上升到周圍環境的保護,公共設備的維護,愛護小動物,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做傷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生命安全從來都是法治教育的重點,通過本課讓學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識。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在我國社會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道德與法治課程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去實踐,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尤其是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社會在飛速變化和發展,學生的思想才更要在實踐中去檢驗,從而在未來學習生活中,面對各色各樣的變化作出準確的判斷。
比如,老師在講授有關師生情誼方面的內容時,學生對此還沒有十分強烈的感覺,他們就以前的理解,對同學更多的理解為學校里的玩伴,老師便如同家長一樣呵護著他們,從學習到生活。對此,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爬山、野炊或者包餃子等集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感受到和同學、老師之間的情誼,不僅僅是停留在學校里的身份關系。這樣一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學生會知道怎樣對待自己的朋友,怎樣面對老師的表揚或批評。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的指導和調控是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學習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開展科學合理的指導與調控,確保學習實效和目標的實現。我們在教學中只有緊緊圍繞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重任,為國家的建設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