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彤 柳 葳 劉若塵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后官寨初級中學 甘肅慶陽 745000)
由于“STEM”是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為一體的英文字母的縮寫,它不是簡單地將四門學科進行組合,而是有效地將多學科進行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在“STEM”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表面過程,而是經過相關的知識點,相互連接,彼此融合的一個綜合能力培養的過程,并在課堂學習中,以課堂活動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及獨立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個人的實踐體驗來獲得知識的一個學習過程。在農村初中理化生課堂教學中,“STEM”理念成功地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科學、正確地看待初中理化生課堂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養成一定的學科綜合素養,進而實現基于“STEM”的農村初中理化生整合課堂教學目的。
隨著國家中學新課標學習要求的不斷提升,在農村初中理化生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學,已逐步成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在“STEM”教育理念背景下,農村初中理化生學科教師應不斷將各學科的整合工作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全面加強初中理化生學科教學的整合,并將其作為教師研究的重點工作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定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逐步產生對跨學科知識的探究欲望,從而有效吸引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積極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農村初中理化生教師應積極地思考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在基于“STEM”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逐步開展對初中理化生課堂的整合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課堂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掌握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動手實驗能力,從而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教師還要不斷針對教材的拓展實驗,逐步開發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驗等,通過全新的教學策略,以全面促進學生對理化生知識的消化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1]。
在基于“STEM”的農村初中理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融合,使學生能逐步擺脫單純的課堂講授教學,對實踐課程提起充分的重視。教師應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多給學生創造一些實踐探索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對理化生課堂中的一些理論知識實現進一步的認知,使學生能夠全面擺脫書本的束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提高自己主觀思考的能動性,以充分體現“STEM”課堂教學中對初中理化生的整合教學效果。比如,在農村初中理化生實驗課堂中,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的興趣,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有趣的自主實踐實驗,如家庭小實驗、操作競賽、微型實驗等,教師也可以自制一些簡單的道具,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實驗教學,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到附近的工廠、農田進行實地實驗考察活動,要充分做到將理化生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并側重于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不斷開拓創新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精心設計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等,從而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完成相關實驗任務。這些有趣的實驗活動,不僅能全面培養學生,幫助其掌握一定的實驗方法,還能使學生所學的理化生知識達到有效整合,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為學生以后的理科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
農村初中理化生學科教師應不斷拓展自身的教學思維,并努力嘗試為學生進行多種學科間學習資源的整合,努力發現學科間的相互關聯性,并合理引導學生對多學科進行充分的綜合分析和理解,從而全面強化學生對理化生知識的多元化學習,以充分實現學科內容上的有效整合,使學生在學習時能獲得一個整體的思路,從而有效地將理化生學科間的知識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探究能力。比如,在基于“STEM”的農村初中理化生整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和物理課程中能量轉化的知識進行充分關聯;將物理中研究分子、原子結構構成中的知識內容,在化學課程中進行深入探究;并將生物課本中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識點,在化學課程中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不斷使學生結合現有知識,發散自己的思維,全面應用理化生教材中的內容,實現多學科之間的整合,從而培養學生多種思維、多學科素質,使學生可以不斷培養自己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在根本上促進學生形成較高的核心素養。
農村初中理化生學科教師應不斷的結合“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全面提高和發展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結合“STEM”教育理念,將理化生課程中各學科之間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并將其設置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從而不斷引導學生對其展開獨立的探究,進而全面實現對農村初中理化生學科進行整合教學的目的。比如,學習“水的凈化”時,為學生設置一個有效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飲用水進行充分的觀察與探究活動,使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與交流共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活躍課堂氛圍;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時,聯系生活中的蔬菜、胡蘿卜等,對學生引入呼吸作用中,水分、有機物散失,以新鮮蔬菜和煮熟的蔬菜作為課堂教學的教具,組織學生展開分組實驗探究,引發學生思考:水分和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進行密切聯系,以不斷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激起學生對理化生知識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進而全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探求理化生課本中的知識[3]。
綜上所述,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農村初中理化生的整合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創新的教學模式,積極發現各學科之間的契合點,從而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努力發現生活中可以被利用的教學資源,以“身邊的科學”為基石,不斷加深學生對理化生知識的有效整合,使學生可以形成科學的思維,養成良好的獨立探索學科關聯的科學精神。