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軍
(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第三小學 江蘇蘇州 215400)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科學概念,同時應注重學生對科學探究技能及方法的掌握,進一步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并善于與其他學科內容相輔相成,共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則針對科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策略展開深入分析。
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最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般而言,要想衡量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則要具體分析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量以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要求學生善于從具體的事件中應用辯證的視角觀察問題以及思考問題,從而尋找更多途徑,全方位完成具體學習任務及探究性任務,這是當前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優化科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全方位提升學生對具體事物的認知及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1]。
科學知識處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生活也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學生容易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產生疑惑,同時對疑惑點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在科學學科領域,引領學生深入感受到生活現象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促進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今的科學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室內,教師應更多地帶領學生走進實踐,使其在實踐中體驗與感受,深入、有效地探究科學知識,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并注重積極主動探索科的奧妙。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科學現象中,往往會因為一個巧妙現象吸引學生的眼球,并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之后學生會對這些事情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但學生興趣的持續時間并不長,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恰當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探究熱情,注重將科學課程中的趣味性及嚴謹性結合在一起,引領學生在學習中深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率。
知識的獲得是經過思維、體驗及實踐等多個環節逐步獲得的,并不是依靠死記硬背獲得的。尤其是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科學科目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靈活性的科學注重采取靈活性的思維以及教學方式進行合理處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科學世界的奧妙。在科學教學中,引領學生發現一個問題遠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走進科學世界,并善于發現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進一步結合自己所發現的問題提出有效解決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播放短視頻,視頻中呈現敲鼓的聲音,之后提出問題:鼓聲是如何傳播的呢?學生們可能并不能理解,之后教師再次為學生展示真空儀、電鈴、玻璃罩等,在微課中為學生播放操作步驟,在短視頻中電鈴打開之后,學生聽到了聲音,之后將玻璃罩罩上,依然可以聽到電鈴的聲音,然后將真空儀打開,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氣,并讓學生注意傾聽,發現聽不見電鈴的聲音了,之后學生們提出問題:是不是因為真空儀將玻璃罩中的空氣抽干之后,聲音無法傳播了呢?學生們集中進行思考,并進行深入探索,了解到聲音原來是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中,如果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切斷了聲音傳播的媒介,所以聽不到聲音了,在探索中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2]。
在科學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引導學生借助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要求學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引領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發現科學并深入科學。教師則要注重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們在平等和諧的空間中交流互動,這樣有助于進一步打開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效率。除了基本的探索,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具體的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交換意見,進行深入思考,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有效彌補學生思維的不足,完善學生的科學思維框架。
例如,在“微小世界和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交流與討論,主要話題是圍繞微生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有的學生說:“在醫藥方面,巴斯德發明巴氏消毒法消滅液體中的細菌,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促使人們免受疾病的侵染而死亡。”還有的學生說:“有的微生物可以為我們提供食物或者幫助我們生產食物。比如釀酒、制作面包或者就奶品等。”之后教師為學生們提供指導,微生物在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危害,引領學生們在交流與討論中正確的運用微生物,讓它們為我們的生產與生活服務,并避免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
科學知識需要進一步延伸,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妨將科學知識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學以致用,讓所學習的科學知識為生活服務。教師在具體講解科學知識環節時,應盡可能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引領學生,帶領學生延伸科學知識,綜合性利地用自己所學習的科學知識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有效延伸科學知識,擴展學生的科學學習視野,讓學生的科學思維有更加獨特的發展空間[3]。
例如,在“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你會隨意將果皮或者紙屑扔在地上嗎?你會將吃剩的飯菜倒在餐桌上嗎?你會隨意踐踏草坪嗎?”引入學生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行為舉動,引領學生思考,之后借助PPT為學生展示青山碧水、茂盛森林及鮮艷花朵等不同圖片,之后再次展示河邊白色垃圾、河里死魚以及天空白煙等不同圖片,引領學生在對比分析不同的圖片中,深入感受到環境的惡化,并從自身做起,樹立環保意識,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綜上所述,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培養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環節注重提升重視程度,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強化自主學習能力,落實素質教育教學目標,使學生真正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